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第一段

送东阳马生序 最后一段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3-01 19:18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 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 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也。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有关成语
“德隆望尊”--德高望重
“俯身倾耳”--洗耳恭听、侧耳倾听
《送东阳马生序》第一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1 18:04

1,第一部分是第一段,作者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嗜学”就是喜欢读书,家境贫寒却又无法买书来看,只好向别人借书,“手自笔录”,自己亲手抄写,这就成了解决矛盾的办法。

第二层一开始,用“既加冠”的“既”字承接上文,这一层讲的是求师艰难。写的是“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情景。所谓“乡之先达”,是指当地有学问的前辈。“执经叩问”,就是带着经书去请教。“百里”,是说路程远,显示了求师欲望的迫切和坚决。

2,第二部分是第二段,主要写求学的艰苦情况,分为三层。

第一层作者选取了一个特定情景加以描写。“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明穷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险恶。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这些又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

第二层对比,写那些住在同一旅舍里的富家子弟,作者连用“被”“戴”“腰”“佩”“备”,着力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勾勒出他们的形象,“烨然若神人”,像神那样光彩艳丽。这是个比喻,这一个比喻越是突出,下面的对比就越鲜明。“余则袍敝衣处其间”,一边是服装鲜艳,一边是破衣烂袄。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寒酸相。

第三层写对精神境界的揭示, 在经过这样的对比后,作者的笔墨开始转折,“略无慕艳意”表明他一点也不羡慕,不自惭形秽。因为“中有足乐者”,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所以他就不会在吃、穿上和别人比较了。接下来作者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束这一层,说明这只是一个例子,是一种特定情景,从而用特定来说明一般,概括了许多类似情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确,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空讲道理,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而这种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又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

文章从叙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离题,实际上内在的勾连很紧。写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地有着议论的意图。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这一切又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因而,全文的结构紧密,最后推出题旨就显得水到渠成。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的写作特色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比较明显的是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的对比。本章的结论便是从这些对比中引出的,因而很鲜明,很有说服力。

送东阳马生序讲的什么故事 送东阳马生序的简介
1个回答2024-01-21 23:38
1、《送东阳马生序》的主要内容:作者宋濂先介绍了自己早年求学的艰难以及勤奋学习的经历,后介绍了今日学生在太学中学习拥有的优越条件,两者的鲜明对比凸显出勤苦学习的必要性,最后真挚地勉励同乡马君努力学习,寄托了诗人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2、创作背景: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

3、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送东阳马生序》第一段的大意
3个回答2022-05-12 05:01
我幼年的时候就特别喜爱读书学习。但是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办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用手亲自抄录,算好约定的日子归还。(即使)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水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录完毕,跑着送过去,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到了我成年时,(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自己无法和学问渊博的老师、有名望的人交流。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有时会遇到前辈的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也更加周到,不敢反驳一句话来回复;等到他高兴时,就再次去请教他。所以我即使很愚笨,但最终还是能有所收获。
有两句翻译打不出来..
《送东阳马生序》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个回答2024-01-18 20:20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对年轻后生,并不避讳自己早年家贫、求学历尽千辛万苦的往事。文章中,他以现身说法,坦诚而具体地叙说了自己从幼年到成年的艰苦求学历程,用以勉励后生勤奋学习。

其中,种种艰辛,令人慨叹;刻苦、勤奋的精神、虚心的学习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在这篇赠序里,作者蠢链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

扩展资料:

作者在说理上,也不是凭空论道,而是善于让思想、道理从事实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而在事实的叙述中,又善于将概括的述说与典型的细节描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文章具体实在,仅在行文上简练生动,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说带简孙到读书之难时,作者在概括地叙述了自己因家贫无书,不得不咐态借书、抄书,计日以还的情形后,通过这样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就使人对作者当初读书的勤奋及学习条件的艰苦,有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具体感受。

理在事中,而事颇感人。这也是此文使人乐于赞同并接受作者意见的又一个内在的原因。

送东阳马生序讲了什么?
1个回答2024-01-19 21:25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他的桐乡青年,马君则的一篇文章,作者叙述了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奋苦学的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深重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失之难奇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于天资的高效和条件的优劣。

送东阳马生序主要内容
1个回答2024-02-23 03:40

主治: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

《送东阳马生序》整体赏析

此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作者赠他这篇文章,是以勉励他勤奋学习,但意思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中引申而出,婉转含蓄,平易亲切,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硕德长者对晚生后辈的殷切期望,读来令人感动。

全文分三大段。第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内中又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借书之难写自己学习条件的艰苦。因家贫无书,只好借书、抄书,尽管天大寒,砚结冰,手指冻僵,也不敢稍有懈怠。第二层从求师之难,写虚心好学的必要。百里求师,恭谨小心。

送东阳马生序中《诗》《书》分别指
1个回答2022-09-23 08:56
《诗经》:《尚书》:
送东阳马生序马生是谁?
1个回答2024-05-31 03:59

送东阳马生序注释: 1、东阳:今浙江东阳县,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2、致:得到。 3、余:我。嗜(shì是)学:爱好读书。 4、假借:借。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6、走:跑,这里意为“赶快”。 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9、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10、硕(shuò朔)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游。 11、尝:曾。趋:奔赴。 12、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这里指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溍等古文家。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 13、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14、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15、叱(chì赤)(咄duō夺):训斥,呵责。 16、俟(sì四):等待。忻(xīn新):同“欣”。 17、卒:终于。

送东阳马生序
1个回答2024-05-09 20:00
我是初三的,复习时给些资料给你吧,希望有用`!

揭示作者小时候就很勤奋的句子是:吾幼时即嗜学
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
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的原因的句子是: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