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包拯审案

包拯审过的其他著名的案例
1个回答2024-03-15 21:47
《金丸记》、《桃花记》、《胭脂记》、《珍珠记》、《双钉案》、《正朝阳》、《铡美案》、《赤桑镇》、《铡包勉》、《砸銮驾》、《打龙袍》
小包拯审蛋--包拯
1个回答2023-11-12 02:10
包拯,是我国人民非常熟悉和敬佩的“清官”。他铁面无私,执法严峻,有许多佳话流传于世。
公元 999 年,包拯出生在庐州合肥(今属安徽省)。他十岁那年,有一天和姐姐一块儿到花园里游玩。游兴正浓时,姐姐问道:“你长大准备干什么事?”“做个为民办好事的清官。”包拯眼睛一眨,干脆利索地回答。“做清官可不容易,你能行吗?”姐姐又问了一句。包拯胸有成竹地答道:“只要大公无私,善动脑筋,案件总能审得清的。”
包拯的一番话,说得姐姐心里暖烘烘的。她嫣然一笑,若有所思地说:“那好,明天让我考你一下吧!”
第二天一早,姐姐来到学堂,把一个煮熟的鸡蛋悄悄送给一个同学吃了,然后要包拯查出来是谁吃的。
包拯不慌不忙。他首先看了每个同学的面色和嘴巴,然后敏捷地端来十碗清水放到桌上,叫每个同学从碗里喝一口水,在嘴里咕噜咕噜地漱一下,再吐入碗内。
轮到第五个同学漱口时,包拯发现,他的碗内有蛋黄和蛋白的残屑。但他没有马上断案,而是让其余的同学继续漱口,直到每个同学都漱完口,他才郑重其事地宣布:“只有第五个同学吃了鸡蛋。”
一直站在旁边的姐姐这才服了弟弟,啧啧称赞说:“包拯长大能做清官!”

小包拯审蛋--包拯所属栏目:名人故事
民间传说包拯审过一个很有名的案件,这一案件是什么呢?
1个回答2024-03-07 14:17

包拯曾经审理过两个很有名的案子,一个是在安徽天长县的牛舌案,还有就是涉及了当时朝上的皇帝的一件案子。

包拯在安徽当县令时审的。当时有个养牛人来到他那里告状,说是家中养着的牛,牛舌头被人给割掉了。牛在那个时候是属于比较贵重的物品,在那个时代牛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朝廷也是禁止私自宰杀耕牛,所以这个案情还是比较严重的。牛没有了舌头,眼看也是活不成了。包拯就让报案的人回去把牛宰了,出卖牛肉以减少损失。其实包拯心里跟明镜似的,他让报案者回去宰杀耕牛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就是给报案者减少损失,第二个目的就是如果谁来举报私宰耕牛,那么这个人肯定就是凶手。果不其然,养牛人刚把牛给杀了,就有人去到包拯哪里前举报。于是包拯就捉拿下了这个人,经过来回的审讯这个人也承认了他自己因为报复杨牛人割养牛人的牛舌的罪行。

第二个案件而且关系到了当朝上皇帝。事情出在皇佑二年,当时的包拯已经由地方官员调到京城为官了,在皇佑二年的四月左右,开封府的坊间传着一个惊人的传言。有一个叫冷青的人,屡屡当众宣称自己是宋仁宗的皇子。自己的妈妈是宫女,在出宫之前被仁宗临幸怀有皇帝的孩子,出宫后生下了皇帝的孩子。民间百姓都以为那个人说的是真的。

通过这两个案子来查看,其实包拯是异常的聪明,推理能力也很好。如果有可能的话,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很厉害的神探。

谁的评书讲包拯审案最全?名字是什么?谁讲的最幽默
1个回答2024-03-17 17:37
田连元说过《包公案》
里面比较全吧,而且田连元最出名的就是他的幽默
包拯审鬼是第几集
1个回答2024-02-22 10:40

“包拯审鬼”是《包青天之七侠五义》第2集的内容。

片段介绍:

包拯喝退旁人,与乌盆单面对话,问得那冤魂原本是濠州人,因赵大夫妻贪图钱财,所以谋财害命,并加上他的骨灰混入制作乌盆的材料中,制成乌盆售卖用来毁尸灭迹。

附图为证:

包拯能夜审鬼吗
1个回答2024-02-23 16:19
包拯的破案能力来在传说中被渐渐神化,源于是,不仅人受了冤屈要到包拯处去控告,连鬼也要到包拯那儿去呜冤叫屈。比如,《三现身包龙图断案》、《包龙固公案断歪乌盆传》,都是讲的这种故事。从表面上看,这好像有迷信的成分,实际上,那还是名百姓在有冤无处申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热切的希望,希望包拯能替他们伸张正义。因为包拯能替人申冤报仇,所以冤鬼也都找上门来。可能就是从这些冤鬼故事出发,逐渐演变为传说中的包拯死后在阴间断案,所谓“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再进一步想象为他活着的时候就“日审阳间,夜审阴间”。
幼儿绘夲包拯审偷鸡蛋,审石头教案
1个回答2024-05-05 06:59
这也要来找度娘!你在幼儿园混饭吃的吗?这里若有一碗饭,是不是还要喂喂你?不得不让人怀疑你的幼师资质证是不是在假证贩子哪里买来的!
民间传说包拯审过一个很有名的案件,这一案件是什么呢?
1个回答2022-12-13 23:51
安徽天长县的牛舌案比较出名,那时候牛是比较珍贵的。
《包拯》的教案
1个回答2024-01-20 09:2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以及结构形式。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通过本文记叙,认识包拯——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教育学生要为人刚正、廉洁,使学生热爱今天的新社会。

4、学习利用工具书,学习古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

1、学习利用工具书,学习古文。

2、了解包拯的优秀品质。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通读课文,熟悉课文。读准字音。

二、导入新课

“青天大人”是我们对封建社会清正廉明的官吏的美,其中包拯青天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今天来学习这篇古文《包拯》。

三、正课

1、全班齐声朗读课文。

2、比照阅读。

对照课文,根据下边注释,大体了解本文记叙的相关内容。

明确:本文介绍了包拯为官期间发生的几件事,表现包拯的优秀品质。

3、补充课文字词解释,再读课文。

主来诉:失主/起诉 杀而鬻之:表顺接/代牛

惊服:吃惊/叹服 徙知端州:平迁

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因为/都/用来/赠送

使契丹:出使 其人遂无以对:就,于是/用来/应对,回答

虽甚嫉恶:即使/很,十分 不从吾志:听从

4、学生分组朗读课文。

5、请学生试译下列语句。

①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明确:(当时)有人偷割别人家的牛的舌头,失主来告状。

②涿州亦尝开门矣,剌疆事何必开便门哉?

明确:涿州也曾经开城门,剌探边疆军事机密,何必开便门呢?

③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明确:(有些人)即使很嫉妒(他),可是没有一个不因为(他)的忠心恕道而推崇他的。

6、请学生复述文中介绍包拯的四件事。

四、作业:

1、文中表明包拯廉洁奉公的语句:

2、文中表现包拯爱憎分明的语句:

3、文中表现包拯生活俭朴的语句:

4、文中表现包拯改革诉讼制度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小组讨论

1、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包拯的廉洁的美好品格?通过什么事例表现?

明确: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文中通过包拯在端州任职,一改以往惯例,不谋私利的事例可以看出他的廉洁的美好品格。

2、包拯性格刚烈,可是他爱憎分明,又有原则性,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3、文中包拯位高权重,可是他生活极为俭朴,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4、包拯素以“包青天”见称,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能够直接面对百姓,倾听他们的冤情呢?

明确: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5、包拯严以律己,对后世子孙同样充满了希望,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他对后世子孙的训诫?

明确: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三、分析

1、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

本文节选自《宋史·包拯传》,文章开篇先介绍人物姓名、籍贯等。第二步,以人物生平中最有代表性的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一部分以记叙为主,抓住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第三步以议论的表达方式,评价人物,本文最后一段从人物的性格,为人处事,生活简朴作风以及遗训四个方面总结了上文。因而全文脉络清晰,详略有致。文章还采用了对比手法来写。

2、本文结构特点。

先分说后总说,先记叙,后议论。

3、本文以事写人

审盗割牛舌案——表现包拯机智,断案如神。

任职于端州——表现包拯廉洁奉公。

使契丹——表现人物立场坚定,维护国家主权。
包公审案的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2-25 14:06
断鸡蛋  传说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那时,他已经是个有智有谋的清官,隔着窗棂吹喇叭——响声在外啦!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大师王延龄。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深,还日夜思念着国事。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的不那么清楚,总想我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 这天一早,老太师刚刚起身,漱洗完毕,要仆人端上早点,三个五香蛋。他一个鸡蛋刚吃完,忽听家人禀报:“新府尹包拯来拜。” 王延龄一听,惊喜异常,一面吩咐:“快请。”一面脑子转开了:“我何不借此机会当面试试他呢。” 怎样试呢?王延龄拿着筷子,正要夹第二只蛋时,主意来了。他赶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对丫环说;“秋菊,你替我办件事好吗?” 秋菊说:“老太师尽管吩咐。” 王延龄指着桌上的五香蛋说:“秋菊,你把这两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问,不管怎样哄骗、威胁、烤打,你都不要说是你吃的。凡事有我做主,事后再赏你。” 秋菊听了一愣,可是老太师的吩咐又不敢拒绝,只得照吃了。 王延龄看她吃了,就走出内室,到了中堂,见到包拯后寒暄了几句,便说;“舍下刚发生一桩不体面的事,想请包大人协助办理一下。” 包拯说:“太师不必客气,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办。” “那好。” 王延龄说罢,便起身领着包拯走到内室指着空碗说:“每天早上,我用三只五香蛋当早点。今日,刚吃了一只,因闹肚子,上厕所一趟,回来时那剩下的两只蛋竟不见了。此事虽小,不过太师府里怎能容有这样手脚不干净的人?” 包拯点点头,问道:“时间多长?” “不长。头尾半顿饭的时间。” “这段时间内,家里有没有外人来了又走的?” “没有。” “老太师问了家里众人吗?” “问了,他们都说未见。你说怪不?” 包拯思索片刻说:“太师,只要信得过,我立即判明此案。” 王延龄双手一拱,说:“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太师:恕我放肆啦!” “不必客气。” 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内室,来到中堂,吩咐说:“现在太师府里大小众人,全部集中,一厢站立。” 常言说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这些家人虽然站立一旁,并不把新府尹放在眼里。 包拯一见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今日,我来办案,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谁偷吃了太师的五香蛋,快说。” 众人一惊,顿时,老实了。可是包拯连问三次,这些家人竟象木头桩子一样,闷声不响。秋菊站在那里,也象无事的一样。王延龄在一旁睁大眼睛,装着急于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样子,眼看众人一言不发,他想:“包拯啊包拯,这事够你喝一壶了,下一步你难道和一般官员一样动刑吗?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来,也不算高明。”想到这,故意说:“包大人,常言说,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们不说,你用刑吧!” 包拯把手一摆说:“不。”转脸对众人冷笑两声,说:“偷蛋的,你不招认,我自有办法。来人啊,给我端碗清水和一只空盘子来。” “是。”随从答应着去办了。 王延龄看到这里,心里乐了,包拯果然名不虚传。审理案子能够动脑子,不屈打成招。 王太师正在想时,随从把一碗水和一只盘子拿来了。包拯个随从把盘子放在屋中间。然后说:“每人喝口水,在嘴里激漱吐到盘子里,不准把水咽下肚。” 头一个人喝口水,漱漱吐到盘子里。包拯瞅瞅盘子里的水,未吱声,又让第二个人把水吐到盘里。包拯又瞧瞧,又未吱声。轮到第三人,正是秋菊,她拒绝喝水漱嘴,包拯离了坐位,指着她说:“嘿嘿,鸡蛋是你偷吃的。” 秋菊顿时脸红到脖子梗,低头搓弄着衣角。王延龄忙说:“包大人,你断定是她偷吃的,道理何在呢?” 包拯说:“大师,刚吃过鸡蛋,一定会有蛋黄渣子塞在牙缝里,我让他用清水漱嘴,再吐出来,就根据吐出来的水里有无蛋黄沫子来判断。她不敢喝清水漱嘴,不是她是谁呢?” 一席话说得太师点头称是。心想,这包拯还真有招数哩。口里却说:“包大人,此事已明,算了吧,让他们散吧!” 包拯摇摇头说:“不行。案子到此,只明了头,尾还没收呢。” “此话怎讲?” 包拯严肃地说:“秋菊只是为人捉弄,主犯不是她。” 王延龄一惊,想不到包拯这么年轻,遇事想得这么周全,办事这么干练。索性试到底吧,便说:“包大人,这样说她吃鸡蛋是受人指使啦,此人又是谁呢?” 包拯认真地说:“此人就是太——师——你。” “啊!” 王延龄笑着连连点头,转脸对众人说:“这事正是我要秋菊做的,为的是试试包大人怎样断案。包大人料事如神,真是有才有智。你们回去,各干各的吧。” 这时,秋菊脸上才现出笑容,和大家一道散去。 等人走后,王延龄问道:“包大人,你根据什么断定是我指使秋菊的呢?” 包拯说:“秋菊已是个大姑娘,懂得道理,犯不着为两个鸡蛋闯下祸,这是一,二是,当我知道是她吃了鸡蛋时,她感到羞愧和委屈;三,这一条,也是最重要的,在全府众人面前她被当众说出是偷吃,这事根根绊绊的不向众人说清楚,秋菊就不能过安分日子,会因羞愧而寻短见的。太师虽是开玩笑,试试我的才智,我要是一步处理不慎,不是会闹出人命来吗?” 一席话,说得王太师连连点头,佩服地说:“包大人,有你坐开封府,我放心啦?”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