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大会江南市井小曲文案

井阅读理解及答案
1个回答2024-02-02 01:34
1、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字

2、第一、二、三自然段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分别通过三件具体的事例:(数星星),(收大萝卜),(浸吃李子),介绍了井水(请)、(甜)、(凉)的三个特点。文章结构严谨,描写具体、生动。

3、第四自然段写( “我”的心理活动),“他们”指( 开掘井的前辈)。

4、联系短文内容说一说他们的劳动给后代人带来了哪些甜美与欢乐

“数星星”: 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收大萝卜”: 白白胖胖的大萝卜,顶着碧绿碧绿的大缨子,真是可爱极了!

“浸吃李子”: 那可口的味道呀,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
成语玩命猜+答案 井
1个回答2024-02-02 09:35

成语玩命猜+答案 井

井底之蛙

解释: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穿井得人 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4-03-10 01:51
1.丁氏家为什么要挖井?

2.宋君是怎样知道“丁氏穿井得人”这个消息的?

3.丁氏是怎样向宋君解释的?



1丁氏家中没有井,必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家中经常有一个人要住在外面。

2丁氏告诉别人说她家打了井之后得到一个人,后来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最后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3丁氏回答说:“我家是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可以用,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龙井文案短句?
1个回答2024-02-09 13:32

1、茶·品千年,越·香天下。

  2、常饮常相思——越乡龙井茶

  3、喝龙井茶,让你龙腾虎跃,前程似锦。

  4、喝龙井茶,神清气爽。

  5、津津有韵味,渐渐有品位。

  6、剧韵灵秀江南,茶韵越乡龙井。

  7、看不完的越剧,品不够的龙井。

  8、口口越乡情,杯杯皆风景。

  9、龙凤呈祥时,锦(井)上添花事。

  10、龙井茶,越乡好。

  11、龙井好茶道,生态自然醇。

  12、龙井飘香,最忆越乡。

  13、龙井之味,越剧之韵,越乡龙井。

  14、魅力越乡,龙井飘香。

  15、茗·饮龙井,源·思越乡。

  16、品龙井,赏西湖。

  17、品茗龙井,口感纯正。

  18、品越乡,知龙井。

  19、品越乡龙井,悟千年茶道。

  20、千年剡溪出名茶,越乡龙井名天下。

  21、千年越乡茶,万里伴清雅。

  22、嵊山剡水蕴好茶,越乡龙井香万家。

  23、西湖龙井,盖不住的茶香

井阅读理解及答案
1个回答2024-02-01 22:18
1、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字
2、第一、二、三自然段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分别通过三件具体的事例:(数星星),(收大萝卜),(浸吃李子),介绍了井水(请)、(甜)、(凉)的三个特点。文章结构严谨,描写具体、生动。
3、第四自然段写( “我”的心理活动),“他们”指( 开掘井的前辈)。
4、联系短文内容说一说他们的劳动给后代人带来了哪些甜美与欢乐
“数星星”: 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收大萝卜”: 白白胖胖的大萝卜,顶着碧绿碧绿的大缨子,真是可爱极了!
“浸吃李子”: 那可口的味道呀,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
《穿井得人》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4-03-05 02:13
1、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边去取水,所以总有一个人在外边打水。后来他家挖了一口井,于是对人说:“我挖了一口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见这话,就向另外的人传话说:“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来一个人。”于是全国的人都争相传播这样一条奇闻。消息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到丁家去询问。丁家的人回答说:“我们是说挖了井节约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说挖井挖出来一个人。”

2、启示: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思考的话,切忌道听途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3、亡羊补牢、愚公移山、掩耳盗铃、狐狸与乌鸦、狐假虎威、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穿井得人》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4-03-09 12:50
1丁氏家中没有井,必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家中经常有一个人要住在外面。

2丁氏告诉别人说她家打了井之后得到一个人,后来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最后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3丁氏回答说:“我家是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可以用,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江南水井告诉了我们什么
1个回答2024-03-04 15:28

说明江南是个美丽的地方,山美水美人更美,

成都市锦江区水井坊的神话故事和传说
1个回答2024-03-19 07:38
水井坊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408年的成都。当时,一名王姓的酿酒大师掌握了酿造顶级白酒的神秘配方,继而偶得一口至纯至净的水井,终于酿制出最顶级的酒品。
600年后的1998年,一些建筑工人无意间发掘出原来的酒坊遗址,这是目前记载中最古老及保存最完整的独立酿酒工坊。水井酒坊也被中国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白酒第一坊”。
《穿井得一人》教案
1个回答2023-12-02 11: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2.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课件 ppt

课时 1

一、导入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

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二、新知探究

1.泛读课文,理解文意。(自学十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标注课文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国:国都。

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21cnjy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之:国人道之(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有闻而传之者(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④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2.翻译课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3.课文探究(质疑)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三、课堂检测

①及其家穿井(    )

②不若无闻也(    )

③问之于丁氏(    )

④有闻而传之者(    )

(2)翻译: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

四、本课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五、布置作业:优化设计P88页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