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么看待寓言里愚公的“愚”,智叟真的“智”吗?为什么

2024-03-01 12:27

1个回答

分析如下:

《愚公移山》一文,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愚公嫌太行、王屋二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回他:“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是移山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接着,指出移山之利,即“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

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成竹在胸。在批驳智叟时,用顶针辞格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而”字一转,指出山不会再增高。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就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像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认为他“愚”呢?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开始时他振振有词,教训别人,到最后被驳斥得哑口无言,一副窘态,这正是自作聪明的人应得的下场。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拓展资料: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

愚公与智叟两个人物思想主张的矛盾冲突,借人物语言作了透彻的表达。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对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关问答
为什么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1个回答2024-03-11 10:18
从虚配前有一个叫做愚公的老人家,他的家门前有两座山一座叫做王屋山一个叫做太行山,他认为家门口的这两座山阻碍了自己家人的出行,于是决定将这两座山搬走。于是搬山就成了愚公一家世世代代的祖业,这时邻居...
全文
在这则寓言中,愚公和智叟各是什么样的人
1个回答2024-02-20 03:22
愚公:有远大抱负、坚定的信念、做事深思熟虑 智叟:目光短浅、自以为是、自作聪明
你是怎么看待寓言里愚公的“愚”,智叟真的“智”吗?为什么
3个回答2023-12-03 19:54
《愚公移山》一文,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愚公嫌太行、王屋二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
全文
愚公和智叟分别是什么的代表人物?
1个回答2024-03-05 12:12
愚公是一个遇到事情坚持不懈,不被困难屈服的人.智叟是一个聪明但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 愚公移山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它在中国家喻户晓。这个故事记载在《列子》中。《列子》是公元前四、五世纪一名叫列御寇的...
全文
愚公与智叟的谁说的道理
1个回答2024-02-16 09:01
各有各的道理,每个人肆陆想法不同,愚公立足于裂伏顷长远造福于人类,智叟体现的是大部分人的厅启想法,个人推崇愚公,但是不是一般人能做道的
愚公和智叟分别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1个回答2024-02-11 02:26
愚公:   常用以比喻做事有顽强毅力、不怕困难的人。   愚公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愚公移山故事的主人公。   明 夏完淳 《大哀赋》:“人容鼓吏之狂,世笑 愚公 之癖。 智叟:   古代寓言"愚公...
全文
愚公和智叟分别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1个回答2024-03-08 14:28
愚公是做事有顽强毅力、不怕困难的人;智叟鼠目寸光,喜欢讽刺,讥笑。 《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
全文
《愚公移山》中,愚公和智叟究竟谁“愚”,谁“智”?
1个回答2024-02-27 08:20
愚公是大智若愚。有远见。 智叟小聪明,没有远见。
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辩论稿
1个回答2024-02-13 17:16
一)愚公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
全文
愚公移山的故事为什么智叟说愚公太蠢?
1个回答2024-02-24 05:25
智叟说愚公太蠢的原因是:1、以残年余力毁山。 2、焉置土石。 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目的是突出智叟的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