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孝二人转郭巨埋

24孝中有一个故事叫做《郭巨埋儿得金》,大家怎么看待这个故事?
1个回答2024-01-29 14:22
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谈到郭巨埋儿的故事时写道:“我最初实在替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辛辣地讽刺了这个故事宣扬的愚忠愚孝与对待儿童的残忍。
二十四孝中有个“郭巨埋儿”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0 14:13
据史考证:编二十四孝的老祖宗们都有份。
孝子棺线刻.郭巨埋儿(南北朝),画中描绘传统24孝中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5-05 13:46
我国的二十四孝中,有一孝是写的郭巨埋儿奉母。郭巨是晋代今河南林县人,原本家底厚实。其父亲死后把家产分给了他的两个弟弟,自己把体弱的母亲收养起来。他对于母亲是及其孝敬的。
后来其妻子生一儿子,由于经济不济,他便跟妻子商议:担心养儿子可能影响供养其母亲,决定把儿子埋了。
理由是儿子可以再生,母亲只有一个。母亲死了不能复活,儿子可以再有。把儿子埋了,以剩下钱粮供养母亲。妻子同意了。……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郭巨未免过于残忍;如果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是对于人性善良的一个误导。
故事中郭巨儿子的存在并非影响和威胁其母亲的生命,为什么要残忍地活埋他呢?
人人都有生存的权力。人人都是父母的血肉儿女,即使儿女明白父母的艰辛处境,又有谁人愿意接受郭巨这样的父亲呢?
我们并不怀疑孝敬的道德理念的崇高。恐怕谁也不怀疑:“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天性的崇高。
爱戴是一种崇高的道德,亲情同样也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我们编写故事干吗非要一种道德去打败另一种道德呢。如果两者都是真理,就应该共同生存,而不应该你死我活。现在看来编写这样故事的人,其心术值得怀疑。他并不希望故事中的事件都相安无事,而非要这种道德与那种道德亲情与善良争斗一番,把其中一种善良逼成罪恶。
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道德的改善和人性的亲和。我们的某些故事的编写也理应以时俱进。
这种单一的选项,非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应当给于铲除。
社会需要既存善良的亲情又共同和谐和睦相处的亲情的榜样。需要可敬可泣有血有肉的孝敬故事
郭巨埋儿的故事概括 郭巨埋儿真的孝顺吗?
1个回答2023-11-27 21:11
1、郭巨埋儿的故事简要概括:郭巨,晋代隆虑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

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觉得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2、对于郭巨埋儿这个宣扬“孝道”的故事,并非所有人都买账,除了我们熟知的近代思想家鲁迅表达过多郭巨埋儿这个故事的厌恶之外,明朝李默(《孤树裒谈》卷二)也骂过郭巨,姑且把原文翻译成通顺的白话文,看看当时的人是怎样认识这件事的:孝,就是好好侍奉亲人。若不合人情事理,就是天天大鱼大肉,也是不孝。何况仅仅是为了让老娘吃口好的,就要杀无辜的幼子?这就是陷亲人于不义,罪莫大焉!这算作孝的话,那就真没天理了。这是挖到金子了,要是没挖到,死者不能复生,杀人的大罪,罪不可逃!
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是真的吗?
2个回答2023-01-19 02:32
以当时的社会现状是有可能发生那样的事情的,而且有人的性格或许就是那样的,都是有可能的。
《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郭巨埋儿故事主要内容
1个回答2024-02-18 11:21

内容:郭巨,晋代隆虑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

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觉得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扩展资料:

《郭巨埋儿》原文: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白话译文:有个姓郭名巨的人,家里很穷苦。他有个儿子还很幼小。郭巨的母亲常常把自己吃启做的东西,分给孙儿吃。郭巨因为家里穷得不能够奉养母亲。现在儿子又要分母亲的食物。如何是好呢。于是总等着儿子走出的时候。

再到母亲里去进食物。悄链衡有一天。儿子跌在水里死了。郭巨的妻子惊慌得了不得。哭着。郭巨说。你不要惊动了母亲。儿子可以再有的。母亲是不可以再得的。何不把儿子埋葬了。郭巨的妻子不敢违背他丈夫的话。

就在地上掘坑。掘到三尺多深。忽然一个霹雳唤高。把儿子震活了。并且地里有一釜的黄金。上面有字写着。说是上天赐给孝子郭巨的。

出处:出自晋代郭居敬《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

郭巨埋儿是什么意思
4个回答2022-07-06 14:07
虽然过距是虽然锅具是个大孝子但也不虽然锅具是个大孝子,但也不能为了让母亲吃好穿好,不让她受饿而埋下自己的儿子呀
郭巨埋儿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12-23 19:31
形容一个人非常孝顺,甚至愿意为了父母而牺牲自己的子女。郭巨埋儿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宋代《太平广记》和元朝郭居敬的《二十四孝》中都有所记载。故事中的郭巨是晋代隆虑人,家境贫寒,却上有老下有小。当时他的儿子刚满三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他的母亲不忍孙子挨饿,便每次偷偷省下自己的口粮给孩子吃。郭巨发现后良心不安,便对妻子说:“儿子可以再有,母亲却只有一个。不如将他埋掉,省下的粮食来供养母亲。当他们在给儿子挖坑时,在地下三尺的地方发现了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郭巨大喜,拿着这笔钱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郭巨埋儿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0 17:55
郭巨,晋代隆虑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

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觉得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评价: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与《后记》中的评论: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

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

结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

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

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郭巨埋儿的意思是什么啊?
2个回答2023-12-18 20:31
郭巨埋儿的概括:郭巨家里贫穷,为了养活母亲,想狠心埋掉己的孩子,结果感动上天赐给他一坛黄金。
主要出自《二十四孝》,二十四孝的其他故事还有,拾葚异器、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等。
感悟分析
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讽刺了扭曲伦纪的行为被当成榜样顶礼膜拜,是在诱导人们向错误的方向发展,会导致不正之风。讽刺了愚孝,老莱娱亲把肉麻当有趣;鲁迅认为老莱子一把年纪了还扮小孩,其实是一种欺骗行为。
欺骗就是不好的。郭巨埋儿以鲁迅原话来说,是以不情为伦纪。这两种扭曲伦纪的行为被当成榜样顶礼膜拜是在诱导人们向错误的方向发展,会导致不正之风。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