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与庐山的有关人物 诗文 传说 或故事名称

2024-03-24 14:42

1个回答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传说故事:

有一种传说,早在周初,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据说匡俗字君孝,有的书称匡裕,字子孝,也有称为匡续的。俗字是误传,俗、续二字罔音,也是传闻之悦。但现在普遍流传的名字是称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为了方便,这里依照人们熟悉的称呼。此外,还有称匡俗为庐俗的。据说,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去了。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称匡山,或称为匡庐。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脱匡字的讳,而改称康山。

  另一种传说,在周武王时候,有一位方辅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们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成仙”的先生名辅,所以又称为辅山。

  第三种传说,说是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经同都阳令吴芮一道,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东野玉不幸中途牺牲。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封东野玉的儿子匡俗于邬阳,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有兄弟七人,爱好道术,都到都阳湖边大山里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兄弟们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宗教:

庐山“道释同尊”。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禅师竺道生在庐山精舍,开创“顿悟说”。天师张道陵,一度在庐山修练;道教禅师之一的陆修静,在庐山建简寂观,编撰藏道经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础,并创立了道教灵宝派。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三世纪,庐山宗教兴盛,寺庙、道观一度多至500处。1942年,世界佛教联合大会在庐山召开。本世纪初,二十余国的基督教教会汇集庐山。至今,庐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庙、道观、教堂多座。


相关问答
庐山号称什么
1个回答2024-03-21 17:41
庐山号称世界地质公园,又称圣山。庐山(匡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其中著...
全文
庐陵文化的具体名称
1个回答2024-05-04 08:41
庐陵文化,是吉安江右人创造出来的区域性文化,亦是赣文化的重要支柱。它是指以庐陵古治属为核心,辐射而涵盖现今吉安市十余县区及周边市区的区域性文化,突出表现为赣派建筑、科举、书院、青铜、陶瓷、禅宗、江...
全文
望庐山瀑布我想用 那两个四字成语来称赞他
1个回答2024-02-02 04:54
  望庐山瀑布——波澜壮阔、气吞山河、一落千丈、声势浩大。   一落千丈   yī luò qiān zhàng   【解释】原指琴声陡然降落。后用来形容声誉、地位或经济状况急剧下降。   【出处...
全文
古今中外有哪些人到过庐山,或者与庐山有一定的关联,写过庐山的诗句也行
1个回答2024-03-12 07:57
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唐代: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
全文
庐山的成语庐山的成语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2 17:51
庐山的成语有:大山小山,初出茅庐,三顾草庐。 庐山的成语有:茅庐三顾,三顾草庐,庐山真面。2:拼音是、lúshān。3:注音是、ㄌㄨ_ㄕㄢ。4:结构是、庐(半包围结构)山(独体结构)。5:词性是、名词...
全文
有人戏称许嵩的《庐州月》为《合肥月》,庐州为何改名?
1个回答2023-05-29 11:52
唐代的时候,淝水从鸡鸣山出发,向北流,又分流为南淝河进入巢湖与东淝河进入淮河,两河都叫肥,就叫合肥了吧。
庐山别墅群的庐山简介
1个回答2024-03-21 13:39
庐山,在近现代史上是座政治名山,百年风云人物曾在一幢幢别墅里活动,扮演各种历史角色,演绎出一串串趣闻故事,一件件重大历史事件。庐山近代别墅群,闪耀着建筑艺术的光彩,蕴藏着历史的价值。 1996年“...
全文
庐山恋的意义?
1个回答2024-02-10 05:44
就是感情方面的一种寄托。像庐山一样高大久远。永远斯守在一起永远不分开。
庐山真面目 成语
1个回答2024-01-29 21:56
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它三面临江,山势十分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水,山上烟雾缥缈,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