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东收服格桑有声书

收之桑榆的“桑”和“榆”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2-08-31 11:57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
收之桑榆的“桑”和“榆”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09-24 00:26
桑榆:指日落处,即夜晚,喻最终
据资料显示“桑”和“榆”不可分开解析
收之桑榆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3-13 07:04

收之桑榆释义:

指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后指事犹未晚,尚可补救。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义是早晨丢失了,傍晚得到了(东隅:东面,指日出处,借指早晨。桑榆:把桑树和榆树种在西面时,日将落时余光在桑榆之间。

因用以指日落处,借指傍晚)。后比喻开始时或暂时在某一方面失利,但最终得到了补偿。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分句;多含褒义。

收之桑榆 

鲁迅 《<华盖集>后记》:“所以赶紧订正于此,庶几‘收之桑榆’云。”亦省作“ 收桑榆 ”。 宋  王安石 《赠张康》诗:“逝将收桑榆,邀子寂寞滨。” 

“收之桑榆”成语造句

1、古人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就是这个道理。

2、他虽然赛场失利,但在大赛中积累了临阵经验,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3、租界的文化语境,对于左翼文学现象来说,是一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历史安排。

4、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来,只要坚强地活下去,在红尘喧嚣中,她就能如花绽放,一路锦绣。

6、殿下,此番定下之计已不能行,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此番我们也不是劳而无功。

7、好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没了阴风主,到得了清虚的一件杀器。

8、这只是表面现象,根据英国皇家学会杂志的一项新研究,动物们自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办法。

9、在近乎疯狂的练习中,他莫名其妙的学会了心意技,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收之桑榆典故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06 03:56

【出处】: 《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义军。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现在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现在河南渑池东)、宜阳(现在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现在河南宜阳西北)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步行走回溪阪,逃回营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现在河南渑池礼庄寨)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原文是:“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来,人们引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来比喻在这里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利簋》金文:“武王”征商,隹(唯)才(在)受(“纣”)朝歌。

鼎克闻,夙又(有)商。辛未,

王才(在)“东禺”自(师),易(锡)又(有)事利

金,用乍(作)檀公宝尊彝。

《今文尚书·金滕》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鴞》。王亦未敢诮公。

《古文尚书·微子之命》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

《逸书·作雒》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于殷,俾监殷臣。

“东”可能就是东禺

《逸书·大匡》惟是有三祀,王在管,管叔自作殷之监,东隅[禺]之侯咸受赐于王,王乃旅之,以上东隅[禺]。

光武帝刘秀《劳冯异诏》:“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回溪在潼关,渑池在洛阳,也就是回溪在西边,渑池在东边,也就是东隅[禺]在西边,桑榆在东边。刘秀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幼时一定听过很多当地的传说。空桑是一个小村庄,距陈留镇仅3公里,在开封东南方35公里处,历史上这里曾归属陈留数千年,现属杞县葛岗镇管辖,位于杞县县城西13公里处。据史籍记载,炎帝神农氏政权的最后一位首领姜榆罔,就出生在这里。也就是东隅[禺]是郑州,桑榆是开封。“东禺”可能就是东亳,和西亳偃师相区别。郑玄说:“汤旧都之民服文王者,分为三邑。其长居险,故名阪尹。盖东成皋(郑州)、南轘辕(登封)、西降谷(偃师)也。”郑玄的解释是对的。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中的桑榆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5-01 03:57

桑榆,指桑树与榆树。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以喻事之后阶段。比喻晚年;垂老之年。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现考证,东隅为郑州,桑榆为开封。东隅亦指早晨,桑榆亦指黄昏。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译文:可以说是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于是论功行赏来奖酬大勋。

扩展资料:

成语典故:

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义军。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

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河南渑池东)、宜阳(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

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河南宜阳西北)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

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步行走回溪阪,逃回营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河南渑池礼庄寨)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

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原文是:“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桑杰是国服猴子吗
1个回答2023-10-18 05:25
不是他是国服元歌
《将夜》里面荒人为什么收留宁缺和桑桑?
1个回答2023-04-09 08:41
《将夜》中荒人收留宁缺和桑桑是剧情需要
西游记白龙马在哪收服
1个回答2023-03-23 00:16
蛇盘山鹰愁涧
收服红孩儿故事情节主要人物?
1个回答2024-02-10 11:39
收服红孩儿的故事中,除了唐僧师徒和红孩儿之外,还有的主要人物有观音菩萨,各种土地,山神和牛魔王。
红孩儿是如何被收服的?
1个回答2024-03-17 06:07

因为红孩儿被观或做音菩萨收服以后留在了身边做善财童子。

孙悟悄和空一时难以降伏红孩儿,请来四海龙王下雨也难灭三昧真火,孙悟空只能去请来观音菩萨降伏红孩儿,用玉净瓶的甘露熄灭了三昧真火,并派徒弟木叉去向其父托塔天王借用三十六把天罡刀。

藏在莲花台宝座中困住红孩儿。观音菩萨给红孩儿戴上五个金箍启团盯儿,最终降服了红孩儿,他便跟在观音菩萨的身边做了善财童子,最终成了正果。

能力:

捏住口鼻张嘴喷吐熊熊烈焰和释放浓烟,也能用手推车放火,此火乃精纯之火,燃烟浓烈,水淹不灭,遇水越灼,焚烧强大,与精纯之水相克,观音净瓶里的仙露方可将其克制。就连东海龙王的水也熄不灭三昧真火。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