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秋

2024-04-14 02:32

1个回答
释义:一日三秋,成语。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出处:春秋·鲁·孔丘·《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日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典故: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注疏说:“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葛”是藤科类植物,根可食入药,茎有纤维,茎叶均作牧草。“萧、艾”都是香味的蒿类植物。孔颖达认为,这是周桓王时,政事不和,朝臣多为谗人所谄,所以人们都十分惧怕谗言,一日不见君王,生怕又去听信谗言。实际上这是一首爱情民歌,描写小伙子对姑娘们的怀念。说那位去采野生植物的姑娘,一天不见,就好像过了三天!一天不见,又好像过了三秋九月!一天不见,又好像过了三年。“三秋”指秋季的第三个月份,阴历九月,也指三个季度,即九个月。《采葛》中的“三秋”是指一个月。后来“三秋”,泛指三年,形容漫长岁月。南朝·梁·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说:“路迩人遐,音尘寂绝,一日三秋,不足为喻。”唐·李白《江夏行》中有“只言期一载,谁为历三秋!”



成语扩展:过一天就像过三年一样。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缩写版。形容对异性的热切思恋。似乎专用于恋情。三秋,三个秋天。也有人说是三个秋季的,欠妥;如依原出处,则是。 典出《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劳动者口头创作的旨在表现和歌颂彼此伟大、纯真之友谊的民歌”(《诗经鉴赏辞典》,任自斌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把这首传诵两千多年的《诗经》名篇定性为“友谊的民歌”,怕是没人赞同。设想,两个男人或两个女人,彼此间日思月想以致达到“一日三秋”的地步,那么,他把他的配偶放在什么位置?很明显,把这首诗定性为“友谊之歌”,违反了基本的人性。纵观中国(不如也加上外国)历史,同性之间可以刎颈、可以挂剑、可以高山流水,却未曾见“一日三秋”的!

原诗中的主人公应该是男性,因为那时的男人负责打猎、耕作、打仗,女人负责纺织、采摘、炊灶。主人公的思恋对象,先是采葛、后是采萧、再是采艾,分明是位勤快的劳动姑娘。

至于“三月”、“三秋”、“三岁”的逐层递进,只是思恋之情逐层深化之需要。把“不见”的“一日”夸张为“三月”、“三秋”或“三岁”,都是一个意思:你不在我身边,时光过得很慢很慢。
相关问答
什么秋什么什么秋什么什么什么秋什么什么什么
1个回答2023-08-24 21:45
一嫌乎叶悲秋芹掘悉散槐
“秋”字成语大比拼。一( )三秋。 ( )( )秋色。明( )秋亳。 (?
1个回答2024-01-26 02:43
“秋”字成语:一日三秋,平分秋色,明察秋毫,望穿秋水 千秋大业
秋秋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8-06 17:06
那我也不知道呀,是不是秋天是什么呀?
中秋的由来和中秋的故事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3 11:42
中秋的由来: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
全文
秋秋天里有什么声音
1个回答2024-01-23 06:55
1、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笑顷滚音。 2、蟋蟀振动翅膀,“嚁曜”,是和阳版台告别的歌权韵。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风收...
全文
秋分节气来历,秋分节气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2 09:46
秋分节气是怎么来的: 据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所以说,秋分的意思有两种: 1、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
全文
有关中秋节的诗句、古代名人在中秋节发生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5 22:22
据《石林诗话》记载,宋代晏元献留守南郡期间,王君玉在晏手下作签判,二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常常以饮酒赋诗为乐。有一次,在中秋节夜晚,月色阴晦,王君玉密谴人窥伺晏元献,见晏已就寝,王君玉马上作了一首诗,送给...
全文
秋风秋月是什么时候
1个回答2022-12-07 15:43
秋天有月亮的晚上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