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仪在晋楚弁南音

楚国琴师钟仪应对晋景公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03 12:57

钟仪应对晋景公

钟仪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也是史书上最早有记载的一位古琴表演家。而晋景公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两人的身份有着巨大的差别。而当时,晋国一直跟楚国在争夺霸主的地位,谁也容不下谁。那么,一个是楚国的琴师,一个是晋国的国君,这两人之间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钟仪应对晋景公

根据史书的记载,公元前597年即景公三年,楚庄王北伐,出兵郑国。郑国国力衰微,无力抵抗楚国的军队,郑国的国君便派人前去晋国求救。于是,晋景公就派大将军率领晋国的兵马前去支援。楚国与晋国的军队在郑国一个名为的地方,进行了决战。楚国先是假意不敌晋国,然后诱使晋国军队进入他们设下的圈套之内,楚国一举取得战争的胜利。经过之战后,楚国奠定了自己春秋霸主的地位。

晋国虽然失败了,但也没有什么大影响。郑国的国君为了感谢晋国的仗义相助,便将在战场上俘虏的楚国琴师钟仪进献给晋景公。根据《春秋左氏传》的记载,晋景公有一日去军中视察,发现军中关押着郑国送来的俘虏钟仪。钟仪对晋景公说自己是一个琴师,于是晋景公就让人给钟仪一张古琴,下令让钟仪演奏。钟仪演奏的曲目都是楚国的经典曲目,晋景公听完后,认为钟仪即使是被敌国俘虏了,但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国家。

当时晋国的大臣们,都主张将琴师钟仪放回楚国去,这有益于两国的邦交。最后,晋景公听从了大臣们的建议,放钟仪回到了楚国。

晋景公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任国君,史称晋景公。在史书上,有许多关于晋景公的典故,而这些典故中最出名的一个便是晋景公病入膏肓这一典故了。可能大家都知道病入膏肓这个成语,但却可能不知道病入膏肓这一词的来源。

晋景公人物图像

晋景公于公元前581年,生了一场大病。有一日,晋景公睡梦中看到一个披头散发的恶鬼正在追赶他。那个恶鬼一边捶自己的胸膛,一边对着晋景公破口大骂:“你居然杀光了我的全家,你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我要杀了你。”晋景公醒后感到非常的害怕,同时他的病情也加重了。于是,晋景公召巫师进宫来替他占卜,巫师占卜过后认为晋景公吃不到新麦子了。

晋景公听后很害怕,就派人去秦国请了名医医缓来晋国替他诊治。在医缓来之前,晋景公又做了一个梦。这次出现在晋景公梦中的是两个小孩子,有一个小孩子说:“医缓要来了,他的医术非常的高,我们会不会被他杀死呢?”另一个小孩回答他说:“不会的,到时候我们就躲到肓之上,膏之下去,这样就不会被杀了。”等医缓到了晋国看过晋景公后,医缓对晋景公说:“你的病已经没救了,已经病入膏肓了,没有人可以救得了你了。”晋景公听后,认为医缓是一个名医,因为他跟那两个小孩讲的一模一样。于是,晋景公就派人将医缓送回了秦国,并送给医缓许多珍贵的礼物。

以上这个故事,就是病入膏肓这一词语的由来了,也是关于晋景公的典故。

晋景公之死

根据史书的记载,晋景公的死法很是奇葩,在同历史上那些国君皇帝的死法比起来,晋景公的死简直可以用离奇两字来形容。晋景公之死被称为史上最奇怪的死法,那么晋景公的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晋景公影视剧照

晋景公的出生年月已经不可考了,只知道他于公元前581年去世。晋景公在去世之前生了一场大病,有一日,晋景公梦到一个恶鬼披头散发的追赶他,那个恶鬼边跑边骂晋景公杀了自己的全家,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晋景公醒后,病就更加重了。于是,他召巫师来占卜。巫师占卜完后跟晋景公说了一句,你吃不到新麦子了。晋景公听了巫师的话后,并不怎么相信,于是他派人去秦国请名医医缓来给自己看病。

在医缓赶来晋国的路上,晋景公又做了一个梦。这次梦中不再是披头散发的恶鬼了,而是两个小孩子。一个小孩子说:“医缓就要来了,我们会不会被他杀死呢?”另一个小孩则说:“没关系,他来的时候我们就躲到肓之上,膏之下就可以。”医缓来了,看了晋景公后就说他已经没救了,说了跟那小孩一样的话。于是,晋景公认为医缓是一个名医,派人将医缓送回了秦国。

有一日,晋景公想吃新麦子煮的饭,于是就让人进献新麦子。晋景公让当初说他吃不到新麦子的巫师看了眼那个麦子,然后就将巫师给杀了。在吃新麦子前,晋景公忽然肚子很痛想要上厕所,但一去不回,晋景公最后掉进粪坑里被淹死了。

晋景公姬A

晋景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名为姬A。其出生年月已经不可考了,晋景公在位期间,晋国曾多次取得对外战役的胜利,晋国的国土面积也日益增大。但由于晋国跟楚国争夺霸主的地位失败了,楚国成为了一方霸主,晋景公在晚年时将国都迁到了新田。

晋景公姬A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晋景公是少见的军事和政治都极其出色的君主。晋景公于公元前599年发动了之战,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一次大会战,也是晋国与楚国之间第二次较大型的战役。公元前597年,楚国先派兵去攻打郑国,而郑国又向晋国求救,于是晋国就派当时的大将军率兵前去支援,遂演变成了晋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两方在一个名为的城市进行了决战,楚国先是假装向晋国示弱,结果晋国果真上了当,楚国一举取得了之战的胜利,从而奠定了楚国霸主的地位。晋景公在之战失败后,也没有过于消沉,而是冷静思考自己的过错。

公元前583年即景公三年,晋景公下令处死了赵氏一族,只剩下赵朔的一个庶子赵武和其生母赵庄姬两人。赵氏一族是晋国的贵族世家,晋国许多的重臣都出自赵氏,比如赵夙、赵衰、赵盾等等一系列人物,赵氏一直是晋国大夫的传承家族。而晋景公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将赵氏一族的人全部诛杀。等到后来大臣韩厥对晋景公说:“赵氏一族对晋国有功,尤其是赵衰和赵盾两人,你怎么能断了这个家族的香火呢?”听了韩厥的话后,晋景公又重新册封赵氏一族。

晋景公之三年

在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有一篇名为《史记?赵世家》的文章,这一篇所讲得便是“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故事,里面记载了赵国由兴盛到衰亡的数百年历史。《史记?赵世家》中有一段是讲发生在晋景公三年的故事,赵氏一族在晋景公三年被族灭,只留下一个小婴儿。

赵朔之子赵武

根据《史记?赵世家》中的记载,晋景公三年,晋国当权的大夫屠岸贾与赵盾有私仇,一心想要报复赵盾。晋景公当时很是宠信屠岸贾,于是他就对晋景公说赵盾有反心,但晋景公并没有理会他。于是,屠岸贾就背着晋景公擅自将赵氏一族满门屠尽。当时,晋景公有一个姐姐赵庄姬嫁给了赵氏一族的赵朔为妻,赵庄姬在当时怀有身孕,为了不使赵氏一族的血脉断绝,赵庄姬躲进了晋宗室的宫殿里。不久之后,赵庄姬生下了一名男孩,取名为赵武。

屠岸贾听说了赵庄姬为赵氏一族生下了一名男孩,延续了赵氏的香火,他就对这个年幼的小男孩起了杀心。有一日,屠岸贾闯进宫殿中搜查赵武,赵庄姬无奈之下只得把赵武藏在自己的胯下,这才躲过了屠岸贾的搜查。程婴和公孙杵臼是赵朔的部下,两人不忍赵朔的幼子被残杀,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两人找来其他的婴儿,将他藏在深山中,再由程婴引屠岸贾前来捉拿。屠岸贾一心想要将赵氏一族赶尽杀绝,于是就派人将公孙杵臼和假赵武一起射杀。屠岸贾亲眼见到赵武被杀,心里很是放心。程婴就带着真正的赵武隐居在深山中,就这样,两人设计骗过了屠岸贾,保全了赵武的性命。

这就是发生在晋景公之三年的故事,同时也被称为“下宫之难”。

成语楚材晋用可不可以写成楚才晋用
1个回答2024-03-07 16:07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保 【楚才晋用】比喻用才不当。 【楚材晋用】楚国的人才为晋国所用。比喻本国的人才外流到别的...
楚才晋用指谁为晋所用?
1个回答2024-01-29 20:21

具体不是哪个人,但在典故里意指伍举,伍子胥的先祖春秋时,楚国有一个大夫叫伍举。一次他的岳父王子牟犯了法,偷偷逃跑了,有人说是伍举私下报的信。谣言一传开,伍举惊惶起来,就跑到郑国去避风。过了段时间,又想去晋国。正好此时楚国大夫声子出使晋国,路过郑国,遇上了伍举。声子知道了伍举的事后,对他说:“这样吧,你先去晋国住一段时间,我找个机会叫你早日回国。”声子回到楚国后,和宰相子木见了面。子木问他:“晋国大夫和楚国大夫相比,哪一国的强?”声子说:“晋国有才能的大夫不少,但是大部分是从楚国去的。因为楚国不会利用人才。过去楚国几次被晋国打败,就是因为有这些人替晋国出谋划策。”子木听了若有所思。声子接著又说,伍举出逃是因为别人的谣言,假如不请回来,楚国又将失去一位人才,子木接受了他的建议,不久伍举又回到了楚国。“楚才晋用”比喻人才外流。

武弁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2-16 07:48

武弁,有两个意思,武冠和武官。武弁,又称纱笼、笼冠,原名赵惠文冠,秦汉用其遗制,称武弁,也称武冠,多为武官的礼冠。后来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武弁也指代武官。1到了唐朝,武弁的使用人群已经不仅局限于武官,还包括了近身侍从和部分文官,当然,官阶不同所佩戴的配饰也会有所不同。

张仪说楚的故事 张仪的名言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1-20 16:49
作品原文
张仪之楚,贫。舍人怒而归。张仪曰:"子必以衣冠之敝,故欲归。子待我为子见楚王。"
当是之时,南后、郑袖贵于楚。张子见楚王,楚王不说。张子曰:"王无所用臣。臣请北见晋君。"楚王曰:"诺。"张子曰:"王无求于晋国乎?"王曰:"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寡人无求于晋国。"张子曰:"王徒不好色耳?"王曰:"何也?"张子曰:"彼郑、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楚王曰:"楚,僻陋之国也,未尝见中国之女如此其美也。寡人之独何为不好色也?"乃资之以珠玉。
南后、郑袖闻之大恐,令人谓张子曰:"妾闻将军之晋国,偶有金千斤,进之左右,以供刍秣。"郑袖亦以金五百斤。
张子辞楚王曰:"天下关闭不通,未知见日也,愿王赐之觞。"王曰:"诺。"乃觞之。张子中饮,再拜而请曰:"非有他人于此也,愿王召所便习而觞之。"王曰:"诺。"乃召南后、郑袖而觞之。张子再拜而请曰:"仪有死罪于大王。"王国:"何也?"曰:"仪行天下遍矣,未尝见人如此其美也。而仪言得美人,是欺王也。"王曰:"子释之。吾固以为天下莫若是两人也。"
1、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
【出处】《战国策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
【译文】兵力没有对手强大,不要去挑战,粮食不如对手多,不要打持久战。
2、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出处】《史记张仪列传》
【译文】羽毛虽轻,集聚多了,可以使船沉没;货物虽轻,但装载多了也可以折断车轴;众口所毁,就是金石也可以销熔;谗言诽谤多了,即使是骨肉之亲也会消灭。
3、攻大者易危,而民弊者怨于上。
【出处】《战国策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
【译文】进攻强大的敌人就容易遭到危险;人民疲惫穷困,则容易抱怨君主。
晋文公和楚王的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1-23 16:53
你说的可是退避三舍的故事?
退避三舍的道理就是:人应当重诺守信,知恩图报,言出必行。
反正就是三个字:讲信义!
晋文公和楚王的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1-24 21:33

你说的可是退避三舍的故事? 退避三舍的道理就是:人应当重诺守信,知恩图报,言出必行。

反正就是三个字:讲信义!

关于楚晋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05 07:47
晋用楚材 [jìn yòng chǔ cái]

基本释义
指一国聘用别国的人材。
褒义
出 处
清·严复《按语》:“国之官事,晋用楚材,古今有之,而未闻监榷之政付之他国之吏者也。”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楚材晋用
成语接龙
材茂行洁 洁己从公 公私兼顾 顾盼神飞 飞刍挽粒 粒米束薪薪桂米珠 珠槃玉敦 敦风厉俗 俗不可耐 耐人咀嚼 嚼墨喷纸
楚才晋用的出处
1个回答2024-02-10 19:59

声子深为伍举的才能所叹服.后来伍举的岳父王子牟犯罪逃跑,有人造谣是伍举通风报信.伍举无奈,逃奔郑国.这时声子因公被派往晋国,途径郑国,两人郊外相遇,“班荆道故”。声子听了伍举的申诉,甚感不平。他让伍举先到晋国暂住一个时期。办完公事,声子即刻去见楚“令尹”(相当于宰相)子木。当子木问道:“晋大夫与楚孰贤”时,声子先以“晋卿不如楚”取悦子木,接着便道:“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然后陈述史例,晓明利害,终于说服子木,招回伍举。

晋文公和楚王的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1-24 12:42
你把原文给拍下来我看看啊,要不怎么知道你这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