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花为媒

管道的故事的媒体评论
1个回答2024-01-29 20:16

在我12岁的时候,富爸爸曾给我讲过。“管道的故游唯事”,就是这个故事一直引导着我获得了巨额财富,并最终实现了财务自由。多年来,管道的故事一直指引着我,每当我要做出生活决策时,这个故事都能给我以帮助,我时常问自己: “我究竟是在修管道还是在用桶提水?” “我是在拼命地工作还是在聪明地工余磨前竖清作?” 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使我最终获得了财务自由。 ——《富爸爸穷爸爸》作者罗伯特·清崎

评剧电影《花为媒》讲的是个什么故事?详细一点
1个回答2024-02-03 17:31
王俊卿与李月娥是姑表姐弟,两人从小青梅竹马一同长大。适逢王俊卿之父王少安大寿,李月娥随父母过府拜寿,表姐弟久别重逢互倾爱意,月娥赠俊卿绣花罗帕定情。俊卿终日思念表姐抑郁成疾,其母张翠娥遂托媒婆阮妈去其姑父李茂林家提亲。耐李茂林为人古板执意不允。情急之下阮妈有介绍张鹏的五姑娘张五可给王俊卿,但俊卿不愿,张五可闻之甚是气恼。阮妈与张翠娥及请王俊卿只表兄贾俊英代为相亲。张五可与贾俊英在阮妈的暗中安排下在张家后花园会面,五可不知内中情由怒斥“王俊卿”,但二人互生爱慕,五可赠“王俊卿”红玫瑰定情。李月娥得知王俊卿与张五可即将完婚,母女甚是悲痛,二大娘从中周旋让月娥梳妆打扮抢先一步去和王俊卿拜堂成亲。五可到王家后得知有人抢亲遂到洞房质问,二女互赞对方美貌又找王俊卿质问。阮妈急中生智让贾俊英说明情由五可方知自己爱慕之人是贾俊英误会解开,两对新人双拜花堂,皆大欢喜。
男媒婆的剧集评价?
1个回答2024-02-07 11:17

《男媒婆》很民生,从剧名就可见,“媒婆”两字,自有其久违与亲切的感觉,能直接唤醒大家脑海中能说会道、牵线姻缘的大笑姑婆形象,而男的媒婆却又透露着那么匪夷所思的滑稽。再看片中人物的名字,也十分有趣:潘长江扮演的丁二春,直接就可以解读为“失偶男丁盼望爱情的第二春”,姚双喜更不言而喻,要“双喜”,要姻缘;张庭扮演的白小青,那就是一个“小清白”,虽然单身生活,但非常洁身自好,有主见,有观点,区别于张庭既往的喜剧风格,今次的白小青,是非常透彻的朴素。当然,战台烽前面也曾说,这是现代版的白雪公主和一个小矮人的故事,白小青,从白衣社区医生的角色,到“白”姓的名字,都是当之无愧的“白雪公主”设定(腾讯评) 。

剧中的李明启、李文启这对“冤家情侣”却成了诸多老年人羡慕的对象,在疾病缠身、行动不便的时候相互照顾;老伴离世、儿女忙于事业的晚年,两人能“零阻碍”的相伴晚年。这样的晚年生活不仅是当下老年人羡慕的对象,也是诸多年轻人憧憬的感情前途(搜狐评) 。

评剧《花为媒》与越剧《花为媒》的区别
3个回答2022-09-01 20:56
越剧版本是根据评剧改编的

评剧的我没看过全出,但越剧的我看过,是戚毕流派主演的,很精彩

二者的情节一样,主要是由2个剧种来表演,唱腔是肯定不一样的
你怎么评价不良的媒体?
1个回答2023-05-11 23:40
不良媒体简直就是媒体中的老鼠屎,败坏了所有媒体的名声,让大家对媒体产生不好的印象像这种媒体,只要发现了,就应该予以取缔。
嘻哈农场的媒体评论
1个回答2024-01-04 03:04

“每个小孩子,或者有童心的大人,都会被这些狡猾的动物们给逗乐,它们总是那么不慌不忙、悠哉游哉地做着它们觉得正确的事情。” ——《出版人周刊》
“朵琳·克罗宁创作的这个有趣的、狡黠的故事把我们全家都乐坏了。她那简单而搞笑的文字与贝西·赖文那迷人而又入木三分的图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因为那些滑稽的农场动物们而开怀大笑。这是一本充满想象力的、优秀的书,所有家庭的书房都应该摆上它!” ——亚马逊网站
对于那些心情糟透了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最好的礼物。没有谁不会因为阅读了它之后而心情放松起来!
——亚马逊网站

屎捞人的媒体评论
1个回答2023-12-24 09:39

一个漫画故事,包涵了悲情,壮志,浪漫情怀,自嘲式的喜剧感与荒谬感。所引起的复杂情绪,一如读一本文字小说。——香港《明报》
“屎捞人”的世界是黑暗的,短暂的。脆弱的生命却有着美丽的梦。梦,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新加坡《联合早报》
屎捞人,这个奇特的卡通形象,已经紧紧抓住了无数香港儿童和年轻读者的心。——《亚洲华尔街日报》
毫不费力就令人尝到残酷的生活中的甜美。——《香港经济日报》
以屎为主角 《屎捞人》书名不改到内地
2004年07月19日16:15 作者:孙小宁 来源:人民网
如果一本漫画书以屎为主角,你是不是会不忍卒读?也许大部分情况会如此,但对创作了《麦兜麦唛》的谢立文的“屎捞人系列”,则要缓一点说不,因为在克服了最初的生理联想之后,你会渐渐爱上这个生活在下水道的爱幻想的屎捞人,并且对它想去看花、看外面世界的卑微愿望产生一些心底的敬意。
“屎捞人”系列是香港作家谢立文继《麦兜麦唛》系列之后创作的另一类作品,最初是在一本儿童杂志《黄巴士》里连载。本来是想针对儿童的,结果很多大人都特别喜欢,香港读者一点没觉得屎捞人恶心,反而觉得屎捞人能代表大家的心声。玩具公司制作的屎捞人卡通形象也特别受欢迎,很多玩具都干脆做成一大堆屎的样子,但不少人就喜欢抱着它睡觉,尤其是年轻女性。围绕着屎捞人形象,商家还开发出一系列相关纪念品,如卡通玩偶、鼠标垫、钥匙链等。
上月底,这套一共三本的“屎捞人系列”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引进推出,谢立文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三本书还是以原来的书名出现,就叫《浮屎若梦》、《在路途上》和《屎诗童话》,这让他有些大喜过望,因为毕竟内地的图书界,还没有一本书的书名跟“屎”字沾边,而且讲的就是一坨屎的向往与哀伤。
据谢立文自己解释,“屎捞人”的灵感来自童话大师RaymondBriggs的TheSnowman.Snowman即雪堆成的人,屎捞人就是用屎捞出来的人。而“捞”字广东话里有“拌”的意思,如捞面、猪手捞粗等,同时还有“混”的意思,像“捞世界”、“?得捞”等。而他的《浮屎若梦》和《在路途上》,都在细致地描述一个小屎人是怎样追求理想的,有许多诙谐讽刺的地方,结局却曲折而伤感。《屎诗童话》中则收录了一些短篇,可以看到《快乐王子》、《灰姑娘》等经典童话的影子,只不过故事主角都变成了屎捞人。但如此的置换读来却并不搞笑,反而觉得伤感。就像作者所说:“我愈写愈明白,当你是一坨屎的时候,原来,你是不太容易有太美丽的童话故事———即使不过是故事,也不容易。”
与《麦兜麦唛》那个略带灰色的成长故事相比,《屎捞人》从头到尾都是哀愁的,它的幽默感体现在故事的细节之中而不在于故事本身。香港《明报》评论因此说:“《屎捞人》这个漫画故事,包含了悲情、壮志、浪漫情怀、自嘲式的喜剧感与荒谬感。所引起的复杂情绪,一如读一本文字小说。”
香港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屎捞人坚持不懈地追求友谊和更美好的生活,并不在乎自己是谁,或者自己是什么,是引起读者共鸣的原因之一。对香港人来说,屎捞人与香港“草根阶层”的生活紧密联系,和穷人的乐观相生相伴,有时候根本就无法分开;它代表着社会最底层的向往,尽管没有希望,但是仍然希望通过牺牲自己来为他人做贡献。就像书中的屎捞人,最大的愿望便是做花肥一样。 屎捞人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也跟梁智添的绘画分不开。胖嘟嘟的屎捞人,像小熊维尼一样可爱,难怪读者异口同声:一点儿也不恶心。他对这个形象喜爱有加,自己便称:“我就是屎捞人。”

笼中虎的媒体评论
1个回答2023-12-08 11:49

好看啊! 语言真实朴素,是天津卫的味儿。
——天涯网友 这不是江湖
写得太好了!看着能提神。个人认为舞文写得最好的黑道小说有三部:廖无墨《天下》、本来老六《血色青春》,还有就是这篇《笼中虎》。看着上瘾!!!
——天涯网友 二吴
这监狱小小天地,也被楼主刻画的风起云涌,不亚于庙堂之上,精彩精彩!
——天涯网友 玫瑰的情绪
楼主开篇说得好,这个确实不是内幕纪实或者监狱文学,它是一个落魄王子黑暗帝国冒险记事,或者一个真人RPG游戏养成术,是一个关于叫做高洪的魂斗罗如何升级,勇斗BOSS,抱得美人归的故事。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人会以这样平实的写法,在这样无比噱头的背景里,冷淡的说一个真人养成术的故事,完全不顾70年代生人对曾经的监狱风云热血小马哥的点滴幻想,但是楼主他这样做了,并且做得相当漂亮,让我一边默默追忆朝伟哥哥英俊侧面,一边疯狂的按着我手机键盘,希望早点挑战到BOSS,扬眉吐气。这是一个叫人看得心中憋屈,最后才能长吐一口浊气出来的RPG故事。
——新浪网友 小熊扑杀小粉红

101位影响世界的著名人物的媒体评论
1个回答2024-03-11 03:33

书评
一生伍蚂中中不可不知的重要人物,生活中不可不学的为人之道,千古帝王,军政巨子,体坛巨星,思想先知,文学名家,艺术大师,科技英才,探险行家,商界精英……阅读一位名入,就是阅读一个腔山国家;了解一个名人,就是了解一个民族;解析一位名人,就是解析一种文化。本书甄选了古今中外10l位影响世界发展、改变历史轨迹的重要人物,从“千古帝王”、“军政巨子”、“思想先知”、“文学名家”、“艺术大师”、“科技英才”、“探险行家”、“体坛巨星”和“商界精英”等9大篇章来为您解析名人奋斗不息的生平、与众不同的际遇和鲜为人物散知的内幕。愿这101位名人可以熏陶你美好的思想品质,激发你无限的精神潜能。

黄永玉的媒体评论
1个回答2024-03-14 05:47

黄永玉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湖南省吉首大学终身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自学美术,文学,为一代“鬼才”。
黄永玉本名黄永裕,为了写起来省事而改“裕”为“玉”,是湘西凤凰县的土家族人。他初中刚读了两年就在抗战的烽火中打破了求学梦,不得不辍学到社会上四处闯荡,不但走遍了半个福建省,还到过江西、广州、上海、台湾、香港。这期间,他当过瓷场的小工,在码头上干过苦力,在中小学任过教员,在剧团搞过舞美,在报社当过编辑,还干过电影编剧。正是在此期间,17岁的他在泉州的开元寺巧遇弘一法师。这段奇缘后来被人们演绎成他对法师持弟子礼、得真传。而他自己的说法则是:上树摘玉兰花时被一老和尚发现,极不情愿地下来后随之来到禅房,开始时并不知道这位貌不惊人的和尚竟是赫赫有名的弘一法师。虽然并没有真的拜师学艺,但短暂的交往仍带给他一些启迪和不小的震撼。后来,弘一法师临终前曾留给他一张条幅,上面写着:“不为众生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
社会是最大的学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存是最强的动力。黄永玉16岁就能靠木刻养活自己,天性聪颖只是一个方面,恐怕更多的还要归功于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为了艺术他不惜翻山越岭,废寝忘食。在苏州写生时,他被司徒庙中有“清奇古怪”之称的四棵汉代古柏吸引,连续三天早去晚归为其写生。日后,面对被他用准确而流畅的白描线条展示在丈二大纸上的这四株阅尽人间沧桑的古柏,人们无不称奇叫绝。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黄永玉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盛夏时节,他背着画箱,顶着炎炎烈日四处写生,饿了渴了,就坐在路边吃点随身带的面包,喝几口凉水。而当时他已经年近七十。
正是凭借这种精神,黄永玉不仅在版画、国画、油画、漫画、雕塑方面均有高深造诣,而且还是位才情不俗的诗人和作家,出版的诗集曾一举夺得《诗刊》年度创作一等奖,写的散文、游记既有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又充满智慧的哲理,自传体小说则边写边在湖南大型刊物《芙蓉》上连载。
黄永玉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有人说他小时候是艺术神童,版画、油画、国画、雕塑等均无师自通;有人说他曾是弘一法师的三个方外弟子之一,得其真传而练就了灵性十足的书法。但是如果仔细研读他的书,用心赏析他的画,并且有机会与他叙谈的话,神奇的色彩褪去后,人们更多体会到的会是他深厚渊博的学识、卓尔不群的才情、耿直倔强的性格、睿智风趣的谈吐和笔耕不辍的勤奋。
鬼才
●拜见“画坛鬼才”黄永玉
《春秋左传读本》里说:“人生上寿百二十年,中寿百年,下寿八十年。”所以,八十岁或许并非就意味着生命价值和创造力的丧失,对于被奉为“画坛鬼才”的黄永玉而言,它或许意味着一种新的开始。近段时间以来,年已八十高龄的他一直奔波于广东、北京、香港等地之间,为他的“黄永玉八十艺展”巡展活动忙前忙后。因为“黄永玉八十年艺展”对于他来说,既是一种人生的阶段性总结,又是一个了结。因为他下一步还想写完他那部自传体小说,这部小说主要是以他所经历的20世纪中国的变迁为背景。
就像美术评论家陈履生所言,“他有着湘西人的倔强、刁蛮的个性,也有着一种轻盈、浪漫、抒情的文人情调,同时,他又始终刻意的与主流社会保持着某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他的经历和艺术风格都具有一种特殊的‘复杂性’”。在中国画坛,黄永玉不但是“画坛鬼才”,同时还是少有的“多面手”,国画、油画、版画、漫画、木刻、雕塑他样样精通。其版画代表作品有《齐白石像》《叶圣陶童话》《森林组画》及《阿诗玛》等。水墨画代表作品有《猫头鹰》《山鬼》等。除此之外,他还设计了首轮生肖猴票、酒鬼酒瓶等。平生举办画展数十次、出版画集几十种。除了在艺术上颇有成就外,他更痴迷于文学创作,还写得一手好文章,这些年来,他用自己的散文、小说、诗歌、杂文培养了一大批铁杆读者,创作了《永玉六记》《这些忧郁的碎屑》《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等诗文集,新作《比我还老的老头》还成为了2003年畅销书。可以说,他将体力和智力都发挥到了极限,就连其死去的表叔沈从文先生都忍不住大赞他在艺术和文学上的禀赋。为此,他还曾获意大利总统颁发的最高司令勋章。2003年,他又获得了全国美协表彰的杰出艺术家“金彩奖”。
每一个向往大时代和大成就的年轻人,都喜欢从历史的细节中去寻找答案,20世纪与21世纪,人与人,时代与时代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很难洞察和穿透眼前的这位老人。我们分析他的唯一线索便是从他的画、建筑以及文字中去寻觅依据。当然,庆幸的是他还健康的活着。 自传:“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
作为一名画家,晚年的黄永玉更加倾向于写作,近些年他相继出版了散文集《太阳下的风景》、《火里凤凰》、《比我老的老头》、诗集《一路唱回故乡》等,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也提上了创作日程。
但是从2009年初开始,关于“著名画家黄永玉写自传十多年还在四岁徘徊,作品完成遥遥无期的报道”再次引发了外界对这位如今已是86岁高龄的画家的关注。很多人纷纷发出疑问,依照这样的速度,黄老先生的自传何时才能从孩童时期写到花甲之年?在准备这次采访之前,得知黄老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终于从四岁写到了小学毕业,但文稿的字数已经达到了三十万字之多。黄老说,这本书其实在抗战八年时就准备写了,但因为上世纪四十年代都在逃难,好不容易熬到解放,去了中央美术学院,因为种种社会原因又“不敢写了”。直到现在,才能“有机会写写身边有趣的、可爱的人”。
怀念:“我一个人蹲在战壕里”
几年前,为了纪念故去的老朋友,黄永玉整理多年来所写的文章,出版了散文集《比我老的老头》。书中记述了钱钟书、张乐平、李可染、沈从文和好朋友黄苗子、郁风夫妇等许多人的故事,或怀念、或遗憾、或伤感、或啼笑皆非,仿佛这些人都没有离去,他们都还活在黄永玉的精神世界里。
其中,郁风是散文集中提及的唯一一位女性,说起她,黄老开玩笑地无奈道:“我告诉你,这个人啊,你要跟她在一起你就烦死了,这个人烦极了。”但面对众多好友都已经离去的事实,黄老对记者忆起他年轻时写的一首诗,“我好像躲在一个大战争炮火连天之后的一个沉积的战壕里面,所有人都不在了,我的战友们全都死光了,我一个人蹲在战壕里面,我是晚上八九点钟的月亮。”
艺术:要“让人高兴,让人没有距离”
到了八十多岁的年龄,黄老已经不必再委屈自己去迎合潮流了,他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对于时下年轻人热衷的选秀节目和流行音乐他一点也不感兴趣,对于在国际市场上如火如荼的中国当代艺术他也是好恶有别,而关于什么是艺术的生命力这样的大话题,他的回答有一种返璞归真的透彻,他说,艺术是“艺术是“让人高兴,让人没有距离,让人没有距离”。
“我的心,只有我的心”
唉!都错过了。年轻人是时常错过 老人的,故事一串串,像挂在树梢尖上冬天凋零的干果,已经痛苦得提不起来。
——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增补版)·2007年2月
我画画/让人民高兴/用诗射击和讴歌/用肩膀承受苦难/用双脚走遍江湖/用双手拥抱朋友/用两眼嘲笑和表示爱情/用两耳谛听世界的声音/我的血是O型/谁要拿去/它对谁都合适/我的心/只有我的心/亲爱的故乡/它是你的。
——黄永玉·《一路唱回故乡》·2006年10月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