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意思

2024-03-17 16:15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意思
1个回答
以人为镜 成语 以人为镜

发音 yǐ rén wéi jìng

解释 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出处 《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文言文出处《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六》

[原文]郑文贞公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子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 ,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译文]郑文贞公魏徵卧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问讯,赐给他药饵,送药的人往来不绝。又派中郎将李安俨在魏徵的宅院里留宿,一有动静便立即报告。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处,指着衡山公主,想要将她嫁给魏徵的儿子魏叔玉。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丧,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说:“魏徵平时生活检朴,如今用鸟羽装饰旌旗,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全都推辞不受,仅用布罩上车子载着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楼,望着魏徵灵车痛哭,非常悲哀。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并且书写墓碑。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绝好的镜子。”

指要:本文记载之事,发生在唐太宗贞观17年(公元643年)。从魏徵“寝疾”,到“薨”,唐太宗的一系列的言和行,表现了魏徵的“平生俭素”和忠谏,更突出了唐太宗是一位清醒贤明的君主。特别是“三镜”之说,成为后世称道的名言。

名句: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译: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端正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更替之因,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知道自己行为的得失。
相关问答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29 13:16
【成语】以人为镜 【拼音】yǐ rén wéi jìng 【释义】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出处】 先秦·墨翟《墨子·非攻中》...
全文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故事。。。。急啊
1个回答2024-02-12 01:23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说的,意思狠明显。开头那句就不用解释了,对着镜子可以整理服饰穿戴;中间那句是参照历史可以总结出事物兴衰更替的规律,因为我们现在的...
全文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故事。。。。急啊
1个回答2023-11-05 03:13
魏征与唐太宗吧
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4个回答2022-06-24 08:57
《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近义词: 以人为鉴 意思: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矣 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09-08 02:33
出处: 《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近义词: 以人为鉴 意思: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猜一成语
1个回答2024-02-03 22:16
【谜面】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人名] 【谜底】耶律齐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六则》中孔子的话:...
全文
生活中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例子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18 11:41
唐太宗在高吟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正是这学习接纳,勇于借鉴的精神才得以让大唐闻名中外古今……正当世人用赞誉和敬仰的光环将他们环绕时,依然光亮的是古人们善于...
全文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事例
1个回答2024-02-15 11:19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极为思念,感慨的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 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以铜为镜可以知得失的意思
1个回答2024-03-01 23:05
虚心纳谏 鼓励群臣进谏,自己也乐于纳谏,勇于改过,做到了真正的从善如流,这既是唐太宗身上最大的亮点,也是他一生美德的根基,如果没有这一点,他充其量也不过和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等...
全文
关于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事例
1个回答2024-03-13 05:58
在一次考试中,别人平常勤学好问,取得了高分,而自己平时没有注意,没有考好,所以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取得了好成绩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