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胡简史评书

《胡威》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胡威》人物故事小传
1个回答2023-12-31 05:42

《胡威》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胡威》人物故事小传

胡威(公元?—280年),字伯武,一名貔,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其父胡质于魏以忠正清廉著称,胡威亦自从廉洁谨慎。于魏、晋之际历任侍御史、徐州刺史、豫州刺史、尚书、青州刺史等职,仍以清慎闻于时。曾劝谏晋武帝约束权贵。死于青州刺史任上。

〔正史〕

胡威,字伯武,一名貔,淮南寿春人也。父质,以忠清著称,少与乡人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魏至征东将军、荆州刺史。威早厉志尚。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定省,家贫,无车马僮仆,自驱驴单行。每至客舍,躬放驴,取樵炊①食毕,复随侣进道。既至,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父赐绢一匹为装。威曰:“大人清高,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质帐下都督先威未发,请假还家,阴资装于百余里,要威为伴,每事佐助。行数百里,威疑而诱问之,既知,乃取所赐绢与都督,谢而遣之。后因他信以白质,质杖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

拜待御史,历南乡侯、安丰太守,迁徐州刺史。勤于政术,风化大行。

后入朝,武帝语及平生,因叹其父清,谓威曰:“卿孰与父清?”对曰:“臣不如也。”帝曰:“卿父以何为胜耶?”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远也。”帝以威言直而婉,谦而顺。累迁监豫州诸军事、右将军,豫州刺史,入为尚书,加奉车都尉。

威尝谏时政之宽,帝曰:“尚书郎以下,吾无所假借。”威曰:“臣之所陈,岂在丞、郎、令史,正谓如臣等辈,始可以肃化明法耳。”拜前将军、监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以功封平春侯。太康元年,卒于位,追赠使持节、都督清州诸军事、镇东将军,余如故。谥曰烈。

子奕嗣。奕字次孙,仕至平东将军。威弟罴,安季象,亦有干用,仕至益州刺史、安东将军。

《晋书》卷九○

〔注 释〕

①爨(cuan):烧火煮饭。

〔相关史料〕

胡威字伯武,淮南人也。父质,字文德,清廉洁白。质之为荆州刺史也,威自京都定省①,家贫,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既至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赐绢一匹为道中资。威跪曰:“大人清高,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荆州帐下都督闻威将去,请假还家,持资粮于路要威,因与为伴,每事佐助,又进饭食。威疑而诱问之。既知,乃取所赐绢与都督,谢而遣之。后因他信以白质,质杖都督一百,除吏名,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为安丰太守、徐州刺史,政化大行。后入朝,世祖因言次谓威曰:“卿清孰如父清?”对曰:“臣不如也。”世祖曰:“以何为胜邪?”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远也。”世祖以威言直而婉,谦而顺,累迁豫州刺史,入为尚书。

清·汤球《九家旧晋书辑本》《补遗》

〔注 释〕

①定省:按规定探亲。

有大胡子的历史人物都有谁
1个回答2024-03-11 12:21
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卡斯特罗,切格瓦拉,林肯,中国的历史人物长胡子的太多了,中国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留胡子。
史家胡同 是怎样命名的
1个回答2024-05-24 05:49
直接以人名姓氏命名的胡同就有百十来条。既有以民族英雄名字命名的,也有几个朝代的历史人物、达官贵人,数量最多的还是以平民百姓、小商贩、小手工业者名字命名的。现今有条文丞相胡同,就是以南宋丞相文天祥之名命名的;为纪念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将交道口的铁狮子胡同改名为张自忠路;还有两条以抗日爱国将领的名字命名的胡同,一条叫佟麟阁路,另一条叫赵登禹路。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朝,以元朝的人名命名的胡同有条刘兰塑胡同。他本叫刘元,是元朝一位塑像专家。
以姓氏命名的胡同还有许多,象史家胡同、刘家胡同、余家胡同、方家胡同、何家胡同、韩家胡同、甄家胡同、蔡家胡同、燕家胡同、苗家胡同、戴家胡同、雷家胡同、谢家胡同、富家胡同等等。
历史上是如何评价胡惟庸的?胡惟庸到底是有个怎样的人?
1个回答2023-11-30 03:42
说到胡惟庸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胡惟庸是当时历史上一个非常厉害的人,是明朝时期皇帝身边的左膀右臂,不过,我们都知道当时的明朝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很有疑心的人,为了能够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胡惟庸杀死了很多的大臣,那么,在历史上胡惟庸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当时的人们是怎么评价胡惟庸的呢?具体的一起来看看吧!
说实话,胡惟庸在明朝历史的名气可谓响当当,但算不上一流。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也实在难以算得上一号人物,就同朝而言,文比不过能掐会算的神棍刘基,武比不过攻城拔寨的徐达,然而这样一位以揣摩圣意、投机取巧之徒竟然能在明朝的廷梁上蹦哒了十几年,实在可笑。  仔细分析,胡惟庸与癞痢头起家的朱重八比,实在不是个,他的那些蝇蝇苟且的如意算牌,也全都是朱重八玩剩下的小九九。而之所以他能够一路从元帅府奏参一直平步青云到左丞相,除却他还算有些小聪明之外,更多是朱重八需要他,用的上他。  朱重八贵为一国之君,事无巨细,自然分身乏术,这就需要有一个心性与他相似的人辅佐提醒,而自杨宪被诛杀后发现胡惟庸刚好受用。  自杨宪事后,朱重八应该没有提防胡惟庸太多,只是有意把他作为自己在朝廷的暗哨,或者说是打小报告的亲信任用,此时胡惟庸官不过奏参,而自己大业未竟,对胡惟庸的信任还是纯粹的。
胡惟庸自己当时也应该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不至于比刘基更神棍算到自己以后能够官至左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心理就是谨慎小心地做好朱元璋交代自己的事情,别的想法也就没有了,也不敢有,毕竟当时以他米粒之珠怎敢在刘基、徐达、李善长这些大佬面前绽放光芒?!
分析历史,可以断定,胡惟庸从元帅奏参一直到洪武六年被李善长推荐为右丞相的这段蛰伏期是他最睿智英明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他在朱重八面前表现出来了绝对的得力,绝对的忠诚,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以一个小小的奏参最后官拜左丞相的主要原因。
胡惟庸能够一直到左丞相除却少不了朱重八的暗中扶持外,更少不了当时明朝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和以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这两块垫脚石的内斗,而我们实在难以想到癞痢头起家的朱重八到哪里学到的这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帝王权术,玩的妙到毫巅。显然,李善长扶持胡惟庸起来之所以顺风顺水乃至能够神迹般地力挫神棍刘基,这恐怕少不了朱重八的推波助澜。
朱重八硬是把厚黑学玩到了极致,人家既不想让李善长一家独大,更不想像穿着皇帝的新装一样每天赤裸裸站在刘基面前,两位开国功勋,总不能一刀咔嚓了,那怎么办?于是朱重八苦等时机终于瞅准了机会在李善长与刘基两大集团内斗的时候在后面添油加醋,煽风点火不停地加料,而这料就是胡惟庸。
研究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两大集团内斗时,相互打对方小报告的人不断,有的小报告甚至证据确凿,但朱重八硬是等另一方也拿出置对方于死地的情报时,才不慌不忙地处理,游刃有余,要不说老朱坏,此消彼长非其所愿,两败俱伤才是他乐意看到的事情。
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出胡惟庸还是有点眼力见的,他在两大集团内斗中挽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不会不知道老朱的意思,但是人家看破不说破,心领神会。大概也就是这次内斗结束,两大集团两败俱伤,老朱发现胡惟庸有点意思,最主要的是从始至终他对自己表现出来了足够的忠诚,又有眼力见,左丞相空缺,朝中实在找不到更适合的人选了,索性就让他做了左丞相替自己摇旗呐喊。
要不人们常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身处高位又无对手,权贵会慢慢腐蚀一个人的心性,如后来的满清年羹尧、鳌拜又如何。胡惟庸自从官拜左丞相之后,反而开始日薄西山走下坡路了。
每一次的结党营私,卖官鬻爵,专横跋扈,忤逆圣意,欺上瞒下,独断专行都是在把自己坟墓里的黄土一剖一剖地往外挖,他甚至把自己坟墓挖大到开始帮朱元璋批所有奏折,但凡不利于己的先扣下秋后算账,无关重要的再往上交,对于官员任免也是由他说了算,久而久之,他居然产生出了一种错觉:我是不是皇帝啊?!然后人家料定自己能成事,乃至收买了朝内一干文臣武将还外联敌患,做着皇位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春秋美梦。  据说那段时间人家老家的井里都开始冒突泉长石笋,祖坟晚上都开始冒青光了,好故事,好设计,这一切都显得那么欣欣向荣,一派祥和,没毛病。
要不我说胡惟庸像个跳梁小丑,他错就错在太把自己当个,他比当年的神棍刘基如何?居然也和瘌痢头起家的千王朱重八玩起了革命事业,实在可笑。
果然,老朱坐在皇位上只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打着盹儿的时候,他自己就撞到了刀口上。  他的儿子驾车在闹市奔腾居然自己摔死了,胡惟庸一糊涂居然把马夫给杀了,此事闹得满城皆知,老朱逮住机会就靠着这么点鸡毛蒜皮的事直接对胡惟庸说你杀人偿命吧!然后拂袖而去,三言两语,诛心之至。胡惟庸心里一个冷颤马上明白过来打算马上起事。要么说胡惟庸上不了台面,还没怎么着就被朱元璋一锅端了,还先后祸害了好几万人。  所以,明智之士看来,胡惟庸真不怎么样,他在朱元璋那就是个笑话而已。  以上参照《明史列传》分析。  胡惟庸政治上是小聪明、大糊涂。他和朱元璋像两个拳击手,他远不是朱元璋的对手,却自以为是和老朱上了擂台,自作孽、不可活,他是找死的节奏。  一、胡惟庸是因为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和刘基领头的浙东集团内斗、李善长的举荐登上丞相之位的。
诸位对下面这幅大明的漫画应该有印象:一个农妇模样的女人,一双大脚,怀揣一只大西瓜…对喽!这是文人幽了大明贤后马皇后一默!这告诉我们:皇上、皇后是淮西的,淮西集团占尽天时地利。  事实如此,李善长被朱元璋引为第一功臣,洪武三年封韩国公,朱元璋就封了六个开国公爵,另五个牛人是徐达、常茂(代父常遇春领)、李文忠、冯胜、邓愈,文臣就老李一位!李善长官封丞相。
如果把朱元璋比作刘邦,李善长相当于萧何,刘基相当于张良甚至还有韩信的一部分(战略上),他运等筹帷幄、决胜千里、算无遗策,而且还是厚黑学高手,元璋对他服之又惧之、防之,开国初被封诚意伯,年俸二百四十石,李善长四千石,是他的十几倍,刘基是言官之首御史中丞。洪武元年,刘基抓了犯法的李善长亲信李彬,要杀,李善长找刘基求情,刘基断然拒绝了,还报告老大朱元璋。老大下令处死。李善长以京城久不下雨为借口,说不宜杀人。刘基说:杀李彬,天必雨!李彬被杀,精通天文气象的刘基预报天气失败,李善长煽动很多人进攻刘基,刘基于当年八月,请假回老家。朱元璋曾对刘基的儿子说:满朝文武结党,你爸除外,我不会亏待他。刘基推荐杨宪顶他的职,着手反攻。杨宪不断收集李善长的把柄,不停地在老大处打小报告,开始老江湖朱头也明白其意,但时间一久,对李善长多有指责。十一月召回了刘基,委以重任。淮西集团被全面打压,眼看浙东集团就要大胜,李善长十分忧虑,他明白自己已成靶子,他现学刘基,找个代言人,这人威望不能高、要容易控制、还要很有能力,就这样老乡胡惟庸成了淮西集团的新领袖。
怎样评价胡服骑射的历史意义
1个回答2022-09-30 17:58
一次改革而已,从结果来看,远不如商鞅变法。
历史上的胡姓名人
1个回答2024-04-09 13:27
胡衍:战国时期名士。
胡安:西汉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经,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

胡质:三国魏国荆州刺史。
胡渊:西晋将军。
胡车儿:东汉末年武将。
胡遵:三国时魏国大将。
胡威:西晋奉车都尉。
胡奋:西晋大将。
胡烈:西晋凉州刺史。
胡芳:晋武帝贵嫔。

胡国珍:北魏司徒。
胡充华:北魏宣武帝皇后。
胡焱:东晋散骑常侍。
胡广:东汉重臣。
胡曾:唐代诗人。
胡令能:唐代诗人。
胡则:北宋兵部侍郎。
胡松年:北宋抗金卫国英雄。
胡舜陟:北宋庐州知府。
胡仔:北宋文林郎。
胡瑗:北宋理学家、思想家及教育家。
胡铨: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枢密院编修官。曾撰文斩秦桧。
胡安国:南宋经学家。
胡宏:南宋理学名家,为胡安国之子。人称“五峰先生”
胡三省:元代史学家。
胡惟庸:明代开国功臣、丞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
胡大海:明朝开国功臣。
胡季犛:越南胡朝开国皇帝
胡直:明朝福建按察使。
胡富:明朝户部尚书。
胡瓒 明朝工部尚书
胡海:明朝开国将军。
胡松:明朝工部尚书。
胡琏:明朝户部侍郎。
胡效才:明朝监察御史。
胡宗宪:明朝政治家、军事家,抗倭名将。
胡懈:明朝副都御史。
胡居仁:明朝理学家。
胡正言:明朝书画家。
胡应麟:明朝文学家。
胡震亨:明朝文学家。
胡登洲:明朝伊斯兰教经师。
胡渭:清朝经学家、地理学家。

胡简敬:清朝吏部侍郎。
胡长龄:清朝礼部尚书。
胡公寿:清朝书画家。
胡璋:清朝画家。
胡定:清朝御史。
胡峄阳:清朝文学家。
胡开文:清朝徽墨行家。
胡雪岩:清末红顶商人。
胡林翼: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晚清湘军将领。
中国历史上姓胡的名人都有谁?
1个回答2024-05-22 19:11

汉朝时胡广,曾经在6代皇帝手下当官;唐代有诗人胡曾,他的诗通俗明快,还有和尚诗人胡得生;北宋有学者、教育家胡瑗,南宋有经学家胡安国及他的儿子学者胡宏;宋、元之间有史学家胡三省,以解释《资治通鉴》而闻名于天下。明代在文化领域较有成就的是学者胡居仁、胡直,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胡登洲,文学家胡应麟、胡震亨,印刷家胡正言;清代有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文学家胡天游;

中国历史上姓胡的名人都有谁?
1个回答2024-05-25 09:01
历史上的胡姓名人有

汉朝时胡广,曾经在6代皇帝手下当官;

唐代有诗人胡曾,他的诗通俗明快,

还有和尚诗人胡得生;

北宋有学者、教育家胡瑗,

南宋有经学家胡安国及他的儿子学者胡宏;

宋、元之间有史学家胡三省,以解释《资治通鉴》而闻名于天下。

明代在文化领域较有成就的是学者胡居仁、胡直,

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胡登洲,

文学家胡应麟、胡震亨,

印刷家胡正言;

清代有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

文学家胡天游;



近现代的胡姓名人有:

国民党右派首领胡汉民、

著名学者胡适,

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胡正详,

国民党高级将领胡宗南,

小说家胡也频等。





历史名人



春秋时期的名士胡衍。他以其大义化解蒲邑之危而名盛於世。除此之外,所知甚少。

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七章,称为"秦篆"(即后来所称的小篆);

经学家胡母生,著《春秋公羊传》。

胡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经,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

胡烈,则是一位出名的好官,他在担任襄阳太守时,筑堤灌园,曾被老百姓歌颂为"譬春之阳,如冬之日。"

唐宋时期,是胡姓人氏才华横益、人才辈出的兴盛时期。唐代时有诗人胡曾,

宋代教育家胡安定,经学家胡安国,学者胡直等。宋代教育家胡安定,开创宋代理学的先声,曾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主张,并且把讲学分经义和治事两斋,严立学规,以身示范。至於胡安国,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

宋朝在王安石施行新法的时候,曾废弃先秦时期最为精辟的智慧结晶"春秋三传",将之摒诸学宫的大门之外。要不是胡安国的矢志"抢救",今天呈现在国人面前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可能就是两样了。胡安国对於整个中华文而言,可谓是功高五岳,难怪他身后会被从祀於孔子庙,千秋万世受人瞻仰。

元代之后,史学家胡三省,

明时文学家胡应麟、胡震亨,

清时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军事家胡林翼等,也是胡氏中名垂千秋的人物。

明代在文化领域较有成就的胡姓人物有学者胡居仁、胡直,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胡登洲。

明末有胡正言,擅治印、绘画,与刻工汪楷等合作,改进了彩色套版印刷术。



广东潮阳县著名人士胡万洲,任国民政府海陆大元帅,孙中山总统咨政。



呵呵,也是从别的地方搬过来的,楼主看看有用没
胡姓历史名人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6-04 10:07
历史上的胡姓名人有
汉朝时胡广,曾经在6代皇厅雀数帝手下当官;
唐代有诗人胡曾,他的诗通俗明快,
还有和尚诗人胡得生;
北宋有学者、教育家胡瑗,
南宋有经学家胡安国及他的儿子学者胡宏;
宋、元之间有史学家胡三省,以解释《资治通鉴》而闻名于天下。
明代在文化领域较有成就的是学者胡居仁、胡直,
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胡登洲,
文学家胡应麟、胡震亨,
印刷家胡正言;
清代有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
文学家胡天游;
近现代的胡姓名人有:
国民党右派首领胡汉民、
著名学者胡适,
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胡正详,
国民党高级将领胡宗南,
小说家胡也频等。
历史名人
春秋时期的名士胡衍。他以其大义化解蒲邑之危而名盛於世。除此之外,所知甚少。
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七章,称为"秦篆"(即后来所称的小篆);
经学家胡母生,著《春秋公羊传》。
胡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经,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
胡烈,则是一位出名的好官,他在扮首担任襄阳太守时,筑堤灌园,曾被老百姓歌颂为"譬春之阳,如冬之日。"
唐宋时期,是胡姓人氏才华横益、人才辈出的兴盛时期。唐代时有诗人胡曾,
宋代教育家胡安定,经学家胡安国,学者胡直等。宋代教育家胡安定,开岁顷创宋代理学的先声,曾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主张,并且把讲学分经义和治事两斋,严立学规,以身示范。至於胡安国,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
宋朝在王安石施行新法的时候,曾废弃先秦时期最为精辟的智慧结晶"春秋三传",将之摒诸学宫的大门之外。要不是胡安国的矢志"抢救",今天呈现在国人面前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可能就是两样了。胡安国对於整个中华文而言,可谓是功高五岳,难怪他身后会被从祀於孔子庙,千秋万世受人瞻仰。
元代之后,史学家胡三省,
明时文学家胡应麟、胡震亨,
清时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军事家胡林翼等,也是胡氏中名垂千秋的人物。
明代在文化领域较有成就的胡姓人物有学者胡居仁、胡直,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胡登洲。
明末有胡正言,擅治印、绘画,与刻工汪楷等合作,改进了彩色套版印刷术。
广东潮阳县著名人士胡万洲,任国民政府海陆大元帅,孙中山总统咨政。
胡适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
1个回答2024-04-10 13:39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著名学者,诗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1] 安徽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著闻于世。
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他陆续发表一些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A.都德、***.de莫泊桑、挪威H.J.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原想20年不谈政治的态度。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都属政治性刊物。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8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