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镇快板

莲花镇的著名人物
1个回答2024-03-15 20:33

赵本山,1958年生于铁岭开原县莲花乡石嘴村,庄稼院长大的民间演艺奇才。
赵本山6岁时成为孤儿,开始跟二叔(盲人)学艺。拉二胡、吹唢呐、抛手绢、打手玉子、唱小曲、二人转小帽等样样精通,尤其是三弦功底尤为突出。苦难的童年成了赵本山一生的财富,为其日后的小品、演艺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7岁入公社文艺宣传队,又入威远乡业余剧团,后借调西丰县剧团主演二人转。
1982年,辽宁省举办第一届农村小戏调演,赵本山在李忠堂与崔凯合作的拉场戏《摔三弦》剧中扮演肓人张志,一举成名。“摔”剧获演出一等奖。当年,赵本山考入铁岭县剧团,担任主演并任业务团长。1986年被调到铁岭市民间艺术团。那时,赵本山与潘长江在沈阳一起演出的二人转《大观灯》200余场,场场爆满,轰动东三省。
赵本山主演的拉场戏《一加一等于几》、戏曲电视剧《双叩门》、《过了这个村》、《摘幌》等剧,获过许多国家、省级奖励。
1987年,在姜昆的推荐下“打入”了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开始了他更加辉煌的艺术人生。春节晚会上,小品《征婚》、《红高粱模特队》、《三鞭子》、《送礼》、《钟点工》、《昨天、今天、明天》、《卖拐》、《卖车》均获一、二等奖。由个人投资主演的电影《男妇女主任》获98国家级“华表奖”,并获优秀男主角奖;为繁荣发展艺术,他创办了“本山艺术公司”。2002年春,电视剧《刘老根》在中央电视台1套播放,播放时,收视率空前,许多城市万街空巷。2002年9月5日——10日以赵本山名字命名的“赵本山杯”小品大赛会同中国铁岭首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在铁岭举行,社会好评如潮。
现为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协会会员、辽宁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全国青联委员、辽宁省政协委员、铁岭市形象大使。
凭借其扎实的舞台表演功底,赵本山屡次登上大银幕,其中最受注目的当属张艺谋的《幸福时光》以及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近几年除了在晚会小品节目及一系列喜剧题材电视剧中出现外,2006年老赵还出演了张扬的《落叶归根》,表现颇受影迷肯定。

板湖镇的板湖名人
1个回答2024-01-04 15:27

朱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秘书长,中共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党组成员、机关党组书记。
(1930— )江苏阜宁板湖人。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厂党支部代书记。1950年至195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工厂管理系学习。1952年至1957年于苏联第涅伯尔彼德罗夫斯克矿业学院地质勘探系学习。同年回国后,历任地质部江西赣东北地质大队技术员、技术负责人,上饶专区地质队副队长、队长、工程师,上饶专署地质处处长,赣东北地质大队队长。1963年至1966年任江西省地质局地矿处副处长、局副总工程师兼赣东北铜矿会战指挥部总工程师。1966年至1971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放到江西永丰县劳动。1971年至1973年任江西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地质组组长。1974年至1979年任江西地质局地质矿产处负责人,德兴铜矿地质工作会战指挥部指挥、党委书记。1979年后,任江西省地质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局长、党组副书记。1982年后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部长、党组书记,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矿业协会会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地学哲学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地质大学校长。1994年后,任政协全国委员会机关党组书记。1994年3月至1998年3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秘书长、中共政协全国委员会党组成员、机关党组书记。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政协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九届全国委员会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

板桥镇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3-17 05:18

板桥集镇位于蒙城县东北部,东与蚌埠市怀远县接址,北与淮北市濉溪县毗邻,境内北淝河横贯省道305线纵越,国土面积137平方公里,辖区3个集市,35个行政村,253个自然庄,总人口7万人。环境优美,水肥土沃,物阜民丰。是省政府批准的重点中心建制镇。板桥集镇历史文化悠久,东有唐王庙,西有茂公祠,南有简文帝古城遗址。北有我国原始第一村——尉迟寺,中有名震中原的板桥集镇抗日纪念地雪枫公园,在这里,新四军首次用机枪打落日寇飞机一架。安徽省蒙城县板桥镇 板桥集镇是淮北地区历史文化悠久、经济发展强劲、地方特色浓郁的大镇。素有“北淝名珠”的美誉。

三板桥镇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4-21 02:05

三板桥镇位于普安县西部,距县城12公里,辖9个村62个村民组,共3862户15794人,国土面积62.4平方公里,耕地13560亩,人均耕地0.87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镇。全镇有15个党支部301名党员。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普安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黔府函〔2015〕16号)精神,三板桥镇于2015年6月撤销,撤销后组建成南湖街道办事处。辖原三板桥镇和原盘水镇大湾村、南湖社区。办事处驻南湖社区。

广西莲音寺老板是谁
1个回答2024-02-18 20:46
蒋仁礼。广西上林县莲音寺是一家私人建立的私营寺庙,老板叫做蒋仁礼于1988年建立莲音寺。由于莲音寺奉非宗教教职人员为师,长期在国内开展非法宗教活侍迟仔动。根老汪据上级有关部门要求,为肃清莲音寺开展非法宗教活动的影响,2019年3月起上林县依法依规对莲音寺进行关门整改,旦罩已经不对外开放。
成都石板滩镇
1个回答2024-03-16 17:35
没有哈,都离成都老远了。规划得最近的就是到大丰前面一点而已
莲塘镇的简介
1个回答2022-09-12 20:34

浦城县辖乡。1958年属城郊公社,1961年析改山桥公社,旋改莲塘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南浦镇西郊,马莲河下游。面积146平方公里,人口2.7万。乡政府驻下莲塘。205国道自此向南,纵贯乡境。辖莲塘、山桥、横源、洪山、溪洲、官桥、桐源、西岩、余乐、东山、前源、罗墩、吴东、九秋、悦乐、下沙、东源、颜处、西塅、吕处坞、马西21个村委会。蕴藏高岭土、花岗岩、萤石、钨等矿。乡镇企业有林业化工、香料、造纸、纤维板等厂。农业主产水稻,为县禽蛋、水产、蔬菜主产地。

莲华镇有多少个乡?
2个回答2022-09-11 08:27
十五乡
莲华镇是由原来的十五乡沿革而来。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 年),该地域共有十五个自然村结成“会乡”,因而得名“十五乡”。
莲花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24 11:29

莲花镇历史悠久,糖坊北山遗址面积大约5000多平方米,地面多有石器和陶器残片。陶片为夹砂陶,遗址中采集到鬲足、豆把、器底、器耳、口沿等。根据这些遗物初步判定,遗址属夏家店上层文化,相当于中原的春秋时期。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莲花就有人类居住。
到了明代首大,莲花地方空前繁荣,明政府修筑的万里长城从莲花通过,重要关口镇北关就在莲花境内,它是海西女真叶赫部等进入北京朝贡的交通要道,目前遗址尚存。明朝还在这里开设关市,与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进行贸易,并将开市、停市做为控制胁持各族的手段。当时的莲花地方被称为棉花街,《奉天通志》“镇北关”条记载“此地市易当以棉花为大宗,以应东北夷人之需要,故以‘棉花’名传。”棉花街后有一莲花泡,一到夏日,莲花盛开,成为当地的一大美景,又加上棉花与莲花谐音,因此后来将“棉花街”改称莲花如大街,莲花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开设北京经奉天(沈阳)到船厂(吉林市)的大驿道,在棉花街设一驿站,称蒙古和罗站。康熙皇帝两次东巡都从莲花经过,并留下了茶棚、欢喜岭等地名和优美的传说。
莲花镇冬季严寒漫长,夏季炎热短促,春季温暖干旱,秋季天高气爽。降雨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样的气候适合多种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高梁、大豆等;水果主要有山楂、苹果、梨、杏等;野生植物资源有柞树、椴树、杨树、猕猴桃等;野生动物资源有雉鸡、野兔、松鼠等;矿产资源有花岗岩、石灰石、铁矿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发展农村经济提者橡竖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石板滩镇的历史沿革及镇名由来
1个回答2024-05-09 22:59

有史记载,石板滩镇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历史,初始为柴草交易场所,随后在其石桥附近,开设有二十余家店铺。乾隆三十年,正兴街上修建南华宫,之后再建关帝庙、文昌宫等。历史上,石板滩镇还曾修建有玉皇阁、观音庙、土地庙、川王庙、药王庙、水观音庙,以及广东会馆和湖广会馆等。清代道光年间,石板滩镇便拥有了“东山五大场镇之首”的称谓。五大场镇,即石板滩和甄子场(今洛带镇)、西河场(今西河镇)、隆兴场(今龙潭寺)、廖家场(今清泉镇)等。由于石板滩镇地处成都外东,其地理位置特殊,民国以前,为小川北古道的重要驿站,亦为成都东山客家聚居区域的中心地带。镇上的居民中,先辈绝大多数为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从广东及两湖地区迁徙而来的。所以,广东客家话至今为当地居民社会交流的主要语言。他们坐在一起,嘴里一阵“晏昼、下晡、洗汤、摊凉”,恐怕你不会明白他们在说“上午、下午、洗澡、纳凉”。他们“哦喉, 记蒙!”“你话支介?”“屋里料!”“处的样子哟!”你又能知道他们在“哦嚯,我忘记了!”“你说什么?”“家里玩!”“怎么这个样呀!”等等,估计你也只能是凭着感觉猜。他们正月初一多有吃素,餐桌上必有芹菜、韭菜,这芹菜叫作“富菜”, 寓意富贵。“芹、韭”,“ 勤、久”, 谐音寄意——勤劳俭朴、天长地久。谁家的读书小孩,届满十岁、二十岁,娘做寿面,碗里得放鸡臂(客家话“鸡腿”叫“鸡臂”),然后登高上楼,意谓“步步高升”, 比臂过人。  棚尘如果追述更远,唐太宗贞观十七年,石板滩隶属新都县,唐高宗仪凤二年隶属华阳县。清道光年初,石板滩称仁和里,寄意“仁者人和”,后又改称仁和保、仁和乡、仁和场。相传:就在这横跨西江河的石桥下边,曾有着一扇宽敞开阔的河滩,这河滩是乡民们专门用来交易谷草的场所。由于河滩地质坚硬平展,被人称作“石骨子滩”。一日,一农夫顺心,早早贩完了谷草,挑着扦担走在回家的路上,迎面遇一乡老悉友问候:“这般早,你打哪儿来耶?”那农夫随口答道:“我呀!从那石板滩过来。”这一妙答,可就深入了人们的心底:好听、易记、且上口。侍和乎“石板滩”!“石板滩”!——这名字,从此不径自走,约定俗成。时至今日,“石板滩”再也没有变过。不过,亦有人讲:这石板滩的名字,是因为镇上的街道全是由石板铺设的,所以才取了“石板滩”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