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事例

2023-01-22 16:43

急用,越快越好!!!一定要是现代生活中的真事!!!!
2个回答
苏洵考试写的策论《过秦论》,于丹的《论语》,XX的《三国》,还有谁最能忽悠的,都算
当然包括说这句话的杜甫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后人对这两句诗作过不同的解释,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对于“读书破万卷”中的“破”字举有三说,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磨也”。三曰:“识破万卷之理”。这三说,集中地反映了对“破”字的不同理解。概括起来就是:突破、磨破、识破。
所谓:“突破”,即多读而“胸罗万卷”,就是说要博览群书。汉代著名思想家王充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有杰出成就的学者大学,无一不是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者。王充本人一生读书近一万三千卷,“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所以他才能写出《论衡》这部伟大著作。
所谓“磨破”,即熟读而致“书破”。孔子晚年读《周易》,竟使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多次磨断,即所谓“韦编三绝”。根据实际需要,先出一部分书籍反复阅读,深入理解,加深记忆,这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苏东坡有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经验之谈。有书不读,束之高阁,书无异于废纸;读书囫囵吞枣,一览而过,“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读得再多又有何益?
所谓“识破”,即精读而透彻理解书中之理。精读,一要抓住重点,宁精勿杂;二要深入钻研,务求精通。“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所以读书要善于选择,取其精华,不可滥读。先好了重点,确定了主攻方向,就要深入、刻苦钻研,直到真正弄懂弄通为止。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学必无所蔽而后可”。意思是说,学习一定要达到没有迷惑不解的地步才可以。如果读书不注意识理,漫无目的,一味多读,必然如郑板桥所说:“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
相关问答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事例?
1个回答2024-02-29 08:29
  当然包括说这句话的杜甫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后人对这两句诗作过不同的解释,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对于“读书破万卷”中的“破”字举有三说,一曰:“...
全文
有什么关于名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例子
1个回答2024-05-10 19:16
第一,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家瑞乐凡尔纳为了写作科学文章,阅读了500多部名著,做了25000多本笔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事例
1个回答2024-05-24 03:15
当然包括说这句话的杜甫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后人对这两句诗作过不同的解释,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对于“读书破万卷”中的“破”字举有三说,一曰:“胸罗万卷...
全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关的事例
1个回答2024-02-08 20:19
1.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为了写作《月球探险记》,就认真阅读了500多种图书资料。他一生之中共创作了104部科幻小说。读书笔记达二万五千本。 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随“贝格...
全文
关于读书破万卷的事例
1个回答2024-02-08 22:05
◎ 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 最先提出的。 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
全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什么成语
1个回答2024-02-19 08:32
胸罗万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后人对这两句诗作过不同的解释,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对于“读书破万卷”中的“破”字举有三说,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
全文
关于古人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故事有谁
1个回答2024-02-21 15:57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后人对这两句诗作过不同的解释,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对于“读书破万卷”中的“破”字举有三说,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二曰:“书...
全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26 21:3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后人对这两句诗作过不同的解释,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对于“读书破万卷”中的“破”字举有三说,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二曰:“书...
全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3-01 19:33
博闻强记,熟能生巧,薄积厚发,胸有成竹,胸罗万卷,开卷有益,胸中丘壑
关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人物故事
1个回答2024-03-06 22:55
宋濂好学 原文 余幼时即嗜[1]学。家贫,无从[2]致书[3]以观,每假[4]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录毕,走[6]送之,不敢稍逾约[7]。以...
全文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