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书下注释

捕蛇者说中说的解释
3个回答2022-10-07 13:08

说,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

螳螂捕蛇释义
1个回答2023-12-29 06:54

螳螂捕蛇的释义是螳螂想要捕捉蛇,却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有限,反被蛇所吞噬。

螳螂捕蛇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人们贪图利益,但最终却因为不自量力而遭受失败。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庄子》中,后来被广泛引用。它提醒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处境,不要过于贪心和不自量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有些人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不择手段,却最终因为自己的行为而遭受失败。

这个成语不仅可以用在比喻意义上,也可以用在现实生活中。例如,一个弱小的国家想要挑战强国的地位,却最终被强国所吞并。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评估自己的实力和处境,盲目追求利益,最终导致了失败。

螳螂捕蛇也可以引申为其他方面的含义。例如,它提醒人们要善于观察环境和对手,不要盲目行动。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只有了解对手的弱点和策略,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

螳螂捕蛇的造句:

1、他贪图眼前的利益,想要螳螂捕蛇般一举成功,却没意识到背后的风险。

2、他的计划看起来是个好主意,但实际上是螳螂捕蛇,不知天高地厚。

3、他不自量力,想螳螂捕蛇,结果只是自取灭亡。

4、他的行为就像是螳螂捕蛇,不顾自身安危,只为了抓住眼前的利益。

5、他明知对方是强敌,却还要螳臂当车,去挑战对方的地位。

6、他的计划就像螳螂捕蛇,没有考虑到对手的反击。

7、他想要螳螂捕蛇,一举夺得胜利,却没考虑到自己的实力是否足够。

8、他的行为就像是螳螂捕蛇,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力和处境。

9、他的计划看起来像是螳螂捕蛇,只顾着眼前的好处,却没考虑到可能的后果。

10、他想要螳螂捕蛇,一举成功,却没考虑到对手的实力和策略。

捕蛇者说捕的什么蛇
1个回答2022-12-01 19:16
蝰蛇也就是常说的五步蛇
老翁捕虎的注释
1个回答2022-10-02 15:07

①中涵:即纪中涵,当地的县令。②知:主持。
③哂(she^n):微笑,讥笑。 ④尾闾:尾巴根部。
⑤缒:把人或物由上往下放。 ⑥须:胡须 。 ⑦瞬:眼睛转动。
⑧谬:欺诈。

捕蛇者说里面讲的是什么蛇
1个回答2023-03-23 13:08
应该是五步蛇
求古文《杯弓蛇影》的译文和注释
1个回答2024-01-30 15:25
朝有个名叫乐广(乐yuè

)的人,他有个好朋友。有一天,这个好朋友来看望乐广,乐广就拿出酒来招待他。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谈话。可是客人好像有什么心事,酒喝得很少,话也谈得不多,一会便起身告辞。主人不便强留,只得送他出门。

这个朋友回到家里,顿时生起病来。请医服药,也不见效。乐广得知这个消息,立刻赶到他家里去探视,问他怎么生起病来的。病人吞吞吐吐地说:“那天在你家喝酒的时候,我仿佛看见酒杯里有条小蛇在游动,心中就很不自在。我喝了那酒,回来就病倒了。”

乐广想了一想,劝慰他道:“不要紧,请你再到我家去喝几杯,病包管就好!”病人见乐广非常热情,还以为他真有什么治病的妙法,便勉强应允,起身同到乐广家去。

两人仍坐原位,酒杯也仍放原处。主人给客人斟上了酒,笑问道:“今天的酒杯里有没有小蛇?”客人看着酒杯,叫道:“有!好像还有蛇影在晃动呢!”乐广不慌不忙,把墙上挂着的一张弓取了下来,在问道:“现在,蛇影还有吗?”

原来酒杯里并没有什么小蛇,也不是什么蛇影,却是弓影!病人恍然大悟,疑惧尽消,病也就完全好了。

这个故事,原载《晋书·乐广传》。其实,早在汉代,就已有这样相同的传说。见东汉人应劭[shào]编撰的《风俗通义》。它说:汲县(在今河南)县令应郴[chēn]请主簿(类似秘书)杜宣喝酒,杜宣见杯里好像有条蛇,酒后因此得病;应郴再请他喝酒,才知道所见的“蛇”,原来是弓影,并乃霍然而愈。情节和乐广的故事完全相同。

“杯弓蛇影”这句成语,就是疑心恐惧,把虚幻误作真实的意思,也可以说做:“
求古文《杯弓蛇影》的译文和注释
1个回答2024-01-25 07:26
朝有个名叫乐广(乐 yuè

)的人,他有个好朋友。有一天,这个好朋友来看望乐广,乐广就拿出酒来招待他。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谈话。可是客人好像有什么心事,酒喝得很少,话也谈得不多,一会便起身告辞。主人不便强留,只得送他出门。

这个朋友回到家里,顿时生起病来。请医服药,也不见效。乐广得知这个消息,立刻赶到他家里去探视,问他怎么生起病来的。病人吞吞吐吐地说:“那天在你家喝酒的时候,我仿佛看见酒杯里有条小蛇在游动,心中就很不自在。我喝了那酒,回来就病倒了。”

乐广想了一想,劝慰他道:“不要紧,请你再到我家去喝几杯,病包管就好!”病人见乐广非常热情,还以为他真有什么治病的妙法,便勉强应允,起身同到乐广家去。

两人仍坐原位,酒杯也仍放原处。主人给客人斟上了酒,笑问道:“今天的酒杯里有没有小蛇?”客人看着酒杯,叫道:“有!好像还有蛇影在晃动呢!”乐广不慌不忙,把墙上挂着的一张弓取了下来,在问道:“现在,蛇影还有吗?”

原来酒杯里并没有什么小蛇,也不是什么蛇影,却是弓影!病人恍然大悟,疑惧尽消,病也就完全好了。

这个故事,原载《晋书·乐广传》。其实,早在汉代,就已有这样相同的传说。见东汉人应劭[shào]编撰的《风俗通义》。它说:汲县(在今河南)县令应郴[chēn]请主簿(类似秘书)杜宣喝酒,杜宣见杯里好像有条蛇,酒后因此得病;应郴再请他喝酒,才知道所见的“蛇”,原来是弓影,并乃霍然而愈。情节和乐广的故事完全相同。

“杯弓蛇影”这句成语,就是疑心恐惧,把虚幻误作真实的意思,也可以说做:“
捕蛇者说
1个回答2024-02-05 04:43
非死则徙 捕蛇独存 鸡狗不得宁 弛然而卧 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B
捕蛇者说是谁写的?
1个回答2024-01-27 02:58

《捕蛇者说》写于作者被贬到永州(现在湖南零陵)时,是柳宗元的散文名篇。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的地区。唐代

捕蛇者说的读后感怎么写啊
1个回答2024-02-24 16:02
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一篇文情并茂、针砭时弊的佳作,历来脍炙人口,传诵不衰。
文章开头先极力说明毒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再叙述捕蛇由来。作者刻意把蛇之毒与永州人“争奔”捕蛇对比,形成强烈反差,意在引发读者深思:既然异蛇极毒,人及草木皆不可近,那永州人为何还争相捕蛇呢?——原来要害是“当其租人”。捕蛇可以抵租,人们便冒死去捕蛇,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于蛇”,作者的意图已寓其中。全文主旨得以突出表现还是在“蒋氏自陈心曲"一段。在此段中,作者先以“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作为蒋氏答话的纲,接着用对比反衬法,揭露事实,突出中心。回顾过去,以乡邻在重赋逼迫下¨非死即徙”以致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蒋氏“以捕蛇独存”对比;叙述现在,以悍吏来乡逼租闹得鸡犬不宁的情形,与蒋氏因捕蛇而能“驰然而卧”和捕蛇后“甘食其土之有"、“熙熙而乐"的情形对比,鲜明地反衬出赋敛毒害之极,使“哀而不伤”的蒋氏答话成了血泪斑斑的控诉,深刻表现了“赋剑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
从全文来看,第一段写捕蛇缘由,先说明蛇毒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写下面“太医聚蛇,永人争相捕蛇"作铺垫;同时全段既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也为下文写蒋氏三代的遭遇作序,为主旨的揭示初步蓄势。第二段写蒋氏三代的悲惨遭遇,是为写“余悲之”并提出“若毒之平”的建议埋下伏笔。第三段写作者的同情、提问和建议,则是为写蒋氏自陈心曲,展示整个社会悲剧、进一步深化主题铺垫、蓄势。待通过蒋氏以自身遭遇与乡邻的处境对比,用事实证明了苛政之毒甚于毒蛇猛兽后,又引用孔子的话作理论依据,并用跌宕笔法,先疑后信。至此,铺垫已够,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地点破全文主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横征暴敛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