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当中有很多的通假字,它是古人写的错别字吗?

2022-12-06 05:40

4个回答
是可以这么理解的,大部分的通假字都是读音相同,然后书写形式不同的字进行的替代。所以是可以理解为古人写的错别字。
不是。
那个时候就这么写,有这种含义。
要注意,考试重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通假字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第一个原因:汉字发展还未成型的时候,允许借用同音(近音)的字来表示;

我们都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拉丁语系是表音文字。从根本上说,汉字虽说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假音表意的。

这也是为什么通假字的借字和本子往往读音相近乃至相同。当然有时候读音不一定相近,可能需要了解古汉语的音韵知识,并且能结合某些方言区(如粤语等保留较多古音的方言)的发音特点来理解。

这就叫作汉字的分化,原来一字多义的‘共’字称为母字,后来特地造来分担它兼职的供,拱,恭为分化字。比如说供给的供,古用‘共’而今用‘供’,‘共’和‘供’构成古今字。同样,‘共’与‘拱’,‘共’与‘恭’也构成古今字。古今字绝大多数都是由于汉字的分化形成的。造字时间有先后之别,而且大多数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构建的,比较好辨认。

历史问题。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秦记》以外的各国史记、巫医之外的古书几乎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读音,未记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音训。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别字。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通假”字了。

不是的。这只是当时的一些字体。根本不是错别字,也不是专门写错的。只是一种文化。
相关问答
猜谜语:错中错 (通假字)谜底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9-11 03:45
谜面:错中错 (通假字) 谜底:不通否
7年级下(人教版)里的通假字
1个回答2022-09-13 14:17
“止”通“只”。
什么叫古言通假
1个回答2022-09-01 15:31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什么是真朋友?什么是假朋友?通过故事来说明
1个回答2024-02-07 05:44
这个有故事但是故事是不一样的你身边的朋友好与坏你应该能觉得出。
假象就是错觉。
1个回答2024-04-02 05:30
错误 假象是假象,错觉是错觉,字都不一样,那来的等于. 第二,现象不论是真象、还是假象,都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假象不等于错觉。错觉是人们的一种错误的认识,属于主观领域的问题,而假象是客观事物...
全文
假如有假如如果有如果是不是就不会有那么多错过?
2个回答2023-06-01 08:01
也许吧。 可若是 假如有假如,如果有如果,那就相当于有了后悔药,那么会不会有更多的人就不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了呢?在做某些决定说某些话之前会不会就不会想那么多了?反正有假如,反正有如果。 那不就相当于至...
全文
通假字 同假字
1个回答2022-08-30 05:27
诎同“曲”,弯曲 表明诎曲意思相同 严格上不算通假字 甫通“父”,男子美称 表明 甫字替代“父”字 而实际上甫并没有“男子美称”的释义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