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洋村的历史沿革

2024-03-10 01:22

1个回答

营前曾名瀛前、瀛洲、营田后改称为营前。原隶属闽县,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营前县丞厅,俗称营前分县。民国二年(1913年),闽县与侯官两县合并闽侯县,营前隶属闽侯县。旧时的营前,北沿闽江,西自峡兜,东至浮岐,西南通福清,东南与长乐县河阳港(即太平港)相接,中通上下洞江。范围包括闽侯县辖属第十三区(即营前区)的光俗、江左、高详、至德、钦仁、绍惠6个里,大小77个村庄,近4万人口,4万余亩耕地。民国23年(1934年)划归长乐管辖,增设为长乐第七区,下辖17个乡镇。民国24年(1935年)改区设署,又并入第四区,辖有7联保、101保、1037甲。民国32年(1943年秋)改为镇。1949年11月改为营前区,1955年8月营前区管辖营前、洋屿、霞洲、筹东、长安、马头、洞头、下洋、黄石、石龙、泮野、龙门、石屏、十洋、胜德、东关、西关村等。1958年9月改称营前公社,辖有13个大队。1984年9月撤公社建制为镇建制。2005年11月撤镇改为街道。

相关问答
东大洋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4-06 23:05
东大洋村原称“大洋村”,明清期间隶属即墨县里仁乡阴岛社。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沦为德国租借地,1914年又沦为日帝手。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划为胶州商埠海西区。1930年划为青岛市特别区,国...
全文
下洋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1-06 22:26
营前曾名瀛前、瀛洲、营田后改称为营前。原隶属闽县,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营前县丞厅,俗称营前分县。民国二年(1913年),闽县与侯官两县合并闽侯县,营前隶属闽侯县。旧时的营前,北沿闽江,西自...
全文
南洋理工大学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1-21 15:44
1955年,东南亚第一所中文大学南洋大学由民间发动筹款运动而创办起来,云南园校址由新加坡福建会馆慷慨捐赠。 1980年,南洋大学和新加坡大学合并,成立新加坡国立大学。 1981年,新加坡政府在南洋...
全文
东海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28 13:09
清朝年间,东海村大部分属华亭县云间乡十二宝漕三图,西南一部分属十一保漕二十三图。民国时期先后属漕泾乡、漕泾镇姿拿好南厍乡。解放前夕属浦南区漕泾镇。建国初期为南厍、张家厍、王家、新团、镇南五村及仓头村...
全文
东头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20 03:32
东头村以驻地自然村得名。明、清统于三十五都。民国分为东前保和东后保。1949年解放初合并为东头乡,1958年成立东头大队,1984年改成东头村委会。
东门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2 19:27
东门村是始祖从泉州东门(一说泉州金鱼巷)迁入繁衍,遂以源地命名为“东门”。在元、明、清隶属南安十四都,民国年间为东门保,解放初为莲坑乡,1958年为东星大队,1980年因与官桥公尺蠢社东星大队重名...
全文
东张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7 01:41
西张,东张激告,南张村原为一村,名张村.清光搭铅桥绪三年大旱,绝大多数人饿死逃走,张姓绝迹,知猛后来仪姓人来此,住在东巷的叫东张。
西洋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08 11:39
1957年建西洋则孝搜乡,孙历1958年改公社慎困,1984年建镇。1997年,面积338.7平方千米,人口1.9万
白洋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5-13 03:12
考古学家从白洋柳林大堰湾的丘陵坡顶砾石中,发掘出土了距今约5亿年的寒宣武纪瓣腮类贝壳化石,足以证明在地质时代早寒武纪时白洋属海浸区,生息着大西洋动物群;考古人员在赵家铺发现的尖状器和在善溪冲发现的石...
全文
洋中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4-28 14:44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始建尤溪县,因境内有尤溪而得名。 宋朝,尤溪分为四乡八里,洋中隶属兴文乡,其中洋贺岩中大部分为长安里,后楼附近村落属安福里。 明洪武年间,全县划分为50个都,洋中为15都部...
全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