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董奉传》选段

2023-01-06 12:09

1个回答
董奉这个人呐,字君异,是侯官这地方的人。这个家伙住在山里,但不种田,天天给人看病,也不要钱。如果病重的人被他治愈了,奉就让他栽无课杏树,病情较轻的人种个一棵就够了。这样好些年,累计种了十万多棵,林子郁郁葱葱的。于是让山上各种野兽们在林子中玩耍嬉戏,林子地上不生杂草,好像常有人在收拾打理一样。后来杏子都熟了,奉在林子里搭了个草棚,写下告示告诉当时的人说:“谁想买杏子,都不需要跟我说,只要放一器(一器应该是当时的单位)的谷子放着草棚里,自己去摘一器的杏子回去。”奉每年卖杏得来的谷子,随即用于赈济平困的人和供给旅途中食物不够的人,每年都有两万余斛。(大致应该没有问题,我们两个人合计出来的。只是最后一句“岁两万与斛”我们这么翻译不知道对不对。)
相关问答
董奉传给的启示和董奉的精神
1个回答2024-03-15 23:25
就是要大公无私哦..
董奉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3-03 22:48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候官县董墘村(今长乐县古槐乡青山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
全文
董奉的经典故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04 21:37
三国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财礼。他只要求治好一个轻病人,种一株杏树,治好一个重病人,种五株杏树。天长地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万余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后来,每当杏子成熟...
全文
董奉和什么成语有关
1个回答2024-02-10 04:54
不知丁董 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董狐直笔 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董狐之笔 后人对那些公正不偏,不因为各人的好恶或利害关系,...
全文
董奉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1-24 02:30
中医又被称作“杏林”,赞誉医生的医德、医术,就可以说他“誉满杏林”。“杏林”这个词起始于东汉建安时期的董奉。 董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收费,治好后只要求病人在他的住宅消悔旁周围种杏树...
全文
董奉的师傅是谁
1个回答2024-03-09 21:56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候官县董墘村(今长乐县古槐乡青山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
全文
读了《董奉传》有什么启示?
1个回答2024-02-24 19:31
钱只要够用就行,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来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董奉的典故
1个回答2023-12-20 04:37
中医又被称作“杏林”,赞誉医生的医德、医术,就可以说他“誉满杏林”。“杏林”这个词起始于东汉建安时期的董奉。 董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收费,治好后只要求病人在他的住宅周围种杏树。轻症愈后种...
全文
董奉主要贡献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07 00:29
与华佗齐名于世的董奉,是三国时代福州长乐人。他一生行医济世,救死扶伤,不收钱财,仅要求重病治愈者,在山上种五株杏树;轻病治愈者,种一株杏树。于是,几年后杏林满山,故人们便以“杏林春暖”来赞誉医德高尚...
全文
与董奉有关的成语
1个回答2023-12-17 14:13
杏林春满 董奉 成语典故 人们称颂医术高明的医生,经常用“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这里有这么个典故: 众所周知,“杏林”-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词典出...
全文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