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史略注释

史记的哪个注释本最好、谁编的?
1个回答2022-09-09 14:00
史记目前最有权威的注解有三种:正义 索引 集解 中华书局出版的繁体竖排版史记 就有这三家的注解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
1个回答2024-02-20 03:35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及翻稿轮译注释如下:

原文: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翻译:世上记事的书籍虽然很多,但学者们仍然以“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经典为征信的凭据。《诗经》、《尚书》虽有缺损,但是桐枣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都是可以见到的。尧将退位,让给虞舜,还有舜让位给禹的时候,都是由四方诸侯长和州牧们推荐。

于是,让他们先试着任职,主持事务数十年,做出了成就,建立了功绩,然后再把大政交给他们。这是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最大统领者,把天下移交给继承者就是如此困难。然而,有人说过,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以为是一种耻辱逃走隐居。到了夏代的时候,又有卞随、务光等人。

太史公说:我登过箕山,相传山上有许由之墓。孔子依次评论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对吴太伯和伯夷等讲得很详细。我听说许由、务光等节义品德至为高尚,而经书中有关他们的文辞却一点儿也见不到,这是局敬拆为什么呢?

史记苏秦列传原文及注释翻译
1个回答2024-02-27 06:20

史记苏秦列传原文及注释翻译如下:

原文

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太公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说惠王曰:“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秦王日:“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

乃东之赵。赵肃侯令其弟成为相,号奉阳君。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

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

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渡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

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原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译文

苏秦是东周雒阳人,他曾向东到齐国拜师求学,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学习。

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狼狈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人们都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为事业。

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苏秦听了这些话,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说:“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从师受教,埋头读书,可又不能凭借它获得荣华富贵,即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找到一本周书《阴符》,伏案而钻研它。

下了一整年的功夫,悉求真谛,找到与国君相合的门道,激动地说:“就凭这些足可以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了解苏秦的为人,都瞧不起他,因而周显王也不信任他。于是,他向西到了秦国。秦孝公已经死了。

就游说惠王说:“秦是个四面山关险固的国家,为群山所环抱,渭水如带横流,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这真是个险要、肥沃、丰饶的天然府库啊。凭着秦国众多的百姓,训练有素的士兵,足以用来吞并天下,建立帝业而统治四方。”

秦惠王说:“鸟儿的羽毛还没长丰满,不可能凌空飞翔;国家的政教还没有正轨,不可能兼并天下。”秦国刚刚处死商鞅,讳恨游说的人,因而不任用苏秦。于是,他向东到了赵国。赵肃侯让自己的弟弟赵成出任国相,封号叫奉阳君。奉阳君不喜欢苏秦。苏秦又去燕国游说,等了一年多才有机会拜见燕王。

他劝燕文侯说:”燕国东边有朝鲜、辽东,北边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区域纵横两千多里,武装部队几十万人,战车六百辆,战马六千匹,储存的粮食足够用好几年。

南有碣石、雁门的肥沃土地,北有红枣和板栗的收益,百姓即使不耕作,光是这红枣、板栗的收获也足够富裕的了。这就是所说的天然府库啊!”能够安居乐业,没有战事,看不到军队覆灭、将领被杀的情景,没有谁比得上燕国。大王知道原因吗?燕国不被敌人侵犯的原因,是因为赵国在燕国的南面遮蔽着。

秦国和赵国发动五次战争,秦国胜了两次而赵国胜了三次。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

况且秦国要攻打燕国,就要穿越云中和九原,穿过代郡和上谷,远离几千里,即使攻克了燕国的城池,秦国也考虑到没法守住它。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今赵国要攻打燕国,只要发出号令,不到十天,几十万大军就会挺进到东桓驻扎了,再渡过滹沱,涉过易水,用不了四五天的时间,就到燕国的都城了。

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是在千里以外打仗;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以内作战。不忧虑百里以内的祸患而重视千里以外的敌人,再没有比这更错误的策略了。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把各国联成一体,那么燕国一定不会有所忧虑了。”

《史记》有详细注释的版本
1个回答2022-07-05 08:08
目前还真没有特别好的按照你说的这种版本,读史记最好是自己做注释!那样非常能增加自己的古文知识,而且因为自己在做注释,读过的内容会比较深刻,当然也会深深的被里面的故事所吸引!

读史记不能像小说那么读,要慢慢的品,动脑子,史记里面的人物的很多话是非常有哲理性的,这样除了记忆深刻还能增加为人处事的能力,改善言谈举止!对人生的启发会很大!
世说新语或古代寓言的 原文 翻译 注释 急!一定要有: 原文 翻译 注释谢谢
1个回答2024-01-18 10:44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文言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悯:耽心、忧虑的意思.长:生长、发育的意思.揠:拔的意思.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谓:告诉.病:劳累.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趋:赶去.非徒:不仅只是.
:战国时候,宋国有个农民种了一块地.栽下禾苗后,他希望它很快长高.结出果实.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长得很慢,他心里非常着急.怎样才能让禾苗尽快长高呢?
天气很好,艳阳高照,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后,他很得意地对家里人说:“累死我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拔苗助长:原作“揠苗助长”,后作“拔苗助长”.
评点:
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磨杵成针
“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
寓意:没有~的毅力,学问上就不可能有很深的造诣.
看史记,是直接看译本,还是自己对着注释翻
1个回答2023-01-27 13:06
个人据觉得自己对着注释看会好点
可以自己理解
且对着注释看就能明白大体意思
名词解释:史记三家注
1个回答2022-10-10 02:32
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中最有影响的三部:
《史记集解》(刘宋时裴駰注)
《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
《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俗称“三家注”

自己把意思简单概括了下~详细的发展在参考资料里
校园小说怎么写大略故事情节?主要是注重什么?男主女主性格是怎么样最好?
1个回答2024-01-29 16:16
校园小说小说阅读网有很多,男主性格一般是冷漠邪魅那种,女主跟男主差不多,都挺冷漠。大多数都是这样吧
四字成语注释及注音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07 12:44

四字成语,均是以汉语拼音标注(含四个声调)。多数成语先解释每个字的意思,再融合成一个有特定意思的成语,亦或是给出典故、造句、打比方、图片等,用生动的例子,以这些作为有效的解释。 比如: 1、纸上谈兵[ zhǐ shàng tán bīng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2、哀鸿遍野 [ āi hóng biàn yě ]: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打比方) 3、安步当车[ ān bù dāng chē ]: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具体解释) 4、城下之盟[ chéng xià zhī méng ]:出 自 《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典故)

有什么四字成语是有“注释,解释说明”的意思的
1个回答2024-01-20 15:56
【依经傍注】依照经典及其注释.指说话有根有据.
【等因奉此】等因:旧公文用以结束表示理由说明原因的上文;奉此:用以引起重心所在的下文.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
【发凡举例】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举:提出.指举例以阐明要点.说明全书通例.
【发凡起例】发凡:提示全书的通例.指说明全书要旨,拟定编写体例.
【发凡言例】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分类举例以说明书的体例.
【更令明号】重新申明号令.说明贤明君主应当取信于民.
【画地成图】在地上画出地图,来说明山川河流等地理形势.形容信手拈来,才能出众.
【举例发凡】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指分类举例,说明全书的体例.
【可想而知】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
【开宗明义】开宗:阐发宗旨;明义:说明意思.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意思.
【连类引譬】引:援引;譬:比方.援引相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
【难以理喻】喻:明白;理:道理.很难用道理去说明.
【旁搜远绍】旁:广泛;搜:搜集;绍:继承.广泛地搜集引证资料,穷本溯源地说明来历,以进行论证.
【前目后凡】目:细目;凡:概略.《春秋》的一种笔法,一件事在文中重复出现,对前者详加说明,后者概略叙述.
【起例发凡】发凡:提示全书的通例.指说明全书要旨,拟定编写体例.
【取譬引喻】打比方,作譬喻,用以说明道理.
【轻敲缓击】比喻婉转地表达意思和说明问题.
【如此这般】虚指没有详细说明或不要求详细说明的某种事物.
【文以载道】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
【忘言之契】忘言:无需语言说明;契:意气相投.指彼此以心相知,不拘形迹.
【现身说法】佛教用语.指佛力广大,能现出种种人相,向人说法.现指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例来说明某种道理.
【显微阐幽】显示细微之事,说明隐幽之理,使之显见着明.
【以古喻今】喻:说明.借用古代的事来说明今天的事情或道理.
【引譬援类】引:援引;譬:比方.援引相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
【一言而喻】喻:明白.一句话就使人了解或说明白.
【引喻失义】引喻:引用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溢于言表】超出言语以外,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
【言之不预】没有预先说明.
【寓庄于谐】谐:风趣;庄:严肃庄重.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说明事理,使人在轻松和愉悦中感其深刻的蕴含.
【张本继末】把事情的本末说明白.
【百喙难辞】喙:嘴,借指人的嘴.指纵有众多百口也很难解释.
【不容分说】分说:辩白,解说.不容人分辩解释.
【不由分说】由:听从,顺便;分说:辩白,解说.不容人分辩解释.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说:言论;遂:完成;谏:劝说.已做过的事不必再解释,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说了.含既往不咎之意.
【穿凿傅会】生拉硬扯,牵强解释.
【穿凿附会】穿凿:把讲不通的硬要讲通;附会:把不相干的事拉在一起.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
【附会穿凿】将无关之事硬扯在一起牵强地解释.
【构会甄释】构:组成;会:聚合;甄:审查鉴定;释:解释.将众说汇集到一起进行比较考核,择善而从.指妥善地进行解说.
【金风送爽】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秋风带来了凉意.
【金风未动蝉先觉】金风:指秋风,古代以阴阳五行来解释季节,秋为金;觉:察觉.秋风还未来到,蝉却早已察觉.比喻事先觉察到将要发生的变故.
【解惑释疑】解释;释:消除.解答疑难问题,消除困惑情绪.
【解疑释惑】解释;释:消除.解答疑难问题,消除困惑情绪.
【解疑释结】解释;释:消除.解答疑难问题,消除困惑情绪.
【开释左右】开释:开导解释;左右:用于信札,尊称对方.指用劝慰、开导的话消除对方的忧愁、疑虑和烦恼.
【六经注我】注:解释;我:自己的观点.牵强地用各种经典着作中的论断来解释和证明自己的观点,为自己的议论服务.
【龙首豕足】犹言牛头不对马嘴.指对书义的解释与原旨相去甚远,风马牛不相及.
【六艺经传】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传:解释经书的书.泛指古代典籍.
【强作解事】比喻本不明事情的真意而妄加解释、议论.
【随文释义】随:顺着;释:解释.指依据一段话或前后文,对某个不懂的概念做出解释.
【失之穿凿】穿凿:把讲不通的硬要讲通.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
【山陬海筮】【解释】山隅和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示例】【故事】
【铁板注脚】注脚:解释字句的文字.指最具权威,不可动摇的注解.
【望文生训】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同“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文:文字,指字面;义:意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
【小儿强解事】强:勉强.小孩子对事物并不理解却强作解释.比喻对事物并无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却一味以自己的意愿曲解这一事物.
【郢书燕说】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自不待言】大家心里明白,不必再用言语解释.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