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曾对陈凯歌调侃,陈凯歌脸色瞬间拉了下来并怒怼回去,他说了什么?

2022-11-05 23:14

5个回答
有一次郭德纲对陈凯歌说:“张国荣4月1日从楼上跳下去,脾气太大了。”陈凯歌听后脸色瞬间就拉了下来,很严肃的警告他:别拿生死开玩笑!

郭德纲夸张的语言引起了陈凯歌的不满,他曾对陈凯歌说:

“张国荣4月1日从楼上跳下去,脾气太大了。”

陈凯歌听后,拉着脸严肃的提醒郭德纲。别拿生死开玩笑!

陈凯歌和张国荣是老相识。他们在《霸王别姬》中的合作让他们两人都登上了顶峰,后来在采访中陈凯歌感慨地说,没有张国荣就没有《霸王别姬》。出乎意料的是,张国荣在2003年4月1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陈凯歌认为这只是一个四月的愚人节玩笑,但他没想到这是真的。

对陈凯歌来说,张国荣是他成名路上的贵人,何况他们合作这么久了,一定有感觉。所以当郭德纲拿张国荣开玩笑的时候,陈凯歌的脸看起来很难看。据陈凯歌介绍,张国荣是一位尊重艺术的演员。他值得大家尊重,所以开玩笑就是不尊重他,更别说说坏话了。

其实,郭德纲是无心之举。毕竟,调侃在相声中很常见。

但由于误解太多,许多人无法接受这样的笑话。如今郭德纲非常重视开玩笑的程度,不像以前了。虽然郭德纲的话有时会引起误解,但大多数人还是喜欢他,因为他说的包袱比别人好,他说的话也很有意思。

但从多年来对郭德纲的玩笑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合理的调侃是可以的,观众也会非常喜欢。相反,一旦尺存掌握不好,很容易招黑粉,影响朋友关系。

在一次聚会上,郭德纲说:

“我越看安吉,越像我和胡可的孩子。”

听了这话,沙溢的脸色有点苍白,说:“太不像话了,老师。”胡可有点不高兴,事后胡可说,如果郭德纲老师跟他们开玩笑,他们不会放在心上。但安吉是个孩子。那种谈话对他形成的观念很不利。

所以在生活中要掌握尺寸开玩笑,即使你和她关系很好,也得考虑对方的感受。

他说“张国荣在4月1日的时候,从楼下跳下去了。”这是一句很过分的话,而且陈凯歌和张国荣也是很好的朋友,他这样说陈凯歌肯定会不开心。
郭德纲曾经对陈凯歌说“张国荣4月1日从楼上跳下去,脾气太大了。”听到这句话陈凯歌特别严肃的警告郭德纲“别拿生死开玩笑。”
他说别拿他的生死开玩笑,因为当时他们在聊张国荣,郭德纲用开玩笑的方式聊起了张国荣的死,让陈凯歌非常不高兴。
相关问答
郭德纲调侃的于老二是谁
1个回答2024-04-01 09:10
郭德纲调侃的于老二是,虚构的角色已于谦弟弟的身份出现在作品中 你说的是相声《屌丝青年》郭德纲9月12日钢丝节相声在线听:
陈凯歌怼郭德纲:不要拿生死开玩笑,这个人咱们是“逗”不起来的,咋回事?
4个回答2023-11-20 10:50
曾经,郭德纲非常轻佻地调侃张国荣称:“他4月1号打楼上就下去了,这么大脾气你说说啊!”在旁边的陈凯歌立马就不高兴了,直接怼郭德纲:不要拿生死开玩笑,这个人咱们是逗不起来的!
陈凯歌和陈红
1个回答2024-02-12 23:43
陈红和陈凯歌是夫妻关系。 1996年,陈红与陈凯歌导演在美国注册结婚。 年龄相差16岁的陈红不介意陈凯歌离异的背景,毅然走到了一起,在陈凯歌的作品中,夫人都会出演重要角色。二人已育有3子。 人...
全文
陈凯歌有几个孩子
1个回答2024-02-13 00:39
  文/南唐遗少   这几天,一张陈凯歌为新片选址时陈导夫人陈红为其打伞遮阳的照片引发热议,这位昔日大名鼎鼎的一线美女演员如今甘当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令人竖大拇指。作为内地三大导演之一,陈凯歌这两年...
全文
陈凯歌是哪里人
1个回答2024-02-20 17:44
陈凯歌是北京人。 陈凯歌,中国内地男导演、监制、制片人,1952年8月12日出生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1984年,拍摄个人首部电影《黄土地》,并由此开始其导演生涯;该片确立了陈凯...
全文
陈凯歌的全部作品
1个回答2022-09-24 14:38
霸王别姬,无极,
陈凯歌作品
1个回答2024-02-29 02:30
陈凯歌的作品有《黄土地》、《霸王别姬》、《风月》、《荆轲刺秦王》等。 陈凯歌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内地男导演,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也是首位获得金棕榈奖的华人导演。1984年,执导电影...
全文
陈凯歌的一部电影。
1个回答2024-03-12 18:45
《和你在一起》是陈凯歌去好莱坞归来后的首部作品,讲述了一个拉琴少年的成长故事,是一部反映普通人微小情感的“小”题材电影。
陈凯歌有孩子吗
1个回答2024-03-15 11:00
有啊和陈红生的,我看过一期访问
郭德纲调侃语录
1个回答2023-12-25 20:45
1、走自己的路,想说谁说谁去吧。 …… 2、来一斤钱西瓜,称给准点儿。 3、我和超人唯一的区别就是我把内裤穿里边了。 4、上次喝多了,拿筷子当鸡爪子,吃了一根半。 ...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