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鼓书杨家将全集

安徽天门山神鼓的故事谁知道?
1个回答2024-01-29 13:27
一个问“你知道天门山神鼓的传说么?”一个说“听过一些,传说那是一个神奇的鼓!”神鼓就是神奇的鼓?这解释完全没毛病!
求安徽大鼓书 其他大鼓书
1个回答2022-05-10 05:51
你要什么?曲子名?还是词?还是资源?
是不是有个古装电视剧名字叫做什么杨什么鼓的
1个回答2022-11-01 19:34
《名扬花鼓》
杨绛和林徽因的作品?
1个回答2023-08-15 04:25
听杨绛讲往事
凤阳花鼓简谱(安徽民歌)
1个回答2024-01-21 00:36

  《凤阳花鼓》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安徽民歌,下面就来看看闪靓儿童网整理的歌曲简谱吧。

  歌词

  左手锣 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只会唱个凤阳歌

  凤阳歌啊 咿呀哎呦

  得儿铛铛飘一飘

  得儿铛铛飘一飘

  得儿飘 得儿飘

  得儿飘 得儿飘飘飘一飘

  得儿飘飘飘一飘

  凤阳花鼓 安徽曲种。

  形成于安徽省淮河两岸。明清两代,由于凤阳一带是“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的长年灾区,每年秋后都有成群结队的妇女外出卖唱乞讨。同时也有身背花鼓流落各地卖唱的职业艺人。清人赵翼《陔余丛考》中《凤阳乞者》条写道:“江南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间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当年凤阳花鼓演唱者多为妇女,往往是姑嫂二人对唱。一人系细腰鼓,一人提碟形小锣,称为花鼓女。演唱时,一般是二人坐在一条板凳上坐唱,段落之间敲锣击鼓,无丝弦伴奏。后来又演变出一种双条鼓代替细腰鼓,即演唱者左手执小鼓,右手持双鼓箭击鼓。花鼓艺人从各地带回了多种民间歌曲和音乐,逐渐丰富了凤阳花鼓的声腔,并演变出多种歌舞形式,但都以传统的花鼓调为基础。最原始的唱词是:“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传说这首歌词是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凤阳之后传唱起来的,含有动员贫苦农民揭竿而起的意思,因而代代相传。凤阳花鼓流传南北很多地区,对各地的曲艺在曲调、表演形式等方面都产生过一些影响。凤阳花鼓没有长篇传统书目,演唱内容多为爱情故事。唱法比较自由,重点词句可以重唱,有时连说带唱。


安徽大鼓的表演形式
1个回答2022-05-08 05:41

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诸省、市的广大城镇与乡村。其表演形式大多为:演员一人自击鼓、板,配以一至数人的乐队伴奏演唱。 大鼓的唱腔音乐结构为板腔体,唱腔曲调多源于流行地的民间音乐及地方小调,并用当地方言语音演唱。音乐唱腔是区别不同大鼓曲种的主要标志。

安徽大鼓的发展历程
1个回答2024-01-12 18:16

台下听众忘了上厕所马云成1942年出生在合肥,是悔蚂地地道道的合肥人。父亲、叔叔都是庐剧艺人,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喜欢具有安徽特色的曲艺。“上学的时候,学校旁边有说大鼓书的,每天上晚自习时都偷偷跑出来听,越听越喜欢。”那时,他不但喜欢听,还喜欢自己说,经常听别人说过后,回到家自己就来上一段。
1962年,马云成高中毕业后,来到肥西县曲艺团拜师学艺,他对鼓书的爱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由于他本身就有些基础,再加上天资聪颖,一年以后,就已经出师开始独立表演。“第一次登台还真是害怕,既怕说不好,拢不住人,又害怕被师父批评,那可是第一次啊,所以很紧张。”说到第一次登台的经历,老人似乎还有些羞涩,碧尘埋“当时台下有100多名听众,不过还好,第一次表演反响就不错,没给师父丢人!”
从1962年至今,马云成与大鼓书相依相伴走过了45年。当问起说大鼓书难不难时,他向我们说起了大鼓书的“道道”来:“我们说大鼓书是挺难的,除了讲究唱腔,还讲究八个字:高低平仄,喜怒哀乐。要做到这八个字,就不容易了。讲故事要用情节套住人,这叫‘小绳子’,书末还要抖包袱,我们叫‘帽头’。”说到这些,马老很精神。“我们老话讲得好,叫先下通天柱,后定八根桩。还要摆起八卦龙门阵,绕上九连环,把观众都拢住,这就是功夫。”
就这样,马云成一路走一路说,把大鼓书说到安徽的每个角落。他平均一场都要唱上三四个小时,最多一次唱到12个小时不间断。“不是吹牛,我说书的时候,要是我不卖个关子,休息休息喝口水,听的人连上厕所的都没有。我师父是第一把鼓条子,我师爷是第二,我就是肥西第三把鼓条子。” 仍有好多年轻人来兄和听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马老因为家里责任田无人管理离开了曲艺团,回家后,他做起了炮竹生意。但是对大鼓书的热爱,让老人还是舍不得放下“鼓条子”,只要有闲暇时间,老人就摆上大鼓,给附近的居民唱上一段。“我说书的时候有好多年轻人来听,有个开出租的司机师傅跟我说,一到我说书的时间,他就把车开过来听,听得都忘了要去做生意。虽然我们讲的都是老调调,可这毕竟还是跟老百姓离得最近,还是有人喜欢的。”
现在,马老还把鼓书进行了“改良”,他还为自己生活的园区、社区编写了门歌《歌唱蜀山产业园》和唱词《蜀新苑小区新面貌》,为群众说说生活的变化。他说的书,群众都爱听,前段时间,他在山湖新村就连说了18场,而且每场的开场词都不一样。
看着马老对说书如此“痴迷”,儿女们有些担心:“毕竟老人年岁大了,每次的唱词都要强记在脑子里,一场唱下来就要几个小时,我们心疼他的身体。”每次,都是马老的老伴去做儿女的工作:“你爸虽然说书是累,可他就喜欢这个,他说书自己也开心。” 想找个好徒弟很难
当问到安徽大鼓书前途的时候,马老深吸了一口烟,神色有些犹豫,“这个我也说不好,大鼓书毕竟市场比较小,光靠几个说书艺人想把他发扬光大真是心有余力不足啊。”
马老说,以前一起说书的人要么就去世了,要么就转行了,他到现在也没有收徒弟,因为爱听的人有,可真能定下心来学的却很难找。“现在不是流行叫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大鼓书就是这种遗产,只要有大家的支持,我相信大鼓书的香火就不会断。”
蜀山区文化馆的姚晓肖馆长,他表达出了忧虑:虽然有不少人还是喜欢听安徽大鼓,但是毕竟能拿鼓条子的人越来越少了。
学习大鼓要投入很大的精力而且收入菲薄,很难吸引年轻人来学习这种曲艺;鲜明的地方特点,浓重的地方口音,使这门艺术只能在本省内流传,难以走向全国;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使听众也越来越少。姚晓肖认为,种种不利因素都制约着安徽大鼓的发展,使其面临着“断档”的危险,一旦这批老的艺人故去,很可能就没有人能再敲响这面大鼓了。
现在文化部门也在想办法扶持这门古老的艺术,不仅在物质条件上予以支持,而且也在想办法寻觅好的苗子,来向马老等艺人拜师学艺,希望能将这面大鼓越敲越响。

安徽二建 实务课哪位老师讲的好,杨国斌讲的怎么样?
1个回答2024-01-22 00:48
2021—2022版 一建二建各科目师资推荐:
法规老师:
陈印——通俗易懂,有很多有趣故事、总结的很好,复杂的法律关系总结的很好。结合着历年考题,只讲经典题目。听过一篇就能记住。
刘丹——讲的仔细、结合考题、
关涛——经验丰富、总结到位,紧扣考点。
管理老师:
龙炎飞——总结到位、网络图讲的好、说话有点慢,节奏要慢慢适应
肖国祥——不断重复,但是能让你记住,知道哪里是考试重点,会反复强调
朱俊文——预测大胆,直接告诉你那里考,那里不考。
经济老师:梅世强、唐建生、刘戈、徐蓉
建筑实务:
王树京——建筑大神、专业知识深厚。建筑方面没有他不知道的。合着书本讲。你认真听就行了。
龙炎飞——建筑新秀、讲课节奏比较慢吐字清晰,一板一眼。不过条理清晰。把知识点归类总结。
王玮——重点突出。大量举例说明。把专业知识融入到图片中。非常好理解。就算是小白学员一看就能明白。
李立军——建筑专业的大师级、专业知识深厚。讲的非常到位。讲课认真仔细。还有名师的风范。很多学员都说听李老师的建筑实务考过了。
李佳升——湖南话味重,实践经验丰富,很详细,节奏慢。紧扣考试。
机电实务:
候杏莉——专业功底深厚、说话慢,讲课娓娓道来。讲了很多年课,人称侯姥姥。非常有经验。把历年考试的内容融入到讲课过程中,让大家知道要考哪里。
李敬伟——图片特多,上课随手画图。人称:机电图库,有趣能听懂,口诀简单实用,举例多不瞌睡。总结到位,紧扣考试,考点按重要程度分类,一听就知道考哪里、怎么考。
苏婷——美女老师,声音甜美,让男学员一听就放不下。男学员一听,感觉非常好,就愿意学习,这也是学习的一种动力呀。就是讲的内容有点儿多。
董美英——就是念书,反复的念书。有的人说你爱的多了,能记住,有的人说只是念书听不懂。适合那种记忆力强,不擅长理解其意义,是爱死记硬背的。多花时间,多听课,多复习也能考过。
王克——有工作经验。讲结合现场。能跟学员聊到一块儿去。有图片,有思路,有总结。紧扣教材讲解,结合历年考题。结合着现场图片讲解效果也很好。
王建波——王老师的口诀非常多。也很好记。很多复杂的知识点通过口诀让学一下子就能记住。
市政实务:
陈明——图片多总结,多好记忆。把历年真题融入到讲课过程中。讲课有跳跃。跟教材顺序不太一样,听的时候注意跟上老师的思路。
胡宗强——年龄比较大,经验丰富。这么多年的考题都非常熟悉,讲课的时候顺便讲解。让大家知道知识点怎么考。
董祥——经验丰富,语言简洁。能一句话说清的就不说两句话,听着很过瘾。
凌平平——紧扣教材,紧扣考题。
杨绛和林徽因谁更好钻研?
3个回答2023-01-30 05:18
  杨绛,更容易“懂”。她主要是一个传统“贤妻”的形象。
  林徽因,新旧时代交替,于是,显得复杂。她“红颜祸水”的形象,也没有那么讨喜。
花鼓戏是安徽凤阳的的还是湖南的?
1个回答2023-01-25 05:20
安徽的是凤阳花鼓戏,它和湖南的花鼓戏不一样,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