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大鼓的发展历程

胶东大鼓的代表人物
1个回答2024-05-10 08:41

早期名艺人为莱阳徐尚厚,而后,栖霞张振宝、冯德香皆有名声。建国以后,在胶东文协领导胡雀下,青岛市成立了大众游艺社,这是有解放区曲艺艺人参加的桥做缺大联合的曲艺组织,属下成立了先生大鼓组。大鼓演员梁前光、彭润之都参加了该组织。在游艺社成立开幕式上,彭润之演出了自编敏辩的胶东大鼓《落网》,内容描写青岛当时的一件抢劫案,故事生动,唱腔流利。在大众游艺社,梁前光除了在场地演出外,还主动要求到青岛四方等工业区演出。
刘岩峰,致力于曲艺研究30多年,胶东大鼓传人。曾在2004年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竞选中,表演胶东大鼓《拉洋片-八仙过海》;2004年,获文化部“群星奖”;2007年,获烟台市“十大优秀文化人才”称号。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烟台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他演唱的《偷年糕》、《小猫钓鱼》、《忙年》等十几首胶东大鼓曲目,在中央电视台先后多次播放。另外,2004年8月他同烟台魅力城市大使范冰冰、魅力城市推荐人龙永图等代表烟台登上央视舞台,利用胶东大鼓演唱《八仙过海》,展示了烟台的瑰宝魅力,为烟台夺得了“中国魅力城市”。

成语胶柱鼓什么
1个回答2024-02-27 04:35

胶柱鼓瑟

——现含贬义色彩,指不能灵活变通。多用于书面语中。亦作“胶柱调瑟”。比喻拘泥成规,不知灵活变通。

安徽大鼓的发展历程
1个回答2024-01-12 18:16

台下听众忘了上厕所马云成1942年出生在合肥,是悔蚂地地道道的合肥人。父亲、叔叔都是庐剧艺人,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喜欢具有安徽特色的曲艺。“上学的时候,学校旁边有说大鼓书的,每天上晚自习时都偷偷跑出来听,越听越喜欢。”那时,他不但喜欢听,还喜欢自己说,经常听别人说过后,回到家自己就来上一段。
1962年,马云成高中毕业后,来到肥西县曲艺团拜师学艺,他对鼓书的爱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由于他本身就有些基础,再加上天资聪颖,一年以后,就已经出师开始独立表演。“第一次登台还真是害怕,既怕说不好,拢不住人,又害怕被师父批评,那可是第一次啊,所以很紧张。”说到第一次登台的经历,老人似乎还有些羞涩,碧尘埋“当时台下有100多名听众,不过还好,第一次表演反响就不错,没给师父丢人!”
从1962年至今,马云成与大鼓书相依相伴走过了45年。当问起说大鼓书难不难时,他向我们说起了大鼓书的“道道”来:“我们说大鼓书是挺难的,除了讲究唱腔,还讲究八个字:高低平仄,喜怒哀乐。要做到这八个字,就不容易了。讲故事要用情节套住人,这叫‘小绳子’,书末还要抖包袱,我们叫‘帽头’。”说到这些,马老很精神。“我们老话讲得好,叫先下通天柱,后定八根桩。还要摆起八卦龙门阵,绕上九连环,把观众都拢住,这就是功夫。”
就这样,马云成一路走一路说,把大鼓书说到安徽的每个角落。他平均一场都要唱上三四个小时,最多一次唱到12个小时不间断。“不是吹牛,我说书的时候,要是我不卖个关子,休息休息喝口水,听的人连上厕所的都没有。我师父是第一把鼓条子,我师爷是第二,我就是肥西第三把鼓条子。” 仍有好多年轻人来兄和听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马老因为家里责任田无人管理离开了曲艺团,回家后,他做起了炮竹生意。但是对大鼓书的热爱,让老人还是舍不得放下“鼓条子”,只要有闲暇时间,老人就摆上大鼓,给附近的居民唱上一段。“我说书的时候有好多年轻人来听,有个开出租的司机师傅跟我说,一到我说书的时间,他就把车开过来听,听得都忘了要去做生意。虽然我们讲的都是老调调,可这毕竟还是跟老百姓离得最近,还是有人喜欢的。”
现在,马老还把鼓书进行了“改良”,他还为自己生活的园区、社区编写了门歌《歌唱蜀山产业园》和唱词《蜀新苑小区新面貌》,为群众说说生活的变化。他说的书,群众都爱听,前段时间,他在山湖新村就连说了18场,而且每场的开场词都不一样。
看着马老对说书如此“痴迷”,儿女们有些担心:“毕竟老人年岁大了,每次的唱词都要强记在脑子里,一场唱下来就要几个小时,我们心疼他的身体。”每次,都是马老的老伴去做儿女的工作:“你爸虽然说书是累,可他就喜欢这个,他说书自己也开心。” 想找个好徒弟很难
当问到安徽大鼓书前途的时候,马老深吸了一口烟,神色有些犹豫,“这个我也说不好,大鼓书毕竟市场比较小,光靠几个说书艺人想把他发扬光大真是心有余力不足啊。”
马老说,以前一起说书的人要么就去世了,要么就转行了,他到现在也没有收徒弟,因为爱听的人有,可真能定下心来学的却很难找。“现在不是流行叫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大鼓书就是这种遗产,只要有大家的支持,我相信大鼓书的香火就不会断。”
蜀山区文化馆的姚晓肖馆长,他表达出了忧虑:虽然有不少人还是喜欢听安徽大鼓,但是毕竟能拿鼓条子的人越来越少了。
学习大鼓要投入很大的精力而且收入菲薄,很难吸引年轻人来学习这种曲艺;鲜明的地方特点,浓重的地方口音,使这门艺术只能在本省内流传,难以走向全国;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使听众也越来越少。姚晓肖认为,种种不利因素都制约着安徽大鼓的发展,使其面临着“断档”的危险,一旦这批老的艺人故去,很可能就没有人能再敲响这面大鼓了。
现在文化部门也在想办法扶持这门古老的艺术,不仅在物质条件上予以支持,而且也在想办法寻觅好的苗子,来向马老等艺人拜师学艺,希望能将这面大鼓越敲越响。

胶柱鼓瑟 意思?
1个回答2024-01-28 09:15
  胶柱鼓瑟,指不能灵活变通,含贬义色彩。
  这个成卖陪语来源于故事“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却依照赵人预先调弄好的音调,将瑟上调音的短漏姿柱用返配绝胶粘固起来,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齐人回家后,摆弄了多年,总是弹不出一支曲子。他还觉得奇怪呢!后来,有人从赵国来,了解到是怎么回事,觉得这个齐人的举动是多么愚蠢啊!”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胶柱鼓瑟”有什么典故?
1个回答2024-02-16 23:49

【成语解释】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典故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成语示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1回:“这宝姐姐也忒~,矫揉造作了。”

【近义成语】刻舟求剑

【反义成语】随机应变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

【汉英翻译】stick to old ways stubbornly in the face of changed

胶柱鼓瑟,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04 17:01

“胶柱鼓瑟”意思是:指将瑟的弦柱黏固,而后弹奏它,就无法弹出高低的音调。比喻做事拘泥而不知变通。拼音:jiāozhùgǔsè出处: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翻译:赵王因为名气而任用赵括,就像用胶粘住柱子来弹琴一样。用法:通常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宾语。例句:读书若只是死守古人之言,恰如胶柱鼓瑟,如何能适应时代。近义词:刻舟求剑扩展资料“胶柱鼓瑟”的近义词:刻舟求剑近义词:kèzhōuqiújiàn意思是: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帮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用法:在句子中多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多含贬义。

柱鼓胶瑟成语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09 20:04
[jiāo zhù gǔ sè]
胶柱鼓瑟

胶柱鼓瑟,成语。现含贬义色彩,指不能灵活变通。多用于书面语中。胶柱鼓瑟”,亦作“胶柱调瑟”。比喻拘泥成规,不知灵活变通。汉·扬雄《法言·先知》:“以往圣人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
胶柱鼓瑟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5-20 04:55
成语“胶柱鼓瑟”的原意就是用胶把柱粘住,使音调不能调整,后用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成语:胶柱鼓瑟
1个回答2024-01-29 21:06
胶柱鼓瑟(胶柱鼓瑟)
【出处】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固执拘泥
【近义词】胶柱调瑟、刻舟求剑
【相反词】随机应变、通达权变
◎ 那些胶柱鼓瑟的老学究,那能知道这个新境界呢!

知道意思后,就很好造句了。
胶柱鼓瑟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3-01 05:22
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却依照赵人预先调弄好的音调,将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齐人回家后,摆弄了多年,总是弹不出一支曲子。他还觉得奇怪呢!后来,有人从赵国来,了解到是怎么回事,觉得这个齐人的举动是多么愚蠢啊!





成语“胶柱鼓瑟”的原意就是用胶把柱粘住,使音调不能调整,后用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