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大悲调

一篇关于泉州地名的调查报告
1个回答2024-03-15 19:17
《一些有关泉州地名的由来和小故事》

一、泉州的别名——刺桐的由来

刺桐是泉州的别称,泉州港称为刺桐港,州城称为刺桐城,这个名称既来自于环城遍植的刺桐,同时又来自于泉州的对外交通。

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由于古时泉洲海外交通关系而移植来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一带。五代的泉洲已遍植刺桐,当时奇迹王留从效初建泉州城时环城种植的刺桐极忘茂盛,因而泉州又称呼为“刺桐”城,这个在历史文献上记载不少。泉州港别称为刺桐港,又因为中外交通而名扬海外,最早记述“泉州港”的是十三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由泉州回欧洲时,他的记述中称“泉州港”为“刺桐港”。宋元时代 阿拉伯人来泉州的人最多,他们译为:mcdine tzaytun 前一字为"城市"之最多,后一字则为"刺桐"的音译。因此,刺桐港别称一直沿用至尽.

泉州地名小故事(2)聚宝街

在泉州东南角的聚宝街,在800多年前,是中外商人集市贸易的地方。

宋元时代泉州的海外交通极其兴盛发达,刺桐港跃居为"世界最大的两个贸易港之一"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据文献记载:当时有107个国家和地区跟我国通商贸易,各国商人架着巨轮、冒着风浪、远渡重洋、驶进刺桐港后,便在新桥溪停泊卸货。货物卸后,即在临港口的一条街上与华人交易,宝石、珍珠、翡翠、玛瑙等各种奇珍异宝,摆满了整条街光彩熠熠、耀人眼目。于是有了"聚宝"这个雅致名称。

聚宝街的南段,有个连接港仔与水连巷的十字路口,地名字叫车桥头。这是因为这里原来有一座桥,桥上总是车来车往的缘故.至于北端的横街,则因为它横穿聚宝街和南门兜而得名。泉州有句老话:南门兜挤烧包,就是形容这里当时繁华的景象.

南门兜是通往古城的必经之路。平时已经够热闹的了,加上货轮一到,商人们蜂拥而至。扛的扛、挑的挑,熙熙攘攘、摩肩擦背,多像在"挤烧包"啊.

【 泉州地名趣谈 】

——与历史名人有关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地名中也留下了许多历史的痕迹,且蕴含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有许多与历史名人有关的地名。如:

洪衙埕在菜巷内西向.洪承畴降清后被封为三边总督,他的府第建于此,故名。

通天巷在菜巷南段东向,洪承畴之弟洪承畯.愤其兄降清,在其府第对面建一座通天宫,祀奉宋代抗金名将张巡、许远.许远的塑像怒容满面,伸出右手直指洪府。“通天”与“滔天”谐音,寓有怒责洪承畴罪恶滔天之意。其地因称通天巷。

都督第在北门街东侧。明代抗倭名将都督俞大猷在此建府宅,人称“都督第”。附近猷与俞大猷有关的地名还有:“模范巷”,在都督第南,俞大猷有一营有功士兵驻此,人称为“模范”,故名;“营房街”,在北门文胜巷东段,是俞大猷兵营所在地,故名;“破柴巷”,在都督第与模范巷之间,因兵营食堂设在这里,士兵常在巷中劈柴,故名。

执节巷枣在一峰书院东南侧文胜巷东向,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工部郎中诸葛廷瑞,奉使赴金国吊祭病逝的金世宗完颜雍。他坚持将按礼仪行事,不辱使命。宋光宗因他执节有度,屡加重用.绍定三年(1230年)泉州知州真德秀奏请在其故里立“执节”牌坊,以褒扬前人风范,故名执节巷.该坊立在文胜、执节、模范三巷交叉处,附近地名因称“新坊脚”。

甲第巷枣在西街南侧.唐代“开闽进士”欧阳詹府第在此巷内,府第大门有宋代朱熹题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后人因取“甲第”为巷名。

锦芳留在花巷北古榕巷东端.明代大富翁李五(即为洛阳桥增高桥面的李俊育)的府第在此,其门匾题“世锦芳留”,寓意世世富贵,代代传芳,因称“锦芳留”。

甘棠巷在西街西段南侧.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勤政爱民的宰相李九我(名廷机)告老返乡时,明神宗赐他策马“三鞭为界”建府第.他不愿占夺民宅,骑着马在五塔巷边一片旷地上,轻轻拍了三下马鞭后就勒住缰绳,结果只建了一座小小的府第.天启年间(l621-l627年)大学士张瑞图出于对李相国的崇敬,取周朝召公在甘棠树下审案的爱民故典,名其巷为“甘棠巷”;又称该地域为“贤相里”。
泉州大学大全,泉州有哪些大学,泉州大学名单一览表?
1个回答2024-03-26 08:03

泉州地区目前的高等院校还是不少的,具体的名单如下,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华侨大学:

华侨大学

仰恩大学

泉州师范学院

闽南理工学院

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

福州大学奇迹校区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福建分院

黎明职业大学

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泉州海洋职业学院

泉州信息职业学院

泉州理工职业学院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

泉州华光学院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

泉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调查报告 关于泉州卫生方面的
1个回答2024-04-06 08:16
  一些有关泉州地名的由来和小故事
  一、泉州的别名——刺桐的由来
  刺桐是泉州的别称,泉州港称为刺桐港,州城称为刺桐城,这个名称既来自于环城遍植的刺桐,同时又来自于泉州的对外交通。
  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由于古时泉洲海外交通关系而移植来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一带。五代的泉洲已遍植刺桐,当时奇迹王留从效初建泉州城时环城种植的刺桐极忘茂盛,因而泉州又称呼为“刺桐”城,这个在历史文献上记载不少。泉州港别称为刺桐港,又因为中外交通而名扬海外,最早记述“泉州港”的是十三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由泉州回欧洲时,他的记述中称“泉州港”为“刺桐港”。宋元时代 阿拉伯人来泉州的人最多,他们译为:mcdine tzaytun 前一字为"城市"之最多,后一字则为"刺桐"的音译。因此,刺桐港别称一直沿用至尽.
  泉州地名小故事(2)聚宝街
  在泉州东南角的聚宝街,在800多年前,是中外商人集市贸易的地方。
  宋元时代泉州的海外交通极其兴盛发达,刺桐港跃居为"世界最大的两个贸易港之一"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据文献记载:当时有107个国家和地区跟我国通商贸易,各国商人架着巨轮、冒着风浪、远渡重洋、驶进刺桐港后,便在新桥溪停泊卸货。货物卸后,即在临港口的一条街上与华人交易,宝石、珍珠、翡翠、玛瑙等各种奇珍异宝,摆满了整条街光彩熠熠、耀人眼目。于是有了"聚宝"这个雅致名称。
  聚宝街的南段,有个连接港仔与水连巷的十字路口,地名字叫车桥头。这是因为这里原来有一座桥,桥上总是车来车往的缘故.至于北端的横街,则因为它横穿聚宝街和南门兜而得名。泉州有句老话:南门兜挤烧包,就是形容这里当时繁华的景象.
  南门兜是通往古城的必经之路。平时已经够热闹的了,加上货轮一到,商人们蜂拥而至。扛的扛、挑的挑,熙熙攘攘、摩肩擦背,多像在"挤烧包"啊.
  【 泉州地名趣谈 】
  ——与历史名人有关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地名中也留下了许多历史的痕迹,且蕴含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有许多与历史名人有关的地名。如:
  洪衙埕在菜巷内西向.洪承畴降清后被封为三边总督,他的府第建于此,故名。
  通天巷在菜巷南段东向,洪承畴之弟洪承畯.愤其兄降清,在其府第对面建一座通天宫,祀奉宋代抗金名将张巡、许远.许远的塑像怒容满面,伸出右手直指洪府。“通天”与“滔天”谐音,寓有怒责洪承畴罪恶滔天之意。其地因称通天巷。
  都督第在北门街东侧。明代抗倭名将都督俞大猷在此建府宅,人称“都督第”。附近猷与俞大猷有关的地名还有:“模范巷”,在都督第南,俞大猷有一营有功士兵驻此,人称为“模范”,故名;“营房街”,在北门文胜巷东段,是俞大猷兵营所在地,故名;“破柴巷”,在都督第与模范巷之间,因兵营食堂设在这里,士兵常在巷中劈柴,故名。
  执节巷枣在一峰书院东南侧文胜巷东向,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工部郎中诸葛廷瑞,奉使赴金国吊祭病逝的金世宗完颜雍。他坚持将按礼仪行事,不辱使命。宋光宗因他执节有度,屡加重用.绍定三年(1230年)泉州知州真德秀奏请在其故里立“执节”牌坊,以褒扬前人风范,故名执节巷.该坊立在文胜、执节、模范三巷交叉处,附近地名因称“新坊脚”。
  甲第巷枣在西街南侧.唐代“开闽进士”欧阳詹府第在此巷内,府第大门有宋代朱熹题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后人因取“甲第”为巷名。
  锦芳留在花巷北古榕巷东端.明代大富翁李五(即为洛阳桥增高桥面的李俊育)的府第在此,其门匾题“世锦芳留”,寓意世世富贵,代代传芳,因称“锦芳留”。
  甘棠巷在西街西段南侧.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勤政爱民的宰相李九我(名廷机)告老返乡时,明神宗赐他策马“三鞭为界”建府第.他不愿占夺民宅,骑着马在五塔巷边一片旷地上,轻轻拍了三下马鞭后就勒住缰绳,结果只建了一座小小的府第.天启年间(l621-l627年)大学士张瑞图出于对李相国的崇敬,取周朝召公在甘棠树下审案的爱民故典,名其巷为“甘棠巷”;又称该地域为“贤相里”。
有本小说主角叫林泉结局很悲,求名字啊!
1个回答2023-04-17 07:30
小时代。。。。。
谁那有泉州讲古的故事啊
1个回答2024-01-20 16:58
开元寺的传说

东西塔的故事

洛阳桥的传说——蔡端蔡端,本府为官

洛阳桥的传说——观音妈助桥钱

洛阳桥的传说——谁人下得海

李五重修洛阳桥

清源山——老君岩

清源洞通洛阳桥

清源山——天侣呈瑞

清源山——俞大猷练胆石

清源山——状元石

清源山——连心石

仙公山的传说——何氏九仙

仙公山的传说——掌上功名

仙公山的传说——梅花深处

仙公山的传说——仙鹿除蚊

仙公山的传说——出米岩和仙脚迹

安平桥的故事

东并桥的传说

姑嫂塔

圣墓与风动石

圣墓前的阿訇墓

天后宫的龙柱

承天寺景物

崇福寺大钟

泉州南少林寺

俗语编

阿公不值一个锡夜壶

小时偷拿针,长大偷扛杉

无粮思上梁,无米打和尚

人中进士,你拔死羊母

拣啊拣,拣着一个卖龙眼

三人五目,过后没长短脚话

地名编

武林编

笑林编

民间传奇人物编

历史名人编
泉州那里的海边好看好玩
1个回答2024-02-01 01:41
  1、小文艺的风车岛:坐落于小岞原生态滨海岸滩的小岞风电场是泉州第一座风力发电场,数座发电风车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2、曾经的海上孤岛,獭窟岛:獭窟岛曾是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孤岛,无人问津,岛上的海岸线相对较长,有柔软的沙滩,游人经常前往戏水,踏浪,露营,看日出。

  3、山腰盐场:自清代围海筑建盐田滩至解放初期,盐场的生产设施与生产工具都是原始简陋,直到解放后,历经老滩改造,围筑海堤扩建盐田,盐田基础设施才更加完善。

  4、惠屿岛:与大海朝夕相伴,与海鸟日夜相栖,这里山林茂密,沙滩干净,海水碧蓝,一切都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海岛气息。

  5、石狮红塔湾:适合邀上几个小伙伴到海边游泳、踏浪,到了晚上在海边搭个帐篷露营,边吃着烧烤边数星星。

  6、惠女民俗村:一个有特色的小渔村。
泉州哪里有海边可以玩
1个回答2024-01-30 14:44
泉州有海边可以玩的景点有:青山湾沙滩、崇武古城海滩、衙口沙滩等。

青山湾沙滩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崇武古城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的石头城;衙口沙滩沙滩细白如雪,宽广平坦,细白松软的石英沙浩浩入海,海天一色,非常壮观。

青山湾沙滩

青山湾沙滩地处惠安海岸,濒临崇武西沙湾,惠安崇武海岸更是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也是泉州最美的沙滩之一。连绵13公里的秀丽沙滩,沙质细腻、无一礁石,具有海平面开阔、大陆架平坦、风浪较小的特点。

崇武古城海滩

崇武古城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的石头城,是兼具古城与滨海风光的景点,历来被世人称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这里有泉州最美的海滩,有沙质细腻、柔软舒适的金色沙滩。

衙口沙滩

衙口沙滩位于深沪湾的衙口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内,是半月形的海滩,海岸线绵延数十里,沙滩细白如雪,宽广平坦,细白松软的石英沙浩浩入海,海天一色,非常壮观,也是泉州最美的沙滩之一。

关于泉州。
1个回答2022-09-22 02:48
去美食街那边去看下哈
泉州听南音
1个回答2024-03-14 07:34
泉州百源路的文庙广场,有专门听南音的小茶馆.靠近华侨大厦哪一端的。可以算是泉州人比较爱去的听南音的地方.环境古香古色,很舒服.
公交的话,那个地方的站点叫百汇站,或者在华侨大厦站下.
有关泉州地名传说
1个回答2024-03-15 09:32
在我国广大的土地和悠久的历史上,泉州不只一个,而有两个:一个在北,一个在南。而南方的这个福建泉州,也并不是一个开始就指现在的泉州市。这些史实,很多人搞不清楚,故须加以说明,以释疑滋。�

西汉之时,最初设置的泉州,其地在现今河北省通州附近。清刘锡信《潞城考古录》说:“按二汉及晋,雍奴、泉州各自为县,见《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至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并泉州入雍奴,见《魏书·地形志》。”这段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泉州”在南北朝以前是北方的地方。这里举一件有趣的巧合。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卓吾,一生都和名为“泉”的地名结缘。他生于福建泉州;第一次做官到河南共城,其地又名“百泉”,他就自号“百泉居士”;最后葬在河北通州,又是古名泉州。�

至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在南方的福建首次出现了“泉州”之名,但这个“泉州”是在今天的福州,而不在闽南。说一句笑话,如果把隋朝的福州人说是“泉州”人,倒符合历史事实,“泉州”的名比福州还古啦!�

唐朝景云二年(711年),把“泉州”(福州)改名为闽州,而以原来设在现在南安的武荣州命名为泉州。这样,“泉州”这个地名才从福州移到闽南。然而,州治是在今南安丰州镇,并不在现泉州。那时的泉州市附近乃一片荒芜,坟冢垒垒。一直到唐朝开元六年(718年),经济发展,方把南安县分出东南之地,设立奇迹县,把州治迁到现在的泉州市来。所以说,今泉州市是唐朝新建的城市。�

“泉州”地名定在今泉州市以后,名称也非毫无变动,曾一度改为“清源郡”,又一度改为“平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恢复“泉州”之名,从此沿称至今,永远固定。要是有人想举行一次泉州定名一千年的庆祝大典,前年就应该举行了。�

泉州为什么以泉为名?此事牵涉到山山水水的问题。泉州的主山是北郊的清源山,因有乳白的泉水从山上石窍间清冽地源源流出,故名“清源”,亦名“泉山”。州的名称即以山名而得。也许有人发问,既然隋朝称福州为泉州,难道福州也有个清源山?是的,福州也有个有泉水的山,也称泉山。明朝编《泉州府志》时,因为弄不清这种问题,出了笑话。他们把《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汉武帝命买臣南征,东越王保守泉山之事,错认这泉山是清源山,那马前泼水的朱买臣曾到闽南来。其实《汉书》的泉山指的是福州的那个泉山,和清源山无关。唐朝之所以把泉州之名从福州移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有泉山,都是符合山川形势的。至于泉州后来曾干脆改称“清源郡”,清源也成为泉州别名之一,都是从这山源源流出清清泉水而顾名思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