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盖民大鼓

余姚的民间传说故事
1个回答2024-01-22 13:58
  杨梅的故事



  不知在多久以前,在余姚、慈溪交界处的杨家岙山脚下,住着一户杨姓人家,父子两人,相依为命。父亲是个善良的老药农,以采草药为业,经常为附近的乡邻送药治病,深受大家尊敬。儿子阿龙,是个胆大艺高的好猎手,不但打猎百发百中,而且为人忠厚仗义。

  一天,阿龙在山上打猎,听得远处有“救命啊……救命……”的呼救声,他急忙循声赶去,只见不远处,一只如牛大猛虎,嘴里拖着一个人,正向山上跑来。阿龙见状,不慌不忙,弯弓搭箭,箭响处,正中虎眼。老虎吼叫一声,把人放下,逃奔而去。阿龙快步上前,扶起那人,原来是一位漂亮的姑娘,人已昏了过去,衣服也被虎撕破。阿龙背着受伤了的姑娘,回到了家里,父子俩又是敷药,又是熬汤,精心救治姑娘,一个时辰后,姑娘渐渐醒了过来。见姑娘睁开了双眼,杨老伯便问道:“姑娘,你家在那里?为什么到这荒山上来?”姑娘谢过救命之恩,见杨家父子是忠厚人家,便说出了真情。

  原来,这姑娘就是天上的百果仙子,掌管人间百果生灭。只因不愿嫁给生性凶残的百兽元帅为妻,惹怒了百兽元帅。百兽元帅趁百果仙子到下界巡山之时,化作一只猛虎,想抢走百果仙子,强行成亲。幸亏遇到阿龙相救,才得以脱身。

  杨家父子见姑娘容貌端庄、谈吐不凡,知道确是天上仙子。杨老伯说:“姑娘,虽说你贵为仙子,吾辈凡人,但天上人间做人的道理应该是一样的。在这里你尽管放心养伤,伤好以后再回天庭。”姑娘点头应允。没有多少日子,在杨家父子的精心照料下,百果仙子渐渐伤愈,意欲归去。但想到回去以后,必遭百兽元帅纠缠,看看人间,凡人远比天上人忠厚。思前想后,心情不定。杨老伯看出了姑娘的心思,一日,他对姑娘说:“姑娘,如今你已伤愈,你想回去,我们也不好强留。如你愿多留些日子,就跟着我采采草药,为乡亲消病除痛,就算我多了一个女儿,你看怎样?”姑娘一听,高兴地答应下来,连忙跪下,拜认杨老伯为义父。从此,杨老伯收下了百果仙子作了义女,因附近有个梅湖,又把姑娘当作掌上明珠,就把姑娘取名“梅珠”。

  仙女下凡的梅珠,天生聪明伶俐,随便什么事情,一看就懂,一点就通。她跟着义父翻山越岭,采集草药,从不叫苦。她为乡亲行医治病,不避寒暑。因她是仙子下凡,更是药到病除。邻里乡亲,无不夸她善良贤惠。空余时间,梅珠还跟着龙哥学着打猎,很快就学得百步穿杨,武艺高强。随着日子的增多,阿龙与梅珠相互间的爱慕之情与日俱增。

  由于阿龙和梅珠高超的打猎本领,附近山上的豺狼虎豹闻风丧胆,再也不敢来杨家岙一带作恶了。这事终于传到了天上百兽元帅的耳朵里,他对梅珠、阿龙又妒又恨,咬牙切齿,寻机报仇。于是买通山神,设下一个毒计……

  冬去春来,梅珠与阿龙又上山打猎,忽然间,只见不远处有一只高大的豹子不紧不慢的走着,梅珠眼疾手快,弯弓搭箭,只听得“嗖”一声响,早已射中豹子,那豹子负箭逃窜,梅珠龙哥紧紧追赶……,突然,豹子隐入山崖,不见踪影。只听得“哗啦……”一声巨响,山动地摇,霎时间,前面崩出一道悬崖峭壁,紧奔中的梅珠,一时收脚不住,跌下悬崖……

  龙哥攀岩爬崖,终于在山脚下的一棵大树桠里找到了梅珠,龙哥抱起奄奄一息的梅珠,心如刀割。梅珠看着泪流满面的龙哥,断断续续地说:“龙哥,我……我要留在人间……死后把我葬在这棵树下……”说着就合上了眼睛。

  得知梅珠遇难的消息,乡亲们和阿龙父子一样,悲痛万分。大家把梅珠的身体安葬在那棵大树底下……。

  第二年开春,在梅珠遇难的日子,阿龙父子和乡亲们来到梅珠的墓前祭扫,发现这棵大树上的叶子间长出了一粒粒小珍珠似的颗粒,大家都感到奇怪,不知这是什么东西。转眼到了端午节,人们提着篮子,装着香烛、酒菜,又来上坟祭扫。只见树上原来珍珠似的东西已长成一簇簇圆圆的果子,有青、、有红、有紫、有黑。待得祭祀完了,拿下挂在树上的篮子,准备回家,只见篮子里掉落了许多又红又紫的果子,有位胆大的乡亲拿来口中一尝,又鲜又甜,顿时满口生津。乡亲们明白,这是百果仙子梅珠姑娘为人间送来的仙果。人们想念梅珠姑娘,就把这种果子叫做“杨梅”。直到今天,杨梅都在梅珠姑娘遇难日前后的“正月”开花,而在端午节前后开始采摘,民间有“端午杨梅挂篮头”的农谚。

  自此,杨梅从杨家岙传遍余姚,慈溪。继而传向更远的地方……因为杨梅是医病除疾的梅珠姑娘送来的,所以杨梅不但不会吃坏肚子,而且还能开胃消食,有益身体。尽管,很多地方都有杨梅,但论杨梅品质谁最好,余姚慈溪、甲天下。



  余姚通济桥



  余姚城里有座通济桥,现在是余姚古城的一座城标。历史上书籍记载是北宋余姚县令谢景初建木桥,到了元朝中叶分别有惠通和尚和道士李道宁建造成石桥,现在的桥是清朝雍正四年修建。关于通济桥,在余姚、慈溪和上虞一带的民间却有另外一传说。



  相传唐朝的时候,龙泉寺里有个通济和尚,他见南边四明山老百姓来城里,过姚江经常翻船死在江里,他常常站在江边想,在江上造一座桥多好啊,可是没铜钿银子,桥是造不起来的,自己呒银子,还是化缘讨银子吧。于是,他东化缘西讨铜钿,一连讨了三七二十一年,凑足了造桥的钱。



  那一年端午节,通济和尚开始造桥了,消息一传出,四乡八邻的人都来帮忙,一直造了九九八十一天,江中心的二只桥墩,一只造好了,一只呒法造,第一日打好梅花桩,第二日就被水冲的无影无踪,通济和尚犯难煞哉,到了第三日,起了一个黑早,站在江边,搔了搔头皮九九八十一下,还没想出好法子。一歇辰光,桥边来了二个人,一个是白脸,一个是红脸,对着桥墩在打赌,边吵边座在江边的石头上,拿出了一盘象棋,白脸说:你胜我,这桥墩就归你管;红脸说:你输了,桥墩就你造,一边争吵一边下棋。通济和尚听了,很开心,上去说:两位施主,有什么办法把桥墩造好?白脸不理踩地说:去、去、去!!话还没说完,红脸哈哈大笑说,你输啦。白脸高高地举着一只棋子,一脸不高兴地说:再过三天我老龙王再同你比过,说完后,气鼓鼓地把这只棋子丢在地上,一溜烟地飞到天上去了。通济一看心想,啊哎,原来是东海龙王啊,连忙对红脸说:神仙爷爷,刚才是东海龙王走了啊,你给我指点指点。红脸摸了摸三尺长的胡须说:小和尚,龙王刚才输棋了,桥墩他会造好的,不过看他样子还不服输,说着从地上拾起龙王丢下的棋子说:正午十二点,你快把这枚棋子丢入江心,桥墩水就不会冲掉了,龙王下棋缺只棋,下次肯定又要输掉。说毕呵呵大笑,往四明山疾飞而去,原来红脸是山中修行的梅福道仙。



  通济和尚等呀等,江边上又来了很多帮忙的老百姓,问他:今天咋不造桥墩啦?通济指着波涛滚滚的姚江水说:我在等时辰啊,现在水急,造桥墩的梅花桩打不牢,大石块丢下去象水漂一样。日升中天,通济站在江北岸,“嗖”的一声,把这只棋子掷到江中心,“膨”的一道闪光沉到江心,奇怪的是,江中心水干涸了,冽开了一条路,一只棋子从地下钻出来,见风就长,变成了一只桥墩,江上的人欢声雷动。



  桥终于造好了,通济把桥取名为“江桥”,江中之桥意思。后来到了宋朝,康王赵构奔逃到余姚,从江桥上逃过了金兵的追赶,在龙泉山上休息,看到龙泉寺碑里记载江桥是通济和尚造的,为了感谢他,赵构改江桥为“通济桥”。
国王与魔鼓是什么民间故事
1个回答2024-01-23 13:51
魔鼓。
因为这个事件发生在非洲民间,首先对国王的魔鼓主要内容进行概述,其次对国王的魔鼓的魔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效果和反应等主要内容进行详细描述,最后对国王的魔鼓进行综合评价。敲响鼓后会变出大量的零食和饮料。埃夫里亚姆·杜克(EfriamDuke)是卡拉巴尔的一位古老国王。他是一个和平的人,不喜欢战争。他有一个很棒的鼓,当它被打时,其特性始终是提供大量的美食和饮料。
击鼓戏民讲了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1-18 10:36
击鼓戏民的寓意:(先说明一下当时的情况,其中有部分是转载)

楚厉王遇到了紧急的敌情,就击鼓把老百姓召集起来守城。有一天,厉王喝醉了酒,胡里胡涂地拿起鼓槌敲鼓。老百姓听到了鼓声,慌慌张张地赶去守城。厉王连忙派人去制止,并要派去的人转告说:“厉王喝醉酒,胡里胡涂地拿起鼓槌敲鼓动,同大家开玩笑的。”老百姓听了都回家了。

过了几个月,真的有敌人入侵,厉王击鼓发出警报,老百姓以为又是国王喝醉酒闹着玩的,因而就没有像上次那样赶去守城了。后来厉王更改了原先的命令,重新变更报警的信号,老百姓才相信。 。。。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这则寓言说明:
1、不能拿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开玩笑,否则,必然会失信于民。
2、不论是谁都要自重,不尊重自己的人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3、在事关重大的事情上,千万玩不得儿戏。如果拿原则问题开玩笑,招致大祸。

下面参考资料:有个不错的读物网站你看看那吧,不错的哦。
击鼓戏民全文
1个回答2024-01-27 10:15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翻译:楚国的国王厉王有警令,用击鼓来让百姓实行保卫国家。(厉王有一次)喝酒醉了,经过时击鼓,民众震
惊,让人制止他,(他)说:“我醉了跟左右戏耍,经过时(就)击鼓(了)。”民众全都作罢。过了几个月,有警事,
击鼓但民众不到,(厉王)便重新发布命令说明民众这才相信了。
文言文‘‘击鼓戏民’’
1个回答2024-02-20 02:34
【原文】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名号而民信之。

  ------《韩非子》

[编辑本段]【译文】

  楚厉王有紧急情况,就击鼓将老百姓召集起来戍守。(有一天)厉王喝酒醉了,路过击鼓,百姓十分惊恐,(百姓)派遣人去制止他,(厉王)说:“我喝醉了,和身边的人戏耍,路过击鼓罢了。”百姓听了都作罢。 过了几个月,有紧急情况,厉王击鼓百姓却不来。厉王于是更改了那明号,百姓才相信他。

[编辑本段]【字词解释】

  击鼓戏民——戏(戏弄)

  为鼓以与百姓为戍——戍(戍守)

  过击之也——过(过失,错误)

  使人止之——止(阻止)

  使人止之——使(派遣)

  击鼓而民不赴——赴(去)

  更令名号而民信之——更(更改)

  吾醉而与左右戏——左右(身边的人)

  【警】:警报,紧急的情报。

  【为鼓以与百姓为戍】:击鼓召集百姓来守卫城。为鼓,击鼓。与,同盟,在文中也可以解释为“召集”。戍,守城。

  【过】:过失,错误。

  【戏】:开玩笑,闹着玩。

  【使】:派遣

[编辑本段]【道理】

  1、不论是谁都要自重,不尊重自己的人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2、在事关重大的事情上,千万玩不得儿戏。如果拿原则问题开玩笑,就会失信于民,招致大祸。

  3、不能拿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开玩笑,否则,必然会失信于民。
击鼓戏民
1个回答2024-02-29 06:01
击鼓戏民

楚厉王遇到了紧急的敌情,就击鼓把老百姓召集起来守城。有一天,厉王喝醉了酒,胡里胡涂地拿起鼓槌敲鼓。老百姓听到了鼓声,慌慌张张地赶去守城。厉王连忙派人去制止,并要派去的人转告说:“厉王喝醉酒,胡里胡涂地拿起鼓槌敲鼓动,同大家开玩笑的。”老百姓听了都回家了。

过了几个月,真的有敌人入侵,厉王击鼓发出警报,老百姓以为又是国王喝醉酒闹着玩的,因而就没有像上次那样赶去守城了。后来厉王更改了原先的命令,重新变更报警的信号,老百姓才相信。 。。。

【说明】这则寓言说明,不能拿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开玩笑,否则,必然会失信于民,给国家带来祸害
石鼓山的民间传说
1个回答2024-03-05 08:59

关于石鼓山山名的出处,按照民间传说,出自莽汉之争。说是西汉末光武帝刘秀被王莽的追兵撵到此地,前无生路后有追兵,情势万分紧迫,便匆忙逃上山顶。见山顶有一大石,形状像石鼓,斩木为棰,不禁悲从中来,捏五根树枝为香对天默祷盟誓:“他日我若能得天下,请让此石鼓发声!”言罢,抡棰猛击,石鼓竟轰然作响,其声之迅猛,好似惊雷一般,王莽的追兵闻之,溃败而退。刘秀鼓足了勇气继续逃命,最后终于熬过了逆境坐上了龙位。从此这山便命石鼓山。

谁有一些老人比较爱听的民间小调,大鼓之类的
1个回答2024-03-05 10:46
罗成算卦 ,罗成招亲,十大劝 ,

《拆西厢》,《三弟兄哭活紫荆树》,

拉荆笆,罗成归天
民间大鼓鼓点打法鼓谱
2个回答2023-01-10 10:42
民间大鼓鼓点打法鼓该
巜掀起你的盖头来》是什么民族的民歌
1个回答2022-10-08 12:07
掀起你的狗头来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