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间相声打搅团

打搅团郑卫东陕西话,搅团怎么做好吃又简单
1个回答2023-08-11 06:51
主料
面粉适量 水适量
韭菜适量 西红柿适量
陕西搅团的做法步骤
1. 在碗里倒入水和面粉,比例是1:1,然后充分搅匀,搅到没有气泡为止。静放一段时间,让我们先来干别的。
2. 把韭菜西红柿切好
3. 锅里热油,把韭菜西红柿倒入,加适量水,放入调料,翻炒几下直至炒熟。
4. 炒熟的西红柿韭菜
5. 在碗里加入蒜末,
6. 再加熟的油和适量醋调成蒜水。
7. 把面粉水倒入高压锅里,中小火,并用擀面杖不停地搅,搅上十分钟,时间越长越好。
8. 这是搅好的,倒入一个大盘子里,晾凉。
9. 最后把搅团切好,就成型了。
10. 如果把晾好的搅团放到冰箱冷藏再拿出来吃,味道更好啊。吃的时候就可以把之前做好的蒜水和西红柿韭菜淋到上面浇着吃,也可以浇上别的菜,都是可以的
陕西民歌的陕北民歌
1个回答2024-03-01 06:32

详情请参考陕北民歌词条。 陕南民歌是陕西南部秦巴山区的一大传统民俗,以汉中民歌和安康民歌为代表。这里自古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俗,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有通山歌(又称茅山歌、放牛歌、姐儿歌)、山歌、小调、号子、仪式歌(迎亲歌、哭嫁歌、拜寿歌、祝酒歌、拳歌、礼宾歌、劝善歌、拜香歌、佛句等)以及盘歌、儿歌等,情趣诙谐,幽默含蓄,曲调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细腻,多有川楚之风。
陕南从地势上为两山夹一川的山地结构,它受了汉文化、蜀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影响,陕南人民憨厚、勤劳而朴实,陕南民歌也因此而显得旋律优美动听、情感细腻柔和、结构舒展流畅等特点,给人以山清水秀的感觉。在演唱风格上,陕南民歌少用假声,多用高腔和平腔演唱,给人听觉上以委婉而细腻 ,有一股清新山野之风的感觉;陕南民歌在演唱方法上,还多用上下滑音及小颤音相结合的演唱技巧,给歌曲增添了几分清秀和抒咏情绪。 若干年来,人民群众每天除了种地干活,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沉重的体力劳动使他们苦不堪言,心里的酸甜苦辣无处诉说,只有吼几声号子 ,唱几首山歌,来抒发他们各自内心不同的情感,也可以消除劳动给他们带来的枯燥和疲惫。陕南民歌中的《放羊调》:“正月放羊正月正 /堂前辞别二双亲 /羊儿前面吆起走 /奴家脚小随后跟 /五月放羊是端阳 /龙船花鼓闹长江 /有钱人家船上耍 /可怜奴家去放羊 //八月放羊八月八 /白天放羊夜纺花 /白天放羊三百条 /晚上纺花八两八……”,这首民歌叙写的是陕南人民为了生活,白天去给地主放羊,晚上回来后还要做工到深夜,唱出了当时穷苦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倾诉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拉兵歌》:“正月是新春 /妈妈把儿生 /生了儿子是苦命 /长大拉壮丁…… /穷也穷得很 /睡到半夜更 /耳听外面闹沉沉 /才是拉壮丁 /开开门儿跑 /保长看见了 /手推机柄弹上槽 /看你鬼儿往哪跑…… /走到地坝边 /转脸往回看 /妻子脸色白如面 /心如刀儿穿……”,这首民歌描写的是解放前,保长、甲长到处拉兵的情形,穷苦的劳动人民敢怒不敢言,只有通过这种民歌形式来直指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无情,歌曲最后还通过对保长和甲长的辱骂,反映了劳动人民心灵深处对黑暗社会强烈的反抗。
情歌是陕南民歌文化中精华的部分,他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爱情观。如《太阳大了一把火》:“太阳大了一把火 /奴家晒得焉妥妥 (方言代替语,意为无精打采) / 我把草帽给你戴 /愣叫太阳来晒我……”,情妹为了让情哥不被太阳晒,把自己的草帽给他戴,自己晒得受不了,这也反映了陕南女性的体贴柔美的一面,词义虽很口语化,但反映的内容却婉转而缠绵,给人一种温馨而浪漫的感觉;反映相思之苦的有《昨夜约郎郎没来》:“我昨晚约郎郎没来 /一夜烧了九捞柴 / 砂罐煨酒煨成醋 /锅儿煎油成箩筛 /我这号心思你不来……” ,诉说的有点夸张 ,给情哥精心准备的好吃的 ,结果是酒煨成醋 ,锅烧成箩筛 ,情哥也没来 ,相思之苦颇有情调 ;《十送小郎》:“一送小郎闷沉沉 /情哥哥今天要出门 /一要出门年幼小 /二要出门奴担心 …… / 四送小郎大河边 /手拉杨柳喊渡船 /撑船的哥哥撑过来 /郎过河去姐给钱 …… / 十送小郎桔子园 /一个桔子十二瓣 /郎六瓣来姐六瓣 /不分桔子不团圆 ” ,表现了送情郎出门 ,送了一程又一程 ,恋恋不舍 ,旋律优美婉转而凄凉;《小媳妇歌》:“正月里来正月正 /可恨爹妈丧良心 /贤惠婆家他不许 /把奴许到苦竹林 /白天打柴柴三捆 /夜晚摇磨到五更 /不等天亮鸡开口 /门就在满坡行 /二月里来是春分 /可恨媒婆瞎眼睛 /今儿夸他子弟好 /又夸他房子一合院 /又在夸他家务大 /明儿又夸他家族数不清 …… ”,这首歌曲反映了封建社会父母包办婚姻,不惜把亲生女儿往火坑里推的社会现象,最后小媳妇不堪忍受而悬梁自尽,小媳妇用了最愚蠢但在当时也别无选择的方式,对社会发出了最强烈的反抗。
民俗风情是一个地方人文精神的真实写照,每当逢年过节或大型喜庆集会时,陕南人耍起狮子龙灯唱起陕南花鼓调,来庆祝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的期盼,如陕南的《花鼓调》:“哎…… /今天的日子真正好 /家家户户真热闹 /狮子龙灯耍起来 /庆今年收成好……”。这类民歌的最大特点是气氛活跃而热烈,唱腔随意而活泼,歌词即兴性强,无固定的曲调格式,他们在欢快的锣鼓鞭炮声中边歌边舞,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风趣而幽默,通常以独唱 ,对唱或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出现。

陕西民歌的关中民歌
1个回答2024-03-06 18:07

关中民歌是流行于秦岭以北和渭河以北 。
关中民间音乐形成较早,历史久、品种多。有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箱夫子歌,影响最大的是小调。关中小调有广为流行的“一般小调”,有用丝弦伴奏的“丝弦小调”,有秧歌调、旱船、竹马、打连厢、对于秧歌等“社火小调”,有祈雨调、劝善调、乞巧歌、猜拳调、念词等“风俗小调”,有童谣、催眠谣等“儿歌”。
关中民歌的题材内容涉猎广泛,但以反映各种社会矛盾,爱情生活以及传说故事的为多。关中民歌的歌词以五言、七言为主,小调歌词的分节形式则多以“数”为序而联缀。

洋芋搅团
1个回答2023-11-13 04:08
前几天爷爷身体不好,住进了医院,手术前的几天,我让女朋友去看他,考虑到老人家一辈子农民的性格,我给女朋友嘱托了许久,让她带爷爷喜欢吃的东西,爷爷会不好意思……

在去医院之前,女朋友告诉我他们学校门口开了一家小饭馆,里面有洋芋搅团和面皮等老家才有的吃食。而在老家,当了一辈子农民,不会对山珍野味上瘾,却对酸菜搭配而成的饭菜尤为青睐,特别是洋芋搅团,其美味程度尚不论,经历过千百遍捶打而成的食物,自然有其特别之处。所以,就让女朋友给爷爷带了一大碗,而那天晚饭,食欲不佳的爷爷竟然将送去的搅团吃了个精光!

洋芋搅团是甘肃陇南地区的一种小吃,其由土豆加工而成,在贫困的年代,这种吃食算得上是一种美味!一直以来,都很想写一些老家的故事,但是每每提笔,都感觉无从下手,恰好想起了老家的洋芋搅团,姑且就以此为开端,写写家乡的美食和过往的趣事,而这第一篇也算一个序!

家乡的农历八月,已是很凉的季节了,金黄的野榛子叶落了一地,山中被野草包围的地里,满是变枯的土豆茎叶,那叶子已经枯黄蜷缩。这个时日,我都会跟着父亲,赶着骡子,来地里挖洋芋,用尽浑身的气力,挥起耙子,不一会便能刨出满满一背篓白里透黄的洋芋,然后用割来的艾蒿和野草盖住背篓口,再固定到骡子的鞍子上,沿着幽寂的山间小路归家而来!

回到家里,将新鲜的洋芋倒在厅房的土地上,这时母亲会挑出个大形圆的,用清水洗干净,然后放在一个外侧已经被柴火熏得乌黑的铝合金锅里,在加够水后,便盖上盖子,往火红的泥灶里添加一把干柴,任由炽烈的火苗唱一首山歌!

约摸是一个半小时,那锅盖没盖严实的缝隙里便冒出了阵阵香气。打开锅盖,一股蒸汽扑面而来,本来圆不溜秋的洋芋此刻竟全都炸开了花,趁母亲转身的空挡,拿出来一个,不用剥皮,一口咬掉炸开的花,嘴里便是美味。母亲会讲洋芋一个个捡到竹筐里,准备一个干净的瓷盆,接着便用长长的指甲讲洋芋的外皮剥下来,由于刚出锅的缘故,洋芋还很发烫,母亲没剥两个,就得对着指甲吹口气……

剥完皮的洋芋,没有了那种光滑,取而代之的是表皮的粗糙,那是被母亲指甲抠起的洋芋肉。等八月微凉的气候讲一整盆洋芋变凉后,就开始了洋芋搅团的制作,母亲说过,做洋芋搅团,洋芋必须要凉,不然做出来的洋芋搅团不粘,而且会有很多的洋芋小颗粒,口感会差很多!

制作洋芋搅团的工具是用一整根木头制成的木槽,和一个木槌,两者都是用一种极硬的木头加工而成,经历千万次捶打,仍然不变分毫。母亲将变凉的洋芋倒进木槽里,用铁铲将其一个个摆放均匀,然后拿起木槌慢慢的一个个的压碎,从木槽一端到另一端,一遍过后,洋芋便变成了一木槽的碎颗粒,第二遍会从另一段开始,慢慢的挤压碎洋芋颗粒,挤压的力道不能太大,也不能过小,这样来回十几遍后,那开始的固态小颗粒。已经变成了粘稠的洋芋泥,这时候洋芋搅团已经初见雏形,但是其间还有许多的洋芋小颗粒,所以,还得进行最重要的一步,捶打搅团!

捶打搅团绝对是一个力气活,抡起八九斤的木槌,要捶打成百上千次,我始终没明白,母亲那瘦弱的身躯,从我记事起,便给家里捶打一顿又一顿的洋芋搅团,我感觉她从来都不觉得累。后来,长大后,轮到我和哥哥姐姐完成捶打的过程,才发现这个重复的动作是那般辛苦,我们往往坚持不到几十下,便气喘吁吁。

捶打完成后,木槽里面是洁白的洋芋搅团,用铁铲铲一块,粘起来的丝能拉半米,这时用铁铲拍打搅团表面,会拉起数十根细丝!母亲会提前准备一盆清水,然后用铲子在清水里沾一下,再去铲搅团,因为如果不沾水,铲子就会被粘住。一木槽的搅团能够盛满满一大盆,足够一家五口人吃两顿!

在捶打搅团的时候,母亲就已经开始准备烧汤了,在被柴火加热的铁锅里,她会放进切好的猪肉小丁,等猪肉里面的脂肪被榨出来后,然后赶紧用勺子盛一勺滚烫的油,倒进提前准备好的碗里,那里面有辣椒面、蒜末、盐巴、葱头、生姜等诸多调料,随着勺子里的油入碗,碗里立刻会沸腾起来,同时而来的还有扑鼻的香气。母亲拿起筷子赶紧搅动,直到一碗诱人的油泼辣子展现在面前。

在做完油泼辣子的同时,母亲还得迅速一手抓辣椒面,一手端一碗酸菜,先把辣椒面撒进油里,过上五秒的时间,再将酸菜倒进锅里,两者霹雳吧啦的声音,其实对那时候的我来说,算是最美的音乐!锅下火苗跳动,锅内热气翻腾,等酸菜熟个八成左右,母亲会掀开锅盖,然后倒几瓢山泉进锅里,量足够全家一顿的食量!

到了这里,洋芋搅团马上就能吃到嘴里了!看着灶塘里火红的灰烬,母亲索性再添两根落叶松的枝条!把锅里的水烧开后,还是煮搅团的时候了,重新打开锅盖,里面翻腾的水泡把酸菜顶起来又放下去,这时母亲就拿起铲子,一铲子铲一小块,然后快速放进锅里,先前猖狂的沸水,此刻都灭了威风,锅里变得平静了许多……

煮个三五分钟,搅团就能吃了,母亲给家中老小一人盛一碗,锅里的搅团恰好够,然后她继续往锅里下第二遍!细看碗里,搅团冒着热气,周围点缀着金黄的酸菜,母亲在每个人开动之前,会再碗里撒一点香菜,不仅能提味而且会看起来更具卖相。根据个人的口味,用勺子添加油泼辣子,而后用筷子夹一块洋芋搅团,从碗里蘸一蘸油泼辣子,放进嘴里,那是乡土最纯净的味道,有洋芋的清香,有酸菜的香脆,有山泉的甜纯,有香菜的醇厚,有童年的记忆……

这就是洋芋搅团,其实除了这样煮着吃外,刚捶打完后,就可以直接蘸着油泼辣子吃,那风味依然别具一格!

本想着将洋芋搅团的故事写的更细致一些,但是那些美好的记忆,除了能在孤独的时候自我品味外,语言的力量又怎能描述呢,而且,在外面漂泊久了,心静不下来,没有了耐心去思索,只是迷茫后的慌张!

我会继续写下去,写下家乡的美味和时光,也许下次提笔,我想写写家乡的老酸菜,那可是纯自然的,真的很好吃,你想吃吗?
求一首陕西民歌
1个回答2024-02-25 11:20
那就是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了,也叫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一首有名的陕北民歌,很多人都唱过。



羊嘞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

咱们见个面面容易

哎呀拉话话儿的难

咱们见个面面容易

哎呀拉话话儿的难



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那沟

咱们拉不上那话话

哎呀招一招的手

咱们拉不上那话话

哎呀招一招的手



了得见那村村哟,了不见那人

我泪个蛋蛋抛在

哎呀沙蒿蒿的林

我泪个蛋蛋抛在

哎呀沙蒿蒿的林
找陕西民歌
1个回答2024-03-05 14:41
  信 天 游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爬山调”。是陕北地区普遍流行一和种民歌行式。其基本格式是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一般是上句起兴,下句点意,言简意骇,短小精炼。歌词大多是即兴编唱,采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是其突出的特点。歌词以七言为主,多用叠字、重字、重词。如“兰格英英”、“白格生生”、“红格彤彤”、“巧格伶伶的手”等等,因此常见一些不规则的八字、九字及十多个字的唱句夹杂其中。信天游的曲调基本上是单乐段,但其调式色彩与节奏安排却十分多样,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情调和意境。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一种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大,高亢奔放,用高音腔演唱;一种则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旋律较平稳,细致柔和,多用平腔演唱。

  风俗歌曲
  陕北民歌的风俗歌曲是反映陕北人民在一定历史阶段风俗习惯和歌曲。这类歌曲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有宴唱的“酒曲”,因陕北地区气侯干旱,所以老百姓用歌唱的方式求雨,形成了“祈雨歌”,还有祭祀歌、巫歌叫唱等。风俗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生动,旋律流畅悠扬,节奏自由,表达了黄土高原人民的情感与愿望

  小调小曲
  在陕北,不论表现喜、怒、哀,乐哪种情感,都是有歌有曲的。夏天,在绿格英英的山上或崇山峻岭之巅,随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小曲和小调成了生活在这里人民的主要表达思想情怀的方式。
  小调流行于陕北榆林地区各县,数量很多,题材相当广泛,大部分调曲比较固定,多为叙事体,如《揽工调》、《走西口》、《三十里铺》等。其歌词多为分节,七言为主,采用平腔演唱。另一部分已有丝竹、打击乐伴奏,向着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发展,如清涧县的“道情”、米脂县的“碗碗腔”、神、府的“二人台”等。小调大多语言质朴生动,曲调深沉优美,情绪刻划细致准确,篇幅较大。
  小曲主要是流行于榆林城内的一种不化妆、不表演的坐唱歌曲。它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吸收了清、明两代南方来榆官宦带来的苏州丝竹、湘潭小曲等江南曲调,又逐渐的渗入陕北当地山歌民曲,不断发展演变而成。歌曲题材主要采自市民阶层生活,以风花雪月、男女情爱、闺中思春、忠臣良将为内容。喝词结构严谨,文辞华丽,也讲究平仄辙韵,文人创作气息颇浓。被誉为沙漠绿洲中的一泓清泉。
陕西民歌,民谣,笑话
1个回答2024-03-08 02:19
有个二货老公是怎样的感觉
昨天逛商场看到一美女 那美女发现有人看
立马嗲嗲的跟她朋友说 我不打粉底都这么白
然后老公接了句 打了痘痘也遮不住
。。。。。
陕西民歌的陕北民歌
1个回答2023-08-13 00:41

173首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
1个回答2024-02-01 22:38
《陕北抒怀》是陈耀星、杨春林先生创作的一首著名秦派二胡曲。乐曲抒发了红军老战士重游故地时对战斗岁月的回忆和对故地建设的无限感慨。作者运用“娃娃腔”、“秧歌”等陕西地方音调和演奏手法,使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给人以特别的亲切感。乐曲由引子、中板、快板和中板再现组成,是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结构。
希望能帮上你的忙~~
陕州民间故事
1个回答2024-01-20 18:03
金时,陕县撤县,并入陕州府。元时,又置陕县,归陕州府管辖。明时,陕县撤县,并入陕州府。民国初期(1913年),又置陕县。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11月,经河南省委和洛阳地委批准,陕县并入三门峡市(地级市);1960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陕县建置。1961年10月,三门峡市降格为县级市,经洛阳地委批准,陕县与三门峡市分开办公。196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陕县建置。2015年2月1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河南省调整三门峡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陕县,设立三门峡市陕州区,以原陕县的行政区域为陕州区的行政区域。根据国务院的批复精神,河南省人民政府和三门峡市人民政府也相继印发了陕县撤县设区的通知,“陕县”的称谓将再次成为历史。

春秋时期,这里发生了史上最有名的战役之一“崤之战”。晋襄公将白丧服染黑,率部在崤山伏击远征归来的秦军,大获全胜。从此,晋国将黑色做为丧服颜色使用,喜事当然忌讳黑色。奇怪的是,当时陕州一带隶属晋国,喜庆却布黑花,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喜庆不忌黑的现象,表现为结婚这一人生的大红大喜之事,洞房的桌围、炕围以及屋上顶棚,贴满了黑色剪纸,中堂字画对联,也用黑墨书写。

另外,中华民族最喜庆的春节,这里的门窗却贴满了黑色窗花,丝毫不影响春节的喜庆氛围。
喜庆不忌黑,这在全国可能仅此一地。
什么原因呢?老百姓说法是:黑色最雄壮,能遮盖所有颜色,能辟邪消灾。专家解释是:夏代尚黑,此处为夏代衍生地,古老审美习俗延续至今。

说者凿凿,闻者疑义。物稀为贵,事怪为奇,立此存照,众人赏析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