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灵精怪之饿死鬼

什么是饿鬼?什么是恶鬼?
1个回答2024-02-22 14:46
饿鬼就是人饿死后形成的鬼,恶鬼是横死之人形成或某位人死掉的地方风水有问题形成的
什么是饿鬼?什么是恶鬼?
3个回答2023-02-11 09:39
饿鬼就是人饿死后形成的鬼,恶鬼是横死之人形成或某位人死掉的地方风水有问题形成的
饿鬼的恶鬼种类
1个回答2024-05-15 06:21

一住于人中,二住于阎浮提地下五百由旬之饿鬼世界。另又列举三十六种饿鬼之名,如迦婆离(镬身饿鬼)、揵陀(食气饿鬼)、婆罗波叉(食小儿饿鬼)、阿吒毗(旷野饿鬼)、魔罗迦耶(杀身饿鬼)等。
顺正理论卷三十一则举出三种饿鬼:
(一)无财饿鬼,包括炬口饿鬼、针口饿鬼、臭口饿鬼等三种。全无食物,常陷于饥渴之苦恼,若偶尔获食,于将食时,又化作火焰,无法下咽。
(二)少财饿鬼,包括针毛饿鬼、臭毛饿鬼、瘿饿鬼等三种。专食脓、血等。
(三)多财饿鬼,包括希祠饿鬼、希弃饿鬼、大势饿鬼等三种。食人残物或布施物;亦包括受富乐之天人。其中,少财、多财二种饿鬼,又作有财饿鬼。
瑜伽师地论卷四列举由外障碍饮食饿鬼、由内障碍饮食饿鬼、饮食无有障碍饿鬼三种。
大智度论卷三十则称无威德、常受饥渴之苦者为饿鬼,有威德、能享受多乐者为弊鬼。
饿鬼居于阎魔王界,由阎魔王统治。亦有居于人间坟地、黑山洞等处。饿鬼之受生,依杂阿毗昙心论卷八谓,彼等为化生,又为胎生。
据法苑珠林卷六载,其身长最大者为一由旬,最小如小儿仅长三寸;寿命,或谓最长八万四千岁、最短则不定,或谓人间五千岁为饿鬼中一日一夜,如此寿命达一万五千岁。

色中饿鬼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1个回答2024-01-25 22:27

色中饿鬼的意思是指比喻极其贪色的人。出处是明·施耐庵《水浒传》

色中饿鬼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1-28 09:15

明·施耐庵《水浒传历咐》第44回:“一个字便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鬼乐官,四字色中饿世穗鬼。搜烂卜”

色中饿鬼啥意思
1个回答2024-02-02 07:11

比喻 极其贪色的人。

成语出处: 明·施耐庵《 水浒传 》第45回:“一个字便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鬼乐官,四字色中饿鬼。”

成语例句: 随着 手中的 权力 增大,他 日益 成为

成语语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带饿死鬼情节的是什么电影
1个回答2024-02-22 19:46

李碧华鬼魅系列:迷离夜

114分钟

豆瓣评分:

6.6

上映:2013年07月11日

导演:李志毅陈果类型:惊悚 / 恐怖

主演:元秋 / 邵美琪 / 骆应钧地区:香港

我 饿死鬼
1个回答2024-03-04 01:17
你按时大时代按时大味道大大味道阿迪王爱我的
色中饿鬼是什么样的
1个回答2024-02-04 14:23

色中饿鬼通常被描述为具有长而细的脖子和小而苍白的嘴,以及身体消瘦、干瘪、皮肤黄黑等特征。

“色中饿鬼”是佛/教中的一个概念,形容处在极度痛苦和贪婪之中的饿鬼。可以说,饿鬼是摆脱欲望,追求解脱的修行之路上,必须面临的难题。

饿鬼是指生命因贪欲而陷入轮回境地的鬼神。在佛/教传统中,饿鬼是人类六道中的一种,它们有着长长的脖子和细弱的肢体,同时在饥渴、嫉妒等贪婪之情的驱使下,会经历非常痛苦的境地。

佛/教教/义认为,人要摆脱“色中饿鬼”的命运,必须摆脱贪婪的驱使,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和修行,反思自我欲求,坚持善行修为,从而避免沉迷于极端的欲望世界之中,追寻更高级的人生意义。

色中饿鬼是佛教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戒贪追求真善美的深刻含义。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诸多烦恼和压力,很容易迷失自己,也许成为了色中饿鬼的一份子。因此,我们应该用佛/教智慧来反思自我,避免贪婪驱使、渴求无度的行为,通过打破世俗概念的束缚,走向修行之路,达到身心灵的真正解脱。

色中饿鬼是什么动物
1个回答2024-02-05 02:59

色中饿鬼是什么动物介绍如下:

色中饿鬼通常被描述为具有长而细的脖子和小而苍白的嘴,以及身体消瘦、干瘪、皮肤黄黑等特征。

“色中饿鬼”是佛/教中的一个概念,形容处在极度痛苦和贪婪之中的饿鬼。可以说,饿鬼是摆脱欲望,追求解脱的修行之路上,必须面临的难题。

饿鬼是指生命因贪欲而陷入轮回境地的鬼神。在佛/教传统中,饿鬼是人类六道中的一种,它们有着长长的脖子和细弱的肢体,同时在饥渴、嫉妒等贪婪之情的驱使下,会经历非常痛苦的境地。

佛/教教/义认为,人要摆脱“色中饿鬼”的命运,必须摆脱贪婪的驱使,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和修行,反思自我欲求,坚持善行修为,从而避免沉迷于极端的欲望世界之中,追寻更高级的人生意义。

色中饿鬼是佛教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戒贪追求真善美的深刻含义。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诸多烦恼和压力,很容易迷失自己,也许成为了色中饿鬼的一份子。因此,我们应该用佛/教智慧来反思自我,避免贪婪驱使、渴求无度的行为,通过打破世俗概念的束缚,走向修行之路,达到身心灵的真正解脱。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