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起源

东北二人转的起源是什么样的?
3个回答2023-04-03 16:20
东北二人转的起源是东北大秧歌,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河北梆子,东北大鼓等元素,形成了东北二人转。
东南西北方向转呀转儿歌?
1个回答2024-02-04 12:11

太阳出来暖洋洋, 背起书包上学堂, 不迟到,不旷课, 老师教导记心上。 面向太阳认方向, 前面东来后面西, 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南北我不忘。 注:面向太阳“日出——右手是南;日落——左手是南。”

天气预报中的北转南风或者南转北风怎么理解的呢
1个回答2023-05-07 18:58
就是挂旋转风。
东南西北的来源
1个回答2024-03-16 16:36
“东南西北本姓张” 东:东姓有五种来源。一种相传是舜的七友之一东不訾之后;一种相传是胡并宏伏羲的后裔东蒙氏之后;另外高句丽姓氏也有东姓,后代迁到中原后仍姓东;也有些东姓是由土族的“什东加”这个姓改过来的;在台湾土著、满族、蒙古族等民族中也有东这个姓。 东姓目前在中国分布较广,在江苏海门、天津静海、黑龙江、河北、辽宁、甘肃、青海等地均有分布,但人数不多。 西:西姓有三种来源,第一种是以国为姓,相传古代有个西国,也有说是西陵古国,后来人们就把西当做姓。第二种说法,是说战国魏国时邺县有个县令叫西门豹,他的后代把“西门”这个复姓改成了“西”姓。第三种是由满族姓氏改过来的,清朝满族八旗中锡克特哩氏后来改成了西姓。 外关于西姓的来源,在河北、山东交界一带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明孝宗孝康张皇后为人机智贤明,曾辅佐孝、武两帝成政事。而其两兄弟张延龄、张鹤岭却仗皇亲横行乡里。张皇后死后,在位的明世宗将其全家抄斩,部分子孙四散逃跑,为便于以后相认,他们按逃跑的方向由张姓分成了东南西北四个姓氏,所以也有“东南西北本姓张”之说。 目前,西姓在山东广饶、邹平、潍坊和安徽等地都有分布,但人数也不是很多。 南:南姓的来源较为复杂,据《史记》记载,夏禹的后代有以南为姓的;第二种来源,是说商王盘庚的妃子姜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南赤龙,其曾孙南仲在周宣王时为大夫,他的后代就以南为姓;第三种说法认为,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他的后代就把南当成姓;第四种来源,也是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高士隐于南乡这个地方,他的后代就改姓南。 南姓在我国分布较广,河南南姓尤其多,约占全国汉族南姓人口的75%。 北:北姓的来源有三种。一种是以地名为姓,据记载,在远古有个叫北的地方,相传黄帝把蚩尤部落的一些人迁到了这里,其后人就以“北”为姓;也有记载说蔽宽,北还是高句丽的一个姓氏,高句丽姓氏中不但有北姓,还有东姓,由此推断裤册,应该是以方位为姓;还有一些北姓是由北门、北宫、北郭、北人、北野这些复姓改过来的。 目前,河北曲阳、山西汾阳、四川德昌,内蒙古的包头都有北姓。
东南西北起源于何时
1个回答2024-04-27 15:17
太阳!日出为东,日落为西,垂直为南北.
所以古人才有可能发现磁偏角(最早是北宋沈括).
而且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古代中西方并没有交往,可east却精确的对应我们的东(其他方向也如此),而不存在什么偏差角,因为我们同处一个地球,有共同的方向参照系--太阳.
而且你说的北极星,由于距离过远,偏差完全可以忽略--我们在校正磁导航设备时,就可以认为北极星是真北方,以校正磁偏角及磁化因素影响.
其实太阳指示东西也是这个原因,那个偏差与距离比,就是无穷小,就是零(如果你学过微积分,应当明白这个意思)

古人可没有地球仪,甚至不知道地球是圆的,更不知道什么"地轴"!--"东南西北"可不是什么现代科学词语,古已有之!而天圆地方或其他观念,并不影响古人用太阳升起的地方来定位.
这与直射没啥关系(对您的疑问我感到可笑),难道说在冬天,你看到的太阳就不在正东了吗?难道与夏天比有偏移的感觉吗?--你根本不可能观察到!事实上,你生活在中低纬度(人类可不起源于极地!),由于地球离太阳远(真正的天文数字),这点偏移就是0,你根本不象磁偏角(15度)那样可以发现(凭借古人的科学手段),古人更不能,所以世界各地的古人(生活在中低纬度,或后来才移居高纬度),各个民族,没有沟通,也不妨碍他们共同的东南西北概念.
一句话,东南西北最初的方向确定,是靠太阳.
二人转:东北
1个回答2024-02-12 22:17

C

你喜欢的东北二人转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10 01:44

我最喜欢的二人转是小沈阳的二人转,表演的非常搞笑,还有赵本山的一些二人转也非常有意思,每年春晚我都会守着电视看赵本山的二人转。

二人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走场类曲艺、地方戏,是广泛流传于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的戏曲形式,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风柳、春歌、半班戏、双条边曲等。二人转融合了东北秧歌、民间说唱莲花落、戏曲、东北民歌、笑话、杂耍等曲艺形式,大约有察塌信300年的历史。说白了,二人转和河南豫剧啊、河北梆子啊,都是一种地方戏曲的形式罢了。

二人转是本衫袜山大叔让全国观众了解了东北的幽默和乡间地头的喜剧形式。二人转只是一种戏曲形式。二人转绝不等同于东北的小品、幽默剧。只是,因为本山老师太出名了,而他又是一个二人转演员出身,所以,人们容易将本山老师和二人转画等号。东北人习惯了自黑,也擅长调侃自己来娱乐大众,二人转本身并不搞笑,它只是习惯用一种夸张的、并带有一种东北人特有的幽默形式来展现一段故事罢了。

小沈阳早期学的是传统二人转,不是现在大家经常看到的那些搞笑为目的的二人转,是包公断案西厢记这类的传统曲目严肃题材,但这种戏爱看的人太少,于败轮是小沈阳不得不走上扮丑搞笑之路,这方面他确实很强,我是从春晚上《不差钱》才认识的小沈阳,当然他也是从这部作品从而一炮走红,我觉得他演戏方面应该是有潜力的。

观点粗糙,欢迎评论、互动。

二人转:东北
1个回答2024-02-29 08:17

B

解析:

该题目考查一些剧种的流行地域,正确的是B。A晋剧在山西、内蒙古一带流传,梆子盛行于北方,京剧主要是在北京。

东北二人转有什么角色
1个回答2024-03-12 13:25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
东北二人转。
1个回答2024-04-14 18:21
东北大秧歌是民间文化的早生子,在元朝之后,农民逢年过节就自发地组织起来走村串户去表演秧歌。秧歌舞的队型是排成两行,一边是男,一边是女,那时候女人不能抛头露面地跳舞演出,所以都是由男人抹上脂粉穿上花衣假扮的。秧歌以“女”为主,旁边的男人绕着旦角舞,一会去逗一下,表演动作里就逐渐有了动手动脚,甚至一些男女调情的说口。白天看秧歌不满足,晚上,农民们就把唱得最好、长得最美的那一对秧歌队员请到屋里去了。“东北那种南北大炕,一大家子,包括老公公、新媳妇,全在一个炕上暖着,剩下的也就是三四尺宽的地”,秧歌根本舞不起来,艺人没办法,只好在说唱上下功夫。点上一盏油灯,唱个《白蛇传》、《绣荷包》啥的,大多是江南、河北、山东等地的民歌小故事,用东北的曲调来演唱。这就是二人转的雏形。春天铲地播种毕,东北叫“挂锄”,得唱20天二人转;秋收完了,再唱半个月或20天,一年这两季几乎是二人转的季节。到了猫冬的时候,二人转就更加必不可少。春秋两季的二人转,大多在场院里,露天里唱,所以有个别号叫“滚地包”;田间垄头、粪堆之上表演的,叫“滚土包”;天寒地冻在屋里炕边上唱的,叫“靠炕沿”。唱丑的看相,包头的看浪(‘包头’指装扮好了的女角)。屋里简陋的灯光就谈不上啥舞台照明了,丑角举着油灯、围着旦角唱做,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四周的观众都能看清旦角的俏脸。他们因此练就了一手绝活:随便怎么转,灯花不兴有一丝跳动,更不兴有灯油溅出。《陪都纪略》里已经有二人转的记载,在当时的十多种曲艺形式里,二人转还没有今天这个学名,它的土名,叫“蹦蹦”。“民间都叫‘蹦蹦’,到后来还这么叫。艺人不愿意,兔子才蹦呢。他们愿意叫‘莲花落(音同‘烙’)’,还专门编了一段‘说口’:‘要叫莲花落,喜事就来到,出门卡砖头,元宝望家抱。谁要叫蹦蹦,扭头就败兴,出门卡跟头,回家就得病。’”1930年代大连的《泰中日报》上已经用到“二人转”这个词,真正定下来,是1952年12月,原辽东省搞文联艺术汇演,艺人们提出来,“蹦蹦”这个名字不好,讨论了3天,最后提出了“二人转”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