《滕文公上》翻译

2024-02-29 06:08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然。”  “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展开
1个回答

《滕文公上》翻译:

陈相见到了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文公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虽然如此,他还不懂得(贤君治国的)道理。贤君与人民一起耕作养活自己,一面烧火做饭,一面治理天下。

现在,滕国有堆满粮食钱财的仓库,这是侵害百姓来供养自己,哪能称得上贤明呢?”孟子问:“许子一定是自己种了粮食才吃饭的吗?”陈相说:“是的。”孟子问:“许子一定是自己织了布才穿改慎衣的吗?”答道:“不是,许子穿粗麻编织的衣服。”

孟子问:“许子戴帽子吗?”答道:“戴的。”孟子问:“戴什么样的帽子?”答道:“戴生丝织的帽子。”孟子问:“自己织的吗?”答道:“不,用粮食换来的。”孟子问:“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答道:“会妨碍农活。”孟子又问:“许子用锅、甑烧饭,用铁农具耕田吗?”答道:“是的。”

《滕文公上》原文: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此文出自战国中期·孟子所著的《孟子》卷五 《孟子·滕文公上》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核键敬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亮蔽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

《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未明理学。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

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孟子大约在45岁之前率领弟子出游各国。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间。当时匡章背着“不孝”的坏名声,孟子却“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 。

到了齐国,孟子宣扬他的“仁政无敌”主张,他在齐国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镒,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

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国的自身都难保,根本谈不上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他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离开滕国到了魏国。

这时,孟子已经五十三岁。惠王见到孟子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最反对国君言利,所以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魏败于齐。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魏太子魏申被齐军俘虏而死。公元前340年,秦国的商鞅领兵攻魏,俘魏大将公子卯。公元前330年,魏割河西地于秦,公元前328年,又割上郡十五县于秦。

公元前323年,楚使柱国昭阳领兵破魏军于襄陵,取得魏国八邑之地。所以梁惠王对孟子说:“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梁惠王讲了一套施仁政于民的办法。

他说,这样,就是用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甲利兵的秦楚军队。梁惠王问的是怎样报复齐、秦、楚的具体办法,孟子回答的却是空泛的道理,当然得不到梁惠王的重视。孟子到魏国的第二年,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梁襄王嗣位。

孟子见到梁襄王,对他的印象很坏,说他不象个国君。这时,齐威王已死,宣王嗣位,孟子便离开魏国又到了齐国。

相关问答
小滕小滕 怎么接?
3个回答2023-09-04 10:20
小滕小滕 应该这样接 小滕小滕,无所不能
姓滕的有多少人, 姓滕的由来,姓滕名人故事
1个回答2024-03-11 08:32
滕téng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滕州西南。 滕姓相传是黄帝第二十六子。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中记载了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五位的即是滕姓。「滕」字...
全文
滕王的明朝滕王
1个回答2024-04-01 15:53
滕王朱瞻垲 朱瞻垲(1409年11月-1425年8月26日),是明仁宗朱高炽庶八子,母恭肃贵妃郭氏,明朝第一代亦为唯一一代滕王。朱瞻垲在永乐七年十月(1409年11月)出生,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十一(...
全文
滕国明君滕文公埋葬在滕州哪个地方(不知道的别来)
1个回答2024-04-14 00:20
滕文公墓在饮马桥东大道南,俗谓之马頉’
滕州有哪些名人或关于滕州名人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09 02:34
滕州著名人物 奚仲 墨子 成语:墨守成规 孟尝君 成语:鸡鸣狗盗 毛遂 成语:毛遂自荐 鲁班 成语:班们弄斧 滕文公 叔孙通 成语:不足挂齿 公孙弘 成语:霜露之疾 刘子衡 ...
全文
关于滕州的名人和滕州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10 02:24
墨子    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小邾国人(今山东省滕州市),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 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主要内容有兼爱、非...
全文
瓜儿恋着滕,滕儿结着瓜是什么歌
1个回答2024-03-08 00:25
无心伤害 播放 歌手:泳儿 语言:国语 所属专辑:风·情歌 无心伤害 - 泳儿 词:小虫 曲:小虫
滕姓的滕姓
1个回答2024-03-18 20:45
在大陆源谈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滕姓起源很早,黄帝有二十五子,为四母所生,黄帝把他们分成十二个胞族,赐给他们十二个姓。滕姓就是其中之一。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还有一支滕姓起源于周朝王族之姓,姬姓。...
全文
“滕”字的由来极其传说?姓滕的人哪里最多?
1个回答2024-04-01 10:10
滕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滕姓起源很早,黄帝有二十五子,为四母所生,黄帝把他们分成十二个胞族,赐给他们十二个姓。滕姓就是其中之一。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还有一支滕姓起源于周朝王族之姓,姬姓。...
全文
滕文公问为国 翻译
1个回答2022-11-14 13:00
!!!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