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湾琴书

窑湾镇的名人
1个回答2024-03-21 08:22

被誉为“金陵八家书画”中的高岑、吴宏,被誉为“扬州八家书画”中的李方膺、郑板桥等都留下墨宝,秦淮歌妓也是窑湾常客。
清道光年间,外国洋人不断侵略中国,窑湾举人臧纡倩胸怀治国之才,曾“绘海防图成三万余言,上奏朝庭”,奕经王爷亲来窑湾“聘入幕府”,虽识才而不重用。
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窑湾人陈宜鼎将军代表中国人民接受驻台湾的日军投降,驻台日军最高司令双手托投降书,低头面向陈宜鼎将军,这张历史照片存放在台湾历史博物馆。从1950年到1965年,陈宜鼎将军在南京军事学院任教,给国家培养出一大批高级军事人才。

大连的小窑湾啥时候才能退潮?
2个回答2022-12-01 03:20

小窑湾海域属于黄海海域,请参照下边的潮汐表对照,日期按照农历去算。

地窑的窑多少声
1个回答2022-12-08 23:32
地窖..四声ㄐㄧㄠˋ
谁能够给我讲一下台山浪琴湾的故事呢?
1个回答2024-03-01 13:37
相传古时候这里有对青年男女阿浪和阿琴,虽然贫穷,但两人相亲相爱,小日子过得幸福美满。村里有个地主容老爷,心肠毒辣,他看上美丽善良的阿琴,欲据为已有,遂带着一群狗腿子,向阿浪催收渔税。贫穷的阿浪夫妇哪里拿得出一个钱?容老爷说:如半个月内交不出税款,就要抓阿琴到他家去作丫环抵债。三天过去了,两口子还筹不到一个钱。恰好这时有归航回港躲避台风的渔民说,南海海面发现了罕见的石斑鱼群。为了避免"送羊入虎口",阿浪不顾阿琴苦苦相劝,决定冒险出海。可惜没隔多久,海上便刮起了12级大台风,阿浪不幸被巨浪吞噬。然而,痴情的阿琴却固执地日夜守望着大海。年复一年,月复一月,阿琴最终站成了一块望夫石--后人有感于其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干脆就把此地叫作"浪琴湾"。
安口窑的安口窑陶瓷名人
1个回答2024-03-09 20:54

安口镇政府的张富宽先生今年56岁,1976年进安口陶瓷厂工作,与陶瓷打了一辈子交道,著有《安口陶瓷史》一书,老人虽年近花甲,但身体硬朗,言语有力、声音豁亮,他就“安口窑”情况向记者详详细细地做了介绍。
张富宽说,追溯安口窑的陶瓷烧造史,可谓沧海桑田,几度兴衰,令人感叹。明代的赵浚谷考证,周时有秦虞阏父在朝作陶正时,曾在华亭烧制过土陶;周代惟襄时就有烧制的瓦瓷、黑瓷,距今已2000多年了。安口窑陶瓷烧造业兴起于唐代,宋元时以烧制黑瓷“铁锈花”和青瓷为主,技术逐渐成熟。至明代烧制的青花瓷颇负盛名,以“陇上窑”之美名列入全国名窑,达到鼎盛时期,到明末清初,日趋衰落。

宋代的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有什么特点,怎么区分?
1个回答2023-08-11 20:55
越窑以生产青瓷著称。
邢窑主要烧制白瓷。
哥窑、钧窑分别在宋朝出现和兴盛。
宋代五大名窑都是官窑吗?那这里面的“官窑”算什么?是就叫官窑还是泛指 之后的耀州窑 龙泉窑是民窑?
1个回答2023-01-21 13:46
五大名窑里的汝、官二窑是只有官窑窑口,哥、钧则官民都有,定窑就只有民窑了。其中官窑既是泛指只为宫廷烧造的窑口,也有一个窑口的名字就叫官窑,这口窑据说就在现在开封的西郊某处,但具体窑口总也发现不了,以致成谜。
铜官窑∕长沙窑
1个回答2024-04-01 20:59
唐宋代南方瓷窑。位于今湖南长沙市丁字镇彩陶源村。亦称“长沙窑”。产品主要是青瓷,生活用具种类很多。釉色有青、黄、白等色。并首创釉下彩器和在瓷器上彩绘的装饰技法,还有模塑贴花、印花、刻花、堆花等装饰。造型有壶、瓶、杯、盘、碗、灯和生动可爱的鸟、狮、猪、鱼、青蛙等玩具。
成化窑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2-24 04:13

明宪宗成化(公元1465-1487)时的景德镇官窑。成化青花采用国产的平等青,颜色蓝中微泛灰青,没有宣德青花的那种里斑,以色泽柔和,淡雅而著称。这时的彩瓷被推为明代八大时期之冠,淡描五彩精雅绝伦。 主要器形有瓶、杯、罐、洗、碗、盘等。胎质纯洁,白釉如脂,彩色精良,笔法流利,造型秀美,造型玲珑俊秀,胎体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胎质细腻纯净,胎体轻薄,修胎规整厚胎者美如玉,薄胎者玲珑透体在光线透视下,显现肉红色。露胎无釉的底足,呈黄褐色或暗褐色斑点,俗称“糊米底”,为成化窑独创。

龙窑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3-05 14:09
传说古时候太湖里有一条浑身黑黑的乌龙。这条乌龙长大以后,玉皇大帝就召它到天上专管耕地播雨的事情。哪个地方干旱了,乌龙就得先到太湖喝足了水,再向那个地方喷水。乌龙喷出来的水就是雨。
但是,有一个地方,玉皇大帝却不准乌龙喷水。这个地方就是太湖西面丁山,蜀山一琏。因为这个地方的老白姓不敬天帝,所以玉皇大帝要惩罚他们。但是,乌龙不忍心看到这个地方的老白姓受苦,就偷偷地降了雨,这一下惹怒了玉帝,于派天兵天将捉拿乌龙。乌龙便于他们格斗,打得天昏地暗,终因寡不敌众,浑身是伤,摔到地下,死了。当地老白姓非常感激乌龙,就把乌龙的尸首埋了。
不知过了多少年,葬土的土堆上出现了许多洞口,人们发现洞里全是空的,乌龙的尸骨不见了,留下了一个长长的地道。后来人们用这个空洞当作烧窑的洞,发现陶器烧得又多,又快,又透,又省柴。从此,这个地方就叫乌龙窑。
希望能帮助到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