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贯口同仁堂唱段

贯口同仁堂为什么不能说
1个回答2024-03-07 10:38
难度高。贯口,又名趟子,是相声、评书表演术语,《同仁堂》是由相声表演艺术家高凤山先生所创作,该说词的篇幅较长,并且要求流畅清晰、节奏明快,难度高、所以不能说,容易出错。
如何让游戏贯穿于音乐课堂
1个回答2024-02-18 09:31
可以选择与游戏相匹配的好的音乐教学
郭德纲哪段相声里提到同仁堂
1个回答2024-03-07 16:02
济公传好像说过同仁堂门口解手 和谦哥高老板说群口时候谦儿唱了快板同仁堂
相声段子中有哪八大贯口?
1个回答2024-02-11 02:55

相声段子中有报菜名,八扇屏,文章会,大保镖,开粥厂,白事会,满天星,百忍图这八大贯口。贯口,又名趟子,是相声、评书表演术语,为说功的一种。演员将篇幅较长的一段说词一气说出,要求流蔽桥畅清晰、节奏明快。演员需要事先背诵,以达到渲染情节、展示技巧、产生笑料等作用。

八大贯口详介

报菜名又名菜单子,是非常有名的一个相声贯口,主要内容是把很多关联性较小的菜名堆叠在一起,主要是考验演员的记忆里和嘴皮子。

八扇屏是传统相声经典作品,运用贯口的手法,前后几百字顺溜说下来,造成视听效果,由甲介绍画屏上某些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后,揶揄乙无法与古人相比,而找出笑料。也有一说现从乙身上找茬,再说主要事迹的。

文章会,逗哏演员扮演一位不学无术、腹内草莽却不断吹嘘自己国学功底深厚的学生。逗哏演员吹嘘自己毕业于著名大学,且自己的文笔受到名宏启猛人的赞赏,以贯口的形式夸耀自己的文章文笔堪比古时候的文人。

大保镖改编自传统相声倭瓜镖,讲述了习武的两兄弟由于学武不精在保镖时闹笑话的故事,以贯口的形式介绍兵器、拳法等。

开粥厂又名三节会,刻画一个自吹自擂、夸夸其谈、信口开河的人,每旁闹年按照节日为人们施舍点心、名菜、衣服等生活物资。

相声中有哪些贯口的段子
1个回答2024-02-09 09:40

1、《报菜名》

报菜名又名《菜单子》,是非常有名的一个相声贯口。

老先生们最初创作《报菜名》,是为了展示贯口。但是,流传下来之后,由于其中包袱不足,在实际真正演出的时候,演出机会不多。因此,广为流传的《报菜名》,仅仅是个基础活,属于少儿学艺的入门级作品。

“少马爷”马志明先生是《报菜名》新生命的缔造者。“少马爷”将捧逗二人的人物特征进行了充分的丰满化——逗哏的是个见过世面但是落魄了的穷鬼,捧哏是个脑筋稍慢,心地不错的老实人。穷鬼以请客吃饭为名,实则是为了骗捧哏的钱。演员们一般都是按照马先生的方式来进行表演。

2、《八扇屏》

八扇屏,传统相声经典作品。运用“贯口”的手法,由甲简明扼要地介绍画屏上某些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后,揶揄乙无法与古人相比,而找出笑料。

“八扇屏”,是八扇屏风的简称。屏风是清代官宦人家放在大厅里挡风或是作为屏障的家具,一般都是硬木框儿绢裱的芯儿,一共八扇儿,每一扇儿都画有历史人物故事,或写着诗词歌赋。这部作品,即因此得名。

3、《白事会》

白事会,传统相声之一,以丧事为主题,一般是逗哏的说帮捧哏的父亲办丧事,覆盖面很广,将北京天津河北地区的丧事风俗基本涵盖,结尾常以没坟地为大包袱抖出,结束。

一般认为马三立马老祖的最好,马志明、黄族民,侯宝林、郭启儒也曾经演过,近年年轻演员纷纷上演,第二班,大逗相声,乐丰斋相声茶社,宏春社,泰友曲艺社等相声班社演出的白事会。

4、《大保镖》

著名传统相声,目前以马志明、黄族民表演的较出名。大致内容来自张寿臣的《倭瓜镖》,讲述20世纪初,俩习武的兄弟由于学武不精在保镖时闹笑话的故事。

5、《开粥厂》

传统相声《开粥厂》又名《三节会》,是比较老的“贯口活”。《开粥厂》最早的脚本叫《暖厂》,刻画一个自吹自擂、夸夸其谈、信口开河的人。他说他为赈济饥民自己有一个暖厂,免费养活三百多人,管吃管穿管住。

每年按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三大节目施舍特殊供应,包括肉蛋鱼各种点心、各种中西名菜,以及四季衣服,从鹅绒被、呢大氅到夏布大褂、巴拿马草帽等应有尽有。

贯口十大名段?
1个回答2024-02-02 05:48

贯口的名段有《报菜名》,《地理图》,《八扇屏》,《开粥厂》,《大保镖》,《夸住宅》,《文章会》,《白事会》,

十大经典贯口段子
1个回答2024-03-02 12:33

1、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盾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自比管仲、乐毅之贤,抱膝委坐,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

2、北京的城门有:天安门、地安门、和平门、宣武门、东便门儿、西便门儿、东直门、西直门、广安门、复兴门、阜成门、德胜门、安定门、朝阳门、建国门、崇文门、广渠门儿、永定门。

3、进了门儿,倒杯水儿,喝了两口儿运运气儿,顺手儿拿起小唱本儿,唱一曲儿,又一曲儿,练完了嗓子我练嘴皮儿。绕口令儿,练字音儿,还有单弦儿牌子曲儿,小块板儿,大鼓词儿,越说越唱我越带劲儿。

4、闲来没事出城西,树木榔林数不齐,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六五四三二一,五四三二一,四三二一,三二一,二一,一个一,数了半天一棵树,一棵树长了七个枝,七个枝结了七样果,结的是槟子、橙子、桔子、柿子、李子、栗子、梨!

5、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它去。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6、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沙和尚,挑着箩,后面跟着个老妖婆。老妖婆,真正坏,骗了唐僧和八戒。唐僧八戒真糊涂,是人是妖分不出。分不清,上了当,多亏悟空眼睛亮。眼睛亮,冒金光,高高举起金箍棒。金箍棒,有力量,妖魔鬼怪消灭光。

7、一班有个黄贺,二班有个王克,黄贺、王克二人搞创作,黄贺搞木刻,王克写诗歌。黄贺帮助王克写诗歌,王克帮助黄贺搞木刻。由于二人搞协作,黄贺完成了木刻,王克写好了诗歌。

8、小郭画了朵红花,小葛画了朵黄花,小郭想拿他的红花换小葛的黄花,小葛把他的黄花换了小郭的红花。

9、扁担长,板凳宽,扁担没有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要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

10、我家有个肥净白净八斤鸡,飞到张家后院里。张家院有个肥净白净八斤狗,咬了我的肥净白净八斤鸡。我拿他的肥净白净八斤狗赔了我的肥净白净八斤鸡。

谁来介绍几个名段子中的贯口儿?
1个回答2024-03-13 12:11
建议你去新浪里的胡然为天的博客去看看,里面有很多贯口词和全本词的
相声段子中有八大贯口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23 10:51

内容如下:

1、《报菜名》

报菜名又名《菜单子》,是非常有名的一个相声贯口。

老先生们最初创作《报菜名》,是为了展示贯口。但是,流传下来之后,由于其中包袱不足,在实际真正演出的时候,演出机会不多。因此,广为流传的《报菜名》,仅仅是个基础活,属于少儿学艺的入门级作品。

“少马爷”马志明先生是《报菜名》新生命的缔造者。“少马爷”将捧逗二人的人物特征进行了充分的丰满化——逗哏的是个见过世面但是落魄了的穷鬼,捧哏是个脑筋稍慢,心地不错的老实人。穷鬼以请客吃饭为名,实则是为了骗捧哏的钱。演员们一般都是按照马先生的方式来进行表演。

2、《八扇屏》

八扇屏,传统相声经典作品。运用“贯口”的手法,由甲简明扼要地介绍画屏上某些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后,揶揄乙无法与古人相比,而找出笑料。

“八扇屏”,是八扇屏风的简称。屏风是清代官宦人家放在大厅里挡风或是作为屏障的家具,一般都是硬木框儿绢裱的芯儿,一共八扇儿,每一扇儿都画有历史人物故事,或写着诗词歌赋。这部作品,即因此得名。

3、《白事会》

白事会,传统相声之一,以丧事为主题,一般是逗哏的说帮捧哏的父亲办丧事,覆盖面很广,将北京天津河北地区的丧事风俗基本涵盖,结尾常以没坟地为大包袱抖出,结束。

一般认为马三立马老祖的最好,马志明、黄族民,侯宝林、郭启儒也曾经演过,近年年轻演员纷纷上演,第二班,大逗相声,乐丰斋相声茶社,宏春社,泰友曲艺社等相声班社演出的白事会。

4、《大保镖》

著名传统相声,目前以马志明、黄族民表演的较出名。大致内容来自张寿臣的《倭瓜镖》,讲述20世纪初,俩习武的兄弟由于学武不精在保镖时闹笑话的故事。

5、《开粥厂》

传统相声《开粥厂》又名《三节会》,是比较老的“贯口活”。《开粥厂》最早的脚本叫《暖厂》,刻画一个自吹自擂、夸夸其谈、信口开河的人。他说他为赈济饥民自己有一个暖厂,免费养活三百多人,管吃管穿管住。

每年按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三大节目施舍特殊供应,包括肉蛋鱼各种点心、各种中西名菜,以及四季衣服,从鹅绒被、呢大氅到夏布大褂、巴拿马草帽等应有尽有。

电视剧《同仁堂》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27 21:50
这是关于《同仁堂》的一点新闻。

啊!!!???!!!

由某文化公司投资,由赵老师主演的六集电视剧“同仁堂”将于近日开机,现在前期录音准备期。

11月29日,我看过戏后,撵也撵不走地跟赵老师到做服装的地方,定做“同仁堂”一剧中大奶奶的服装。

······大家讨论着服装的样式、颜色,当说到发型时,化妆师说“如果怎么怎么着就好看了”(我没听清楚,就听见:)赵老师闻听,就说“那就把前边一圈儿头发都剃了,再带上大奶奶的假发不就好看了嘛!”化妆师说:“如果您把头剃了,那肯定带上大奶奶的头套就好看了!”“那就剃呗!”赵老师还这么说!!我听了,裂着大嘴在一旁呆看!在场的所有人,也很惊讶!“没关系,剃了,我这头发长得快!” 我嘴裂得更大了!

量完服装回来的路上,我问赵老师:“您真把头剃了啊?”她说:“需要就剃!”我说:“那您如果参加春节晚会之类的咋办啊?”她说:“带假发呗!”我只能说:“I服了You!!”介,介,介个算为艺术献身么?

这回电视剧的“同仁堂”,内容上有不少扩充,演员上也有不少变化,剧中人物也有所增多,程派李海燕在剧中也有角色,饰演留洋回来的“赛金花”。

据说同仁堂一剧将在春节期间播放!(别介,别介,可别介,春节偶不在家啊!)

当然啦,赵老师要剃头这件事情还未成现实,不过也许再过几天我再见到她,她为了这戏真就把头剃了,我在这儿就跟大家念叨念叨,其实就是为她这敬业精神感动啊!



电视剧《风雨同仁堂》照片几几张张 2007-06-29 13:21:44

大 中 小

标签:京剧 赵葆秀 风雨同仁堂

拍电视剧版的《风雨同仁堂》时,是在年末,赵老师住在剧组一个月时间,我和“维康戏迷论坛”的老大翡冷翠逃班去探班的那天,寒风呼啸,我很崇拜我们俩人!!



与这张照片类似的很多穿着大奶奶不同样式衣服的照片都是在午饭后,趁着几十分钟的休息时间拍下来的。

大家看看照片中那些整齐地歪着身子的小树儿,就知道那天的风有多大了。

风大,天冷,为了把所有服装都能照下,赵老师就一趟一趟小跑着往返于花园和宿舍之间,那叫一个忙活和辛苦...



我们到达剧组时正好赶上他们一上午都在拍大东家“临终”前的那场戏。

我和老翡不得进入屋内,便找了个有太阳的地方,就着寒风,嚼着从城里超市买的蛋糕,所以说,如果,有一天,要是有人说我们俩对“八珍汤”孙淑琳饥饿难耐的流浪于寒风刺骨的大街上的这场戏理解的很到位,那多半感觉来自于这次的生活体验...



等了老半天,总算休息了片刻,我一头我就扎进了房间内,给几位主角儿来张合影吧。各位看看,除了“大奶奶”“乐老八”的表情很投入外,那父子二人好像很满不在乎“大东家”即将撒手人寰了似的...尤其要说大东家,都快不行了,还不忘再抢个镜头啥的...



“全家福”啦,这表情还都算认真哦~~~~



下午拍得是在药铺的镜头,剧组的人员都在紧张的准备着,在这间屋的隔壁还有间屋,我本想进那屋躲着看他们拍戏,结果,我站哪儿都觉得碍事儿,而且,还居然很脸大地问摄像师傅“我要蹲这柜子边碍事儿么?”

摄像师傅态度很和蔼地告诉我:“挺碍事儿的!”



照片中,左一是围着军大衣的“大奶奶”,左二是导演,左三左四瘰着而坐的是大东家父子,右一和右二是“乐八爷”和导演摆了个说戏的造型...



戏开拍,我就不能在屋里呆着里,赵老师把她宿舍钥匙给我,让我们去宿舍里暖和呆着去。

出了屋了,看了看满院子的老北京物景儿,有点儿意思!其间有旅游团来参观游览,还有人趴在“大奶奶”他们拍戏的房间门口看着里面的一举一动,只是,刚看了一下,就被剧组工作人员劝开了。恩,确实是比较影像拍戏的。



和老翡站在大风天里,一人站一老物景儿前留了张头发狂冲天翻动着的影儿,随后,嘿嘿,我们俩回到宿舍,干了件至今赵老师不知道的事情哦~~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