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李济的企业故事

2024-03-17 00:22

1个回答

三百年前开始“中药现代化”
“三老”不是倚老卖老,而是倚老求新
提起中药,有一个名词大家肯定耳熟能详———“中药现代化”。说白了,就是已有数千年历史的中药发展,既不能忘记传统,又要与时俱进。这固然是因为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产业发展要与国际接轨;而更深层的背景是,中药发展如果不能常变常新,企业就无法“长寿”。405年“陈李济”的发展,就是这样一块“活化石”。
“老字号、老地方、老产品”,这是“陈李济”内部一句叫“三老”的名言。“老字号”容易理解,“老地方”是指几百年始终在北京路这一处所在(8年前才搬家至现址),“老产品”则是指乌鸡白凤丸、壮腰健肾丸等老产品一直延续。说到这儿,如果你认为“陈李济”倚“老”而避新,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陈李济”能活到405岁,时至今日仍是一个活力四射的中药企业,常变常新正是关键。最叫人拍案叫绝的,莫过于它创造了蜡壳药丸的制作工艺,这是当时中药行业里“领导药品包装新潮流”好长一段时间的一件盛事。
蜡壳药丸在300年前是贵重药品的代名词。岭南天气潮湿,如何防潮湿防霉变防虫蛀,以满足远足人群甚至海外购货的需求?另外,当时的广州已是对外通商的口岸,常有海外香料送到广州。如苏合香丸中的苏合香是地中海盛产的一种芬香树脂,可用作治心绞痛等心脏病,但却极易挥发,如何保存?……在一系列这样的社会需求下,300年前已具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陈李济”创造性地用蜡壳包裹,能使药物保持数十年不变。“陈李济”蜡壳丸的问世,也引发了那时北京、杭州等其他中药制造中心中药包装的革命,一直到后来为全国制药业广泛应用。
令人瞩目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专门选择“陈李济”的蜡壳丸生产工艺,拍成电视录像片,向全世界广为推荐。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这在“陈李济”产品身上又一次得到印证。
“这其实就是当时的‘中药现代化’。”广州陈李济药厂厂长李国驹笑道。 一个“诚”字诞生“陈李济”
存心济世讲诚心讲诚信,坚持取信于民
相信每一位熟悉“陈李济”的人,都会听过这样一则故事:
相传405年前,广东省南海县人李升佐,在广州大南门已末牌坊脚(今北京路194号)经营一间中草药店。一次,李在码头发现一包银两,于是日复一日在原地苦候失主,终于原封不动把银两归还失主陈体全。陈感念李的高风亮节,将失而复得的银两半数投资李的中草药店,两人立约:“本钱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济世,长发其祥。”并将草药店取字号“陈李济”,寓意“存心济世”。可以说,没有诚信就没有“陈李济”。
因诚信而生的“陈李济”,在日后的经营中,自然将诚信当作“看家本钱”。而事实上,诚信也正是经商特别是经营中药生意的“生命线”。原因很简单,同样是药材,你取自原产地道药材还是旁门,是上等还是末等,制作工序有没有“偷步”……都将直接影响药效。
“所以,诚信能直接决定一个老字号活多久。”李国驹举了一个例子,说几百年来“陈李济”虽然一直处于广州北京路闹市,但在临街铺面中从来只售成药而不卖药材。为什么?就为取信于民,“如果直接卖药材,大家就会猜:是不是将卖不掉的劣等药材,拿去做成药了?” 四百年前就用“职业经理人”
两姓合股经营搞资本合作搞“董事会”
对大多数“各领风骚几十年”的现代企业来说,作为“四百年不倒翁”的“陈李济”的确是一个传奇。但专家们认为构成传奇的核心机密,正是直到今天大多数企业仍在孜孜追求的优良体制。
“商号从一开始就采取了资本合作。”李国驹分析说,当初陈姓、李姓两商人合作投资开办药肆,并写立合约“本钱各出,利益均沾”,俨然就是股份制的雏形,不是单一家族企业,更不会因某一家族的兴衰而起伏。
实际上,“陈李济”的管理,在封建社会里的确与众不同。比如两姓合股经营,两族轮流选任司理(厂长)。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两姓族长在无意中形成类似今天的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共同监督、同舟共济;二是司理执行两姓既定目标,就像今天的职业经理人,无能者下一届就会自动落选,每年换另一姓氏司理,从而充分化解家族式企业中管理者单一的经营风险。从某种程度上,这不正是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吗? 品牌推广无师自通还有VIP
盯住,“高端客户”,“贡品陈皮只送不卖
令人惊讶的是,几百年前的“陈李济”,竟无师自通品牌推广艺术。
清朝有科举,每逢京试学子云集。对今天的商人们来说,这些所谓的“高端客户”肯定是极力争取的对象。而粤商“陈李济”几百年前就想到了在这些未来的达官显贵们身上大做文章。
在陈李济中药博物馆,记者就听到这样一则故事:考生们为应付考试动脑费神,必买成药定精、提神、进补、以防身体染恙,考试完毕,还带一些成药回到家乡。“陈李济”看到这是一个宣传推介产品的好机会,于是就派员到考场附近,或卖药、或半赠半卖、或人手一丸全部赠予,并送上印有宣传的纸扇。与此同时,还跟踪揭榜,如某人中举或当了进士,则大肆宣传:某某考生服用陈李济养心宁神丸,精神爽利、笔走龙蛇……
“陈李济”的王牌产品陈皮,只送不卖更是“陈李济”历来眼光长远而灵活经营的典型例子。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禾杆草”,第一就是陈皮,所以又称“广皮”。而古时最出名的陈皮就出自“陈李济”。陈皮原料以新会柑皮为最佳。每年冬柑收获,“陈李济”必派人前去采购。回来后按收购年限分类放置在木楼上进行加工。陈皮贮存越久越珍贵。原本只是用于本厂原料的陈皮,成了特有的珍品,成了广东历年向朝廷敬献的贡品。这样好而且产量有限的东西,如果换了别的厂家可能要“吊起来卖”,但“陈李济”却只送不卖———送给一些优质客户,或重要社会公关对象,搏回的“陈李济有好药”的声誉,岂是陈皮价值所能抵的? 送茶赠药早早写入老铺条规
讲企业责任,组义务消防队救人救火
“打造一流中药产业”是眼下的流行语,就这一最具中国特色产业的企业精神而言,从优秀的“老字号”中汲取营养,未必不是良策。最简单的例子,眼下在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公司中流行的“企业责任”,“陈李济”早就有啦。
广州一直为华南大都会,而“陈李济”身处北京路(以前是永汉路)闹市中心,门前过客每日成千上万。在饥民、难民较多的旧社会,常有行人晕倒,不省人事,“陈李济”铺中的员工见状必出门营救施药,代其通知家人。夏日炎炎,烈日当空,广州街头各种挑担、拉车苦力众多过往,“陈李济”又在人行道设茶缸,免费供应茶水。而令人尊敬的是,这并不仅是好心的冲动,而是写入老铺条规的要则,延续了几百年。
在陈李济中药博物馆,记者还看到一件“古董”———从英国进口的消防水枪。清末民初,广州城池围绕、没有马路,横街窄巷,民房多为砖木结构,居民又以木柴为燃料,经常发生火烛。而官方没有设消防设备,一旦有火灾,各家自理。老百姓在遇火烛时常常束手无策,损失惨重。“陈李济”司理和股东研究,决定成立义务消防队,购置三部消防车,上面有手压的水枪、火勾、水桶、大小绳索、斧头、竹梯等等,还有一药箱随行,以备救急。消防队旗黑色,上书“陈李济”三个白字(消防车、木桶也写上),一旦某处发生火灾,队员立刻停产出动。此善举深受市民好评,一时传为羊城佳话。有这样的口碑,老百姓们平时买药,首先就想到北京路的“陈李济”,就不意外了。

相关问答
陈李济故事
1个回答2024-02-08 08:47
一个“诚”字诞生“陈李济” 存心济世讲诚心讲诚信,坚持取信于民 相信每一位熟悉“陈李济”的人,都会听过这样一则故事: 相传405年前,广东省南海县人李升佐,在广州大南门已末牌坊脚(今北京路1...
全文
陈李济故事
3个回答2024-01-04 01:59
一个“诚”字诞生“陈李济” 存心济世讲诚心讲诚信,坚持取信于民 相信每一位熟悉“陈李济”的人,都会听过这样一则故事: 相传405年前,广东省南海县人李升佐,在广州大南门已末牌坊脚(今北京路19...
全文
陈李济安心宁神丸去哪买
3个回答2022-11-27 02:01
我有吃过陈李济的产品,叫陈李济润喉糖,但这个药品健腰丸真没有吃过,不过陈李济最老的老字号品牌值得信赖!
陈济是怎样的人
1个回答2024-01-26 18:01
陈济是个博学多才,满腹诗书,谦逊谨慎的人。陈济自幼博学强记,读书过目能诵。口诵手钞,经史百家无不贯通,时称“两脚书橱”。 陈济字伯载,明代史学家,明代官吏,南直隶常州武进。同姚广孝及胡严一起修了《永乐...
全文
明代陈济的老师是谁
1个回答2024-01-27 12:00
明代陈济的老师是谢应芳。 谢应芳(1295-1392)元末明初学者。字子兰,号龟巢,常州武进(今属江苏)人。自幼钻研理学,隐白鹤溪上,名其室为“龟巢”,因以为号。授徒讲学,议论必关世教,导人为善,元末...
全文
陈济生的简介
1个回答2024-02-13 18:43
陈济生曾先后荣获“中国优秀创业企业家”、“全国优秀女企业家”、“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创业带头人”、“全国优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劳动模范”和“北...
全文
请问陈济 什么好,求名字
1个回答2024-01-31 02:29
济华 或者就叫陈济也不错
陈济的人物简介
1个回答2024-03-11 04:38
陈济自幼博学强记,读书过目能诵。口诵手钞,经史百家无不贯通,时称“两脚书橱”。洪武十八年(1385)拜同乡大儒谢应芳为师,其父曾命他去钱塘(今杭州)、会稽(今绍兴)经商办货,他竟将所带大宗货款半数作...
全文
陈济生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5-12 12:17
陈济生是河北唐山市人,出生在一个武术世家,自幼酷爱习武,祖父陈鹏万擅长八掌和梨花枪,父亲陈德蒲拳械功夫也甚精深。自幼耳染目熏,喜弄拳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尤以八卦掌为佳。
济南企业
1个回答2022-07-19 19:12
楼上说的济南百强企业很不错了。 不需要再回答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