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弦胡松华

胡松华有几个儿女
1个回答2024-02-04 17:16

胡松华有两个女儿。

1960年,小有成就的胡松华在自己30岁时,迎娶了24岁的“小鬼”张曼茹。3年后两人的大女儿降生,而这一年,胡松华受上海电影制片厂邀请。成为了中国首部音乐故事片《阿诗玛》的配唱演员。

小女儿出生后,将两个孩子均交由父母培育。胡松华携手妻子在瑞典皇家歌剧院、罗马尼亚歌剧院等地演出。将中国民族的歌舞带到匈牙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等十几个国家的土地上。他还与妻子举办了《胡松华、张曼茹独唱独舞晚会》。

胡松华的内心想法

半个世纪的边疆艺术生涯,让胡松华对民族的感情深入骨髓。“我是少数民族教出来的孩子,我就也想给少数民族的孩子带去一些帮助。那大片的热土上有很多有灵气的孩子,他们走不出来,唱不出来。

我也很感激‘侠客’,他是我的知音,到现在都不露姓名地给我资金支持,助我成立艺术研究室,让我能到边疆去进行义务讲学,能带回一些孩子,让他们通过我的培养,成为自己民族的歌曲传承人。”

他闲暇时喜欢练书法和画画,也喜欢侍弄妻子精心培育的几盆兰花。如果有人问他现在最喜欢的歌,那就非“西北民歌之父”王洛宾先生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

胡松华赞歌
1个回答2024-03-12 08:36
歌名:赞歌, 歌手:胡松华
所属专辑:原唱经典名曲珍藏2
鲜花怒放美酒飘香, 欢乐的歌声响彻四方
英雄的祖国屹立在东方, 像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
各民族兄弟欢聚一堂, 奔向美好的前方
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 高举金杯把赞歌唱
鲜花怒放美酒飘香, 欢乐的歌声响彻四方
英雄的祖国屹立在东方, 像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
各民族兄弟欢聚一堂, 奔向美好的前方
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 高举金杯把赞歌唱
鲜花怒放美酒飘香, 欢乐的歌声响彻四方
英雄的祖国屹立在东方, 像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
各民族兄弟欢聚一堂, 奔向美好的前方
华严均的二胡作品有听松吗
1个回答2024-02-24 04:11
1950年杨荫浏教授到无锡为阿炳录了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但是,《听松》和《寒春风曲》我至今也没找到阿炳的原版录音,《寒春风曲》却连曲谱也没见过。
新二胡用什么弦好?
1个回答2024-03-16 22:48

有些牌子的弦实在不可用,严重的影响音质,我有一次跟朋友去买一把高胡,试音的时候感觉很难听,然后我要求换掉了随高胡配赠的弦,音质就发生的质的变化,我现在用的比较多的是凯凯二胡弦,敦煌的质量也好,当然还有一些不错的牌子

京歌冰雪华光京胡用什么弦
1个回答2023-10-20 01:58
2:5弦。使用京胡弹奏京歌《冰雪华册大光》的各种调式定弦为二黄定2:5,西州袜竖皮定3:6,反二黄定5:1弦。《冰雪华光》好尘是由资深媒体人秦占国作词、著名作曲家谢振强作曲、青年音乐家韩光编配、京剧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演唱的交响京剧。
《我的中国心》二胡用什么弦拉?
1个回答2024-03-15 14:59

《我的中国心》是张明敏演唱的一首爱国主义歌曲,由黄沾作词,王福龄作曲,收录在张明敏1982年发行的同名专辑《我的中国心》以及2005年发行的专辑《明敏龙情》中。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张明敏演唱了《我的中国心》;同年这首歌曲获得了中国音乐协会歌曲编辑部颁发的第三届神钟奖[1]  。

该曲最低音是5,用52弦。以下是二胡曲《我的中国心》乐谱:

二胡的内弦与外弦有什么区别
2个回答2023-03-08 09:51

内弦粗,外弦细。

内弦是在钢丝外缠绕金属丝线而成,外弦只有一条钢丝。

内弦定音比外弦低,为d1,外弦定音为a1

曲胡的外弦和内弦有什么区别?
1个回答2022-12-21 04:10
他们的区别都是能够很大的,一个是调节音节的,一个是能够调节音量的,一个是调节大小的。
吉他松弦时弦断了
1个回答2023-01-08 21:07
你的吉他放了很久没弹是不是没有松弦?如果有一段时间不弹吉他的话要把弦放松的。和吉他质量无关,好的吉他你不松弦过了很久再弹或调弦也会断弦,这是金属的疲劳性问题。

断了的话没事,换一根就行了,以后记得要是不弹的话把琴弦放松。
二胡听松的作者是谁
1个回答2024-01-27 21:40
听松这首乐曲通过松涛借物咏怀,在赞颂民族英雄岳飞军威的同时,倾注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坚定自信的意志,歌颂了中国人民青松般高洁的民族气节,钢铁般坚强的斗争意志和战胜敌人的英雄气概。全曲气魄豪迈,刚劲有力。二胡曲,又名《听宋》。据阿炳说:“宋朝时候,金兀术给岳飞打得走投无路,狼狈逃至无锡惠泉山下。躺在听松石上,心惊肉跳地倾听宋朝兵马的声音。这曲便是描写这个故事,所以又名《听宋》。”据说阿炳在抗日战争时期每逢演奏此曲之前必讲一番南宋时期入侵者金兀术败逃的故事,以金兀术的败逃喻日寇的失败,以岳飞的奋斗精神预言中华民族的必然胜利。听松作者是释文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