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代断案小说晋江

鸭绿江断桥朋友圈文案?
1个回答2024-01-29 16:29

断桥斑驳斜阳血,残柱焚痕烽火融。

高岸萦回马嘶吼,惊涛激荡炮声隆。

身临此地无游兴,转忆昔时欲裂瞳:

十六国军乌合聚,万千汉将尽英雄。

长津天雪雕旗画,温井枪声震耳聋。

挥却阴霾晴半岛,舒张正气贯长空。

三年苦战惊雷动,百胜威名九斗冲。

自古保身凭自卫,向来止战竟其功。

人间正道沧桑变,今日思危应与同

形容江水不断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29 02:51

成语滔滔不绝滔滔:形容流水不断。象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成语滔滔汩汩滔滔:形容流水不断;汩汩: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比喻说话连续不断。

成语滔滔不断比喻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

成语川流不息川:河流。形容行人、车马等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成语滔滔不息滔滔:波浪滚滚涌动,连续不断的样子。象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永不停息。指话很多,说个不停。

成语滔滔不穷滔滔:波浪滚滚涌动,连续不断的样子。象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个不停。

成语源源不竭源源:水流不断的样子;竭:完。形容接连不断,没有尽头。

成语源源不绝源源:水流不断的样子。形容接连不断。

成语滔滔不尽比喻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同“滔滔不竭”。

成语车水马龙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成语滔滔不竭比喻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

成语滚滚而来滚滚:指滔滔流水。形容波涛汹涌连续不断。比喻事物、言谈等连续不断。

成语细水长流比喻节约使用财物,使经常不缺用。也比喻一点一滴不间断地做某件事。

成语后浪推前浪江水奔流,前后相继。比喻后面的事物推动前面的事物,象后浪推动前浪一样,不断前进。

成语混混沄沄水流汹涌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

成语滔滔滚滚大水奔流的样子。常比喻说话连续不断。亦比喻声势浩大。

长江断流过几次?
1个回答2024-03-02 00:36
长江断流过两次。
第一次是发生在元朝1342年,据说这一次断流直接使河水干涸,有关记载只是记载:“七月暴风,江水上涨,高达四五丈,人畜漂溺无数……长江水一夜之间枯竭见底。”另一次就是发生在1954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
长江两次断流可能性的分析是从季节和地理环境来分析的,发生断流的时间在农历八月份左右江水的流量异常,在流经泰兴段时由于江水的流量异常,加之这段长江的流向为南北流向,所以出现改道的现象,流入其他的支流导致出现下游断流。
梦断江南剧情介绍
1个回答2024-01-26 05:18
<梦断江南>讲述的是"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它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当时闹得朝野耸动、家喻户晓。

姿色出众的毕秀姑,人称小白菜,其夫患病而死,却被县令刘锡彤诬为与杨乃武通奸谋杀,并且施用酷刑逼供,屈打成招。

但是由于家人不断上告,又加上朝廷政治斗争的机遇,杨乃武、小白菜得以昭雪。杨乃武、小白菜是小人物,牵出的社会背景却是纷繁复杂,引发出的案件情节跌宕起伏,所以杨乃武、小白菜的故事流传至今仍然耐人寻味……
晋剧审玉案剧情?
1个回答2024-04-21 14:25

《审御案》剧情简介: 该剧也称《告御状》,主要讲述寇准秉公执法、机智廉明,为宋朝名将杨家雪冤,判处残害杨业父子的潘仁美的故事。

求一个古代断案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1-24 03:53
在《折狱奇闻》里有类似的一个故事严州武康县知县王之佐到任不久,当地有个山民来报案,说是自己的哥哥被老虎咬死。王之佐就要起身去验尸,那报案人却说尸体已经火化了。王之佐顿时感到有疑,他不动声色,挥手把那报案人打发走了。第二天他就带了人出其不意地来到山间,直奔那报案人的住所进行搜查。报案人大惊失色也无法阻拦,衙役竟在他的床底下搜出了一截染满鲜血的长矛。王之佐严词审讯这个报案人,却没有得到任何口供。王之佐说: 你以为把尸体烧了就没法治你罪了吗?我验尸给你看!他把那人带到焚尸现场,用烧红的木炭烘烤地面,再在炽热的地面上洒上芝麻,把浮面上的芝麻轻轻扫去,地面上就显出了整个人形。原来,尸体所在地方因为有人体的油脂而粘上了芝麻。芝麻在人形的左胸、腹脐等处明显更密集,这两处就是伤口所在。王之佐指着地面上的人形,问那人: 你伏罪吗? 那人见状,吓得浑身发抖,趴在地上连连磕头,说: 大老爷真是活神仙,我不敢不服。 当地人从此把王之佐誉为包公再世,不敢轻易触犯法令。





到郑州小升初论坛网站查看回答详情>>
求穿越断案推理小说
1个回答2024-01-21 02:14
纳妾记(法医穿越),疏影横斜(同上)
一部比较老的断案神剧?
1个回答2022-09-13 06:34
应该是《神探方天谬》
门子出主意断案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3-17 15:30

贾雨村一上任就遇到一件人命案,在断案开始,当他听到凶手至今还逍遥法外时,他勃然大怒,发签拿人,貌似公正,恰在此时,门子使眼色,情节一转,贾雨村不再拿人。而由狐疑到密室问原由。在密室里,贾雨村对门子由大惊到携手赏座、称故人,认贫贱之交等言行,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把他虚伪狡诈、装腔作势的性格勾画出来。贾雨村在断案过程中,对恩人之女英莲毫无怜悯之心。为了个人的前程忘恩负义.在对待门子献策问题上,本付合心意,却假惺惺地说:“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谒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也.”表现了他老奸巨猾、伪善之极。心中主意已定,还要遮上“清正”的面纱,不露破绽。贾雨村在案件结束后,疾忙修书邀功请赏。在对待门子是卸磨杀驴、最终发配。随着案情的发展,推动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逐渐达到高潮。在整个断案过程中,对贾雨村上谄下陷、阴险毒辣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

一个古代断案的小故事,哪位大侠知道啊
1个回答2024-02-01 04:43
宋朝时代,湖广均州府有一个叫做秦香莲的妇女,她的丈夫陈世美上京赶考,一去三年无音信。秦香莲在家里含辛茹苦,穷耕苦织,奉养公婆和抚育儿女。不料连年灾荒,公婆都饿死了。秦香莲草草埋葬了两个老人,然后带领着儿子冬哥和女儿春妹,一路跋山涉水,沿途求乞,到京城(汴梁)来找寻自己的丈夫。秦香莲到京城的第一天,就从客店店主张元龙的口中打听到陈世美已经中了状元,并且被招为驸马。香莲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又喜又惊:喜的是丈夫的下落已明,惊的是陈世美做了驸马。第二天早晨,张元龙带着秦香莲母子三人到驸马府——紫墀宫找陈世美,但陈世美却不让他们进宫。后来,由于门官的帮助,秦香莲才闯进宫去。在紫墀宫里,秦香莲见到了离别三年的丈夫。陈世美不肯收留香莲母子,要把他们撵出宫去。当时,秦香莲心中虽然很痛苦,但仍然向陈世美诉说家乡连遭灾荒和公婆双双饿死的不幸,希望陈世美能认下妻子儿女。面对着父母恩、夫妻情、儿女爱,陈世美也稍有感动。但当他一摸到自己头上戴的乌纱帽和身上穿的蟒龙袍,想到了与皇姑成婚后的荣华富贵,便又狠心地把秦香莲母子赶出宫去。秦香莲被赶出宫后,在街上遇见了三朝元老、宰相王延龄朝罢回府,便拦轿控告陈世美。王延龄很同情秦香莲的遭遇,便给她出了一条计策,叫香莲假扮做一个卖唱的,在陈世美寿诞之日入宫唱诉。香莲到京的第三天,正是陈世美寿辰之日,紫墀宫张灯结彩,鼓乐齐奏,贺客满堂。宰相王延龄亦借贺寿为名,带着香莲进宫去在筵席前卖唱。尽管秦香莲一字一泪的哭诉自己的身世和家庭的苦难以至泣不成声;尽管王延龄在旁多方婉言相劝,但陈世美却是狗肺狼心,无动于衷,他不但数次想将香莲赶出宫去,并且出言冲撞了王延龄。王延龄在盛怒之下,将自己的白纸扇一把交给秦香莲,嘱她到开封府府尹包拯处去告状。陈世美见王延龄气冲冲走出宫去,怕对自己不利。于是一面传话州司衙门,将香莲母子赶出京城;一面又派遣宫中武士韩祺去追杀香莲、冬哥和春妹,企图灭口。在京城郊外的一所古庙中,韩祺找到了秦香莲母子三人。但经过香莲的诉述以后,韩祺才恍然大悟:原来要杀的并不是陈世美的什么仇人,而是陈世美的妻子儿女!韩祺左右为难:要杀香莲母子吗,不忍心下手,不杀吗,钢刀上又没有血迹做回证。最后,为了不昧良心,不背正义,韩祺终于放走了秦香莲母子,自己则引刀自刎而死。香莲悲愤交加,咬牙切齿痛恨陈世美的恶行,她拿起了钢刀,急奔开封府去告状。这时候,开封府府尹包拯正从陈州放粮回来,一面让秦香莲去写状子,一面叫王朝去骗陈世美到开封府来。陈世美带了上方宝剑,气焰千丈地来与包拯相见。起初,包拯还正言相劝他认下香莲。陈世美却全不领情,不但坚决不认,并且倚仗皇权欺人。包公见陈世美执迷不悟,便传令击鼓升堂。在公堂上,秦香莲理直气壮地控诉了陈世美忘却父母、不认妻儿、杀妻灭子三大罪状;铁证如山。但陈世美却仗势不受开封府的审理,且想在公堂上行凶杀害秦香莲,包拯忍无可忍,便喝令刽子手打落陈世美头上的乌纱帽,剥去他的蟒龙袍,用法绳把他捆绑了起来。跟随陈世美来的内侍见势不好,急忙跑回宫去报信。皇姑闻讯大惊,连忙摆了车辇,赶到开封府来讨人;但包拯却坚持不放陈世美,一定要为民伸冤。皇姑没有办法,只得回转车辇,去请她的母后。国太到了开封府,用威胁利诱都吓不倒包拯,便蛮不讲理,强夺冬哥和春妹;并且耍赖:不放陈驸马,就坐守开封府不回宫。包拯见国太变了脸,左右为难,无可奈何,只得捧过自己的俸银三百两赠与香莲,劝她与儿女回家。秦香莲有冤无处诉,怨包拯也是个官官相护的人,并且退回银两。包拯听了香莲的话,愧愤交加。他宁愿弃官丢职,也要为香莲伸冤。包拯不顾国太与皇姑的阻止,一手摘下头上的乌纱帽喝令开斩!这个贪图荣华富贵,狠心杀妻灭子的陈世美,终于死在铁面无私的包拯的虎头铡下!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