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白幡相声

“风动?幡动?心动!”的故事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1-30 15:21
通俗版佛教知识 有一个很多人都听过的故事: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咋一看,这好像是在玩文字游戏,也许时下的“哥摘的不是菜,是寂寞!”正是套用了这个经典故事里的语言。两句话如出一辙,但其含义却相去甚远,“哥摘的不是菜,是寂寞”是典型的游戏语言,只是让人觉得新鲜好玩,而“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是在佛教界广为流传,被推为经典的一句禅语,其思想深遂,包罗万象。 那么到底慧能为什么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呢? 先来说说慧能,其本是一个山野樵夫,家中清贫,并无读书识字,但却有极高的悟性与慧根。一日,路过一居士家闻听颂念《金钢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触发了其佛性,对佛学产生了深厚兴趣,继而出家修行。在一次寺院举行的作偈比赛上,还不会写字的慧能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渐露头角,并成为顿悟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其语言、思想被收录于《坛经》中,是千百年来佛教界研读并推崇的经典著作。 在常人看来,慧能就是樵夫一个。而事实上慧能是菩萨转世再来,其眼光独到,思想深遂,处处闪烁着般若智慧,是菩萨的见地,并非常人所能及。所以理解“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句话如果停留在我们常人一般肉眼所见的基础上来理解是行不通的。 在我们常人看来,风确实吹了,幡也确实动了,但菩萨早就证得了人空、法空,用法眼一看,风、幡都是在一定因缘和合下产生的假像,都有成、住、坏、灭的过程,并不是实有,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 我们常人因目光短浅,所看到的认识到的都非常有限,并把看到听到的都作为实有而产生颠倒之心。比如人们就会看到我们这一辈子的生命,并认为一辈子七八十年是很长的时间,但当你看到事实上生命是无限循环的,生了又死,死了又生,那么你的生命到底有多长呢,佛教里说的是百千万亿劫,就像一条射线永无止境。那么这一生当中的七八十年是不是等于没有呢。 再比如,我们常人都会认为地球很大,而空气中的尘埃很小,小到等于没有,但是如果你站得足够远,走到虚空的另一边,你再看看地球,你同样觉得地球其实就像一粒尘埃。 世上万物,及至人的五蕴,都有从生到灭的过程,并无稳定性,都是变幻莫测,难以把握,所谓地、火、水、风四大皆空。我们不要以为所看到的都是真的,那都是在一定因缘和合下产生的假像,我们不应该被肉眼所见迷惑,这就是佛教里常说的要离一切相,不住相。慧能正是在这种思想下说出了“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动”这句经典语言!
经幡是怎么回事?
1个回答2024-02-12 21:42

通常挂在多风的地方,例如:山上、森林、水边,但要注意不要给人轻易破坏。 家里也可以挂。 挂经幡(又称风马旗、经旗)功德很大,无论什么事情都可以挂经幡。 无论新年、节日庆祝、佛菩萨圣诞、法会、超度、葬礼,都可以挂经幡。 但是在藏历中有“飞幡日”,不能在当天挂经幡,会招来违缘。(详情请参照藏历)

是风动还是幡动?
1个回答2024-02-28 16:55

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风吹幡动,不离风、不离幡、不离心。若离风则幡不曾动,若离幡则不见风动,若离心则不知何为动。

主要思想 

经文主要记载慧能的生平事迹和言教。根据“自性本清净”之说,宣扬“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基本思想。《坛经》的思想对禅宗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佛教著作被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

幡是什么意思?
4个回答2022-12-02 17:28
幡字的意思是一种用竹竿等挑起来垂直挂着的长条形旗子。
经幡是什么
1个回答2022-09-04 22:45
经幡是风靡藏区的“风马旗”。风马旗不但有着许许多多的宗教含意,还是一片片很有水平的艺术品。
“风动?幡动?心动!”的故事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1-27 09:39
通俗版佛教知识 有一个很多人都听过的故事: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咋一看,这好像是咐孝在玩文字游戏,也许时下的“哥摘的不是菜,是寂寞!”正是套用了这个经典故事里的语言。两句话如出一辙,但其含义却相去甚远,“哥摘的不是菜,是寂寞”是典型的游戏语言,只是让人觉得新鲜好玩,而“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是在佛教界广为流传,被推为经典的一句禅语,其思想深遂,包罗万象。 那么到底慧能为什么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呢? 先来说说慧能,其本是一个山野樵夫,家中清贫,并无读书识字,但却有极高的悟性与慧根。一日,路过一居士家闻听颂念《金钢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触发了其佛性,对佛学产生了深厚兴趣,继而出家修行。在一次寺院举行的作偈比赛上,还不会写字的慧能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渐露头角,并成为顿悟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其语言、思想被收录于《坛经》中,是千百年来佛教界研读并推崇的经典著作。 在常人看来,慧能就是樵夫一个。而事实上慧能是菩萨转世再来,其眼光独到,思想深遂,处处闪烁着般若智慧,是菩萨的见地,并非常人所能及。所以理解“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句话如果停留在我们常人一般肉眼所见的基础上来理解是行不通的。 在我们常人看来,风确实吹了,幡也确实动了,但菩萨早就证得了人空、法空,用法眼一看,风、幡都是在一定因缘和合下产生的假像,都有成、住、坏、灭的过程,并不是实有,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 我们常人因目光短浅,所看到的认识到的都非常有限,并把看到听到的都作为实有而产生颠倒之心。比如人们就会看到我们这一辈子的生命,并认为一辈子七八十年是很长的时间,但当你看到事实上生命是无限循环的,生了又死,死了又生,那么你的生命到底有多长呢,佛教里说的是百千万亿劫,就像一条射线永无止境。那么这一生当中的七八正简腔十年是不是等于没有呢。 再比如,我们常人都会认为举衫地球很大,而空气中的尘埃很小,小到等于没有,但是如果你站得足够远,走到虚空的另一边,你再看看地球,你同样觉得地球其实就像一粒尘埃。 世上万物,及至人的五蕴,都有从生到灭的过程,并无稳定性,都是变幻莫测,难以把握,所谓地、火、水、风四大皆空。我们不要以为所看到的都是真的,那都是在一定因缘和合下产生的假像,我们不应该被肉眼所见迷惑,这就是佛教里常说的要离一切相,不住相。慧能正是在这种思想下说出了“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动”这句经典语言!
经幡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15 01:50

经幡的意思是指在藏传佛教地区的祈祷石或寺院顶上、敖包顶上经常竖立著以各色布条写上六字真言等经咒,捆扎成串,用木棍竖立起来的旗子。

“经幡”是指藏传佛教中常见的一种宗教用品,也被称为“经龛”,“佛龛”。经幡通常由木质或金属制成,表面美观、华丽,上面绘有佛教经文或图像。经幡除了用于寺庙和供奉佛像外,还被广泛地用于藏族地区及其周边地区民间信仰中。

经幡在藏传佛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传,经幡具有祈福、祈求健康、预防疾病、辟邪驱鬼等功效。

经幡通过写上佛经、祈福语、咒语和佛教图案,表示人们对佛教的信仰,来辟邪醒神,消灾化险,增加吉祥,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在旅游业和商业中,经幡也往往被作为装饰租借出售。

经幡通常长1-3米,宽约30厘米,由数层不同颜色的布条组成,每一层布条上的文字和图案都代表着特定的含义。

例如:最中心部分通常是写有佛号、经文或者佛像的中央大幅画面,旁边绘有各种抽象图案或字母符号,每个区域都代表一种祈愿或祝福。经幡必须在阳间香火场所加持过闭游虚,并用修行高深的喇嘛们敲击梵钵的方式来完成开光仪式。

总之,“经幡”是一个富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宗教意义的藏传佛教宗教器具,不仅能够代表着信仰、阐释着人生哲学,同时还体现了人们对于追求吉祥、平安健康的愿望和追求。

它被广泛地应用于藏族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文化和信仰活动当中,也成为人们了解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的一种方式。

经幡轿燃就其外在形式来讲,我们可以大致归纳为三种:一种是印有佛陀教言和鸟兽图案的蓝白红磨备绿黄五色方块布一块紧接一块地缝在长绳上,悬挂在两个山头之间,这种经幡常见于人烟稀少的高山上。第二种经幡是一条三五米长的狭长布条,其颜色是单一的,或白或红。

旗幡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11-14 11:46
旗幡,就是“旌旗”,亦作“ 旌旗 ”。亦作“旍旗”。亦作“旍旗”。
释义:
1.旗帜的总称。
2.借指军士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动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09-11 19:25
这个观点是唯心主义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动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12-18 00:28
唯心主义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