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鼓词的发展

鼓励学生发展创造力的好处?
1个回答2024-03-11 10:12

1、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

2、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3、培饥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培养方式

对于人来说,创造力不仅是天赋和才能,而且还是一种责任。创造力不是“deus ex machina”(解决一个困难的出乎意外的烂亮并方法),也不能呼之即来,由创造力富有成果的表现看来,创造力是教育、培养和实践的结果。问题在于洞察创造活动的全过程,为促进创造力创造先决条件。

创造,是一个内涵键桥非常丰富的词汇,人们须臾都离不开先辈们创造的不可胜数的成果。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头脑里、心理上对创造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解和成见,认为创造太深奥,高不可攀,太神秘,深不可测,是少数有“天才”的发明家、科学家才能做到的事情,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

鼓词的展现形式是什么?
1个回答2022-10-12 14:44

鼓词是韵文、散文相间的。唱词为七言或十言句,句式似较弹词更为灵活。鼓词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又说又唱的成本大书,另一种是只唱不说的小段。习惯上,前者称为鼓词,后者称为大鼓。大鼓出现较晚,它是从鼓词“摘唱”来的。所谓“摘唱”,即从鼓词中摘取精彩的一段来演唱。清中叶前后渐渐兴盛,并有了专门为此创作的作品,于是它便与鼓词正式分开,成为另一种曲艺形式。

宝宝练习敲小鼓,能发展手的技巧
1个回答2024-01-24 03:22

  小鼓手


    培养按能:


    首先训练听力,其次通过学习用小棒跟随音乐敲小鼓,培养节奏感和协调性。


    游戏准备:


    小木勺、奶粉盒、乐曲。


    方法步骤:


    1.奶粉盒的开口封起来,做成一个鼓,再给宝宝一把小木匙当鼓棒。


    2.妈妈敲打这个新做的“小鼓”,使之发出响亮的声音,教宝宝学着用手或用小木勺去敲打。


    3.等宝宝能够熟练“敲小鼓”的时候,继续玩这个游戏,只是这时候要配上节奏感强的乐曲,这样宝宝可以按节拍同妈妈一起敲打。


    游戏提醒


    小心不要让宝宝用“鼓棒”打到自己或别人。


    益智拓展


    宝宝练习敲小鼓,能发展手的技巧。这是因为宝宝要用手或小棍敲中鼓面才能发出声音。宝宝通过听音可以纠正自己打鼓的技巧,使手、眼、耳互相协调而使技巧进步。每种乐器要求不同的敲击技巧,宝宝从玩具的玩法中练习手的技巧,并用眼和耳促进手技巧进步。

黄泥鼓舞的起源和发展
1个回答2024-02-23 00:45

瑶族自古崇拜多神,是认为万物有灵的民族。据资料记载,自秦汉始中原文化逐渐进入南岭,瑶族开始将开天辟地之神“盘瓠”视为本民族的创始者和佑护神加以崇拜。并在每年收获季节全体瑶民要举行隆重的“盘王节”对盘王进行祭祀和酬谢,以求来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每年大瑶山的“盘王节”时,由当地师公选定在大瑶山深处的六巷举行。这天清早太阳刚露头,设在一座高耸山峰前的祭祀场地已聚满了来自各个山寨被邀请的盘瑶、花蓝瑶、茶山瑶、蓝淀瑶等男女宾客。他们装束奇特、色彩缤纷,男子服饰已基本汉化,但女子服装和头饰不但区别大,而且式样各异、艳丽夺目,为一派葱绿的山麓增添了节日的喜庆。
嗵哐!嗵哐!传来由远而近的锣鼓声,寻声抬头望去,绿荫丛中隐约可见一队挎鼓提锣、高抬神灵塑像的队伍,若隐若现地闪动在悬于半空中的山间小路上。锣鼓声便是祭祀活动即将开始的信号,场上的人们围绕祭坛纷纷找好各自“观礼”的位置。约一袋烟的功夫,大队坳瑶男女和一尊出自老村长之手新雕刻的木质盘王彩色塑像,被安放在祭祀场地的供桌上。这尊栩栩如生的盘王塑像高约 1米,头戴黑色乌纱、身穿红色明代官人朝服、腰系玉带,神态威严庄重、目光炯炯,确是一副汉官打扮。
祭祀场地的北端,为区分“尘世”与祭祀“圣地”,特用竹竿捆扎成似今日舞台上下场门的“阳门”和“阴门”。在安放盘王塑像的供桌前,人们顺次摆放了土地、雷神、雨神、白娘娘、灵娘和猪、牛、虎、熊等各路神灵的木壳面具,面具前供放着刚宰割的猪头和香火等。
仲夏烈日的燥热吞噬了清晨的清凉,乡亲们在供桌上摆齐饭菜、米酒等供品后,主持祭祀仪式的老师公来到鼓面涂满黄泥的一面肥硕大鼓前,一面剥落着已被晒干的黄泥,一面看看日照的阴影,等待吉时的到来。为何只把稀黄泥抹在唯一的大鼓鼓面上?原来瑶族一般对两端蒙皮的不同蜂腰长鼓统称为“长鼓”,但从古代流传下来的“长鼓”有两种,一种是体型肥硕而笨重的长鼓,被山里瑶民称为“母鼓”,而体型细瘦、轻巧,可边敲边舞的长鼓被称为“公鼓”。“母鼓”因鼓面大容易受潮疲软,使用前通过晒干涂抹在鼓面的黄泥来绷紧鼓皮,久而久之“母鼓”便落下了“黄泥鼓”的俗称。而“公鼓”因鼓面小不用抹黄泥,太阳晒晒也就行了。

安徽大鼓的发展历程
1个回答2024-01-12 18:16

台下听众忘了上厕所马云成1942年出生在合肥,是悔蚂地地道道的合肥人。父亲、叔叔都是庐剧艺人,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喜欢具有安徽特色的曲艺。“上学的时候,学校旁边有说大鼓书的,每天上晚自习时都偷偷跑出来听,越听越喜欢。”那时,他不但喜欢听,还喜欢自己说,经常听别人说过后,回到家自己就来上一段。
1962年,马云成高中毕业后,来到肥西县曲艺团拜师学艺,他对鼓书的爱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由于他本身就有些基础,再加上天资聪颖,一年以后,就已经出师开始独立表演。“第一次登台还真是害怕,既怕说不好,拢不住人,又害怕被师父批评,那可是第一次啊,所以很紧张。”说到第一次登台的经历,老人似乎还有些羞涩,碧尘埋“当时台下有100多名听众,不过还好,第一次表演反响就不错,没给师父丢人!”
从1962年至今,马云成与大鼓书相依相伴走过了45年。当问起说大鼓书难不难时,他向我们说起了大鼓书的“道道”来:“我们说大鼓书是挺难的,除了讲究唱腔,还讲究八个字:高低平仄,喜怒哀乐。要做到这八个字,就不容易了。讲故事要用情节套住人,这叫‘小绳子’,书末还要抖包袱,我们叫‘帽头’。”说到这些,马老很精神。“我们老话讲得好,叫先下通天柱,后定八根桩。还要摆起八卦龙门阵,绕上九连环,把观众都拢住,这就是功夫。”
就这样,马云成一路走一路说,把大鼓书说到安徽的每个角落。他平均一场都要唱上三四个小时,最多一次唱到12个小时不间断。“不是吹牛,我说书的时候,要是我不卖个关子,休息休息喝口水,听的人连上厕所的都没有。我师父是第一把鼓条子,我师爷是第二,我就是肥西第三把鼓条子。” 仍有好多年轻人来兄和听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马老因为家里责任田无人管理离开了曲艺团,回家后,他做起了炮竹生意。但是对大鼓书的热爱,让老人还是舍不得放下“鼓条子”,只要有闲暇时间,老人就摆上大鼓,给附近的居民唱上一段。“我说书的时候有好多年轻人来听,有个开出租的司机师傅跟我说,一到我说书的时间,他就把车开过来听,听得都忘了要去做生意。虽然我们讲的都是老调调,可这毕竟还是跟老百姓离得最近,还是有人喜欢的。”
现在,马老还把鼓书进行了“改良”,他还为自己生活的园区、社区编写了门歌《歌唱蜀山产业园》和唱词《蜀新苑小区新面貌》,为群众说说生活的变化。他说的书,群众都爱听,前段时间,他在山湖新村就连说了18场,而且每场的开场词都不一样。
看着马老对说书如此“痴迷”,儿女们有些担心:“毕竟老人年岁大了,每次的唱词都要强记在脑子里,一场唱下来就要几个小时,我们心疼他的身体。”每次,都是马老的老伴去做儿女的工作:“你爸虽然说书是累,可他就喜欢这个,他说书自己也开心。” 想找个好徒弟很难
当问到安徽大鼓书前途的时候,马老深吸了一口烟,神色有些犹豫,“这个我也说不好,大鼓书毕竟市场比较小,光靠几个说书艺人想把他发扬光大真是心有余力不足啊。”
马老说,以前一起说书的人要么就去世了,要么就转行了,他到现在也没有收徒弟,因为爱听的人有,可真能定下心来学的却很难找。“现在不是流行叫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大鼓书就是这种遗产,只要有大家的支持,我相信大鼓书的香火就不会断。”
蜀山区文化馆的姚晓肖馆长,他表达出了忧虑:虽然有不少人还是喜欢听安徽大鼓,但是毕竟能拿鼓条子的人越来越少了。
学习大鼓要投入很大的精力而且收入菲薄,很难吸引年轻人来学习这种曲艺;鲜明的地方特点,浓重的地方口音,使这门艺术只能在本省内流传,难以走向全国;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使听众也越来越少。姚晓肖认为,种种不利因素都制约着安徽大鼓的发展,使其面临着“断档”的危险,一旦这批老的艺人故去,很可能就没有人能再敲响这面大鼓了。
现在文化部门也在想办法扶持这门古老的艺术,不仅在物质条件上予以支持,而且也在想办法寻觅好的苗子,来向马老等艺人拜师学艺,希望能将这面大鼓越敲越响。

京剧《击鼓骂曹》主要展现给观众的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2 23:14

故事表现的是祢衡不畏权贵的铮铮铁骨,演员除表现上述祢衡的精神状况外,还要展示“击鼓”这一技巧,对演员的表演功力有所考验,是京剧“杨(宝森)派”的看家戏。

花鼓戏的发展史是什么?你知道吗?
2个回答2023-04-10 21:35
当然知道了,一开始花鼓戏的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而且还会口腔小调,一般在茶馆进行表演以补贴家用,后来因为唱的小调真的太好听了,而且打鼓的花样也有了增加,逐渐形成了一项民间艺术,形式非常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成为一项新的民间艺术。
非洲手鼓的发展历史
1个回答2023-11-18 21:29

西非最重要的鼓为金贝鼓,金贝( Djembe)并音源自法语,当地的土族称之为 Jem-bay,之所以是法语并音,应和塞内加尔西非当时是法属有关吧!金贝鼓,外形有如圣抔,不仅是塞内加尔,马里,几内亚.... 等西非各部落的资产,也是全非洲共有的文化重要的历史资产;金贝鼓的文化圈,寻根,可追溯到12世纪的马里王朝,当时王朝的领地,含概今日在西非海岸诸国,均属之!马里南方的Manika(孟丁卡Mandinka)可说是金贝鼓的原乡。由于各部族,经年征战不休,到了13 世纪,金贝鼓乘战火漫延,整个西非,塞内加尔,象牙海岸,布吉讷法索,风行整个西非地区,金贝鼓所向披靡。
金贝鼓击鼓爆发的张力,炉火纯青的金贝鼓乐师可以将金贝鼓打出有如二个鼓,在对话的双人鼓,令人叹为观止。

非洲手鼓的发展历史
1个回答2023-12-15 04:52

西非最重要的鼓为金贝鼓,金贝( Djembe)并音源自法语,当地的土族称之为 Jem-bay,之所以是法语并音,应和塞内加尔西非当时是法属有关吧!金贝鼓,外形有如圣抔,不仅是塞内加尔,马里,几内亚.... 等西非各部落的资产,也是全非洲共有的文化重要的历史资产;金贝鼓的文化圈,寻根,可追溯到12世纪的马里王朝,当时王朝的领地,含概今日在西非海岸诸国,均属之!马里南方的Manika(孟丁卡Mandinka)可说是金贝鼓的原乡。

由于各部族,经年征战不休,到了13 世纪,金贝鼓乘战火漫延,整个西非,塞内加尔,象牙海岸,布吉讷法索,风行整个西非地区,金贝鼓所向披靡。

金贝鼓击鼓爆发的张力,炉火纯青的金贝鼓乐师可以将金贝鼓打出有如二个鼓,在对话的双人鼓,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