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相声观众起哄

听郭德纲的相声时,如何起哄?
1个回答2024-03-14 11:39
噫YI

是从天津那边过来的

以下是我在相声公社写的关于"噫"的溯源

近日屡见众多相声听友发贴询问“噫”声叫好的来历,才得知原来这一习惯已经深入人心。且在聆听天桥乐演出录音时,经常听到现场观众以此调动气氛,抒发感情,郭德纲在舞台表演时也曾借用过,效果非常好。始觉有义务把这一“噫”式叫好的来历与诸位共享,对这一叫好方式正本清源一番,也顺便重温一下很多值得自珍的往昔回忆。



兄弟今年已近三十四岁,自小(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经常出没于天津劝业场五楼,观看天津市实验曲艺团的相声大会,同时常随爷爷去和平文化馆(现名流茶馆楼上)听姜存瑞先生的评书,后来改由刘立福先生说《聊斋》,兄弟也有幸躬逢其盛。当时的剧场里,除了平常的鼓掌和笑声,还没有“噫”声叫好的出现。



八十年代后期,天津兴起了一股曲艺复兴的热潮,名流茶馆成为天津市曲艺团演出队和几个民间曲艺团体的演出场所,长寿园和大伙巷则由杨凤杰、康俊英等演员演出。逐渐地,刘洪元与廉月儒等老艺术家也应民间曲艺演出团体的邀请,轮流在各处巡演(其时,李ZHI鹏老先生尚未复出)。兄弟初入大学,闲暇时经常陪同父母到各处观看曲艺表演。当时的观众群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叫好的方式也是传承旧习,以“好!”和“嘿!”为主。



九十年代初期,南市口上的中华茶园落成,成为天津市曲艺团演出队的固定演出场所。一次,父亲的一位老友约父亲和我去中华茶园看曲艺,特别提到有一位观众有一种极其吸引人的叫好方式。此君极喜爱刘派京韵,因此叫好多集中在张秋萍老师的节目中。兄弟就是带着一种好奇去看的演出。前几场节目,观众的反应很热烈也正常。到了刘秀梅的单弦结束的时候,只听到一声嘹亮悦耳的“嘿噫!”声从后边传来,不禁令人一振!循声看去,叫好的人坐在后排的右侧,是一位四十出头的先生,方面大眼,短分头,穿着非常普通规矩,说话声音也不大,一望而知是性格非常内敛的一个人。当天的演出是张秋萍老师攒底,非常吃功夫的《赵云截江》。果然,唱到最后的甩腔时,一声更加响亮的“嘿噫!”又响了起来。当张老师返场时,兄弟就格外注意那位先生的举动。偏巧当天的返场节目是非常要好的《风雨归舟》(是京韵中的,非岔曲的同名节目)。临近结尾时,只见那位先生闭目吸气,兜紧丹田,随着板一声响遏行云的“嘿噫!”冲口而出,尺寸极其精准,实在是太过瘾了。“嘿”字出口,满宫满调,尤其与众不同的是,收声归韵落在“i”上,拖腔很长,却越发响亮,实在是神完气足。



自那以后,兄弟在陪父母看演出时,经常能够听到那声悦耳嘹亮的“嘿噫!”声,过瘾但从无喧宾夺主,引人不快之感。一是由于此君嗓音清脆,正宫调的弦,二是因为他的叫好一听而知是方家所赏,全都叫在掯节上,非常令人有知音之感。关于这一点,凡是珍藏有当年张秋萍老师现场演出录音的朋友,都会在临近末尾时听到那一声喝彩,不妨自己鉴别评论一下。此外,此君全无哗众取宠的意思,永远坐在后排右侧,且一次演出中绝不多喊,点到即止,因此欣赏者众,却从没有抱怨的,有时甚至给人以不听不快之感。观众在台下甚至可以看出,有时就连张老师在台上都故意等着那一声知音的喝彩呢。可以说,兄弟之所以常去看市曲艺队的演出,除了对舞台上艺术的欣赏之外,实在也是有些欣赏那一声另类叫好的缘故。在我的回忆中,那一声“嘿噫”几乎已经成为茶馆回忆中的经典。



说它经典,应该说不是谬赞。它确实具有“经典”必须具备的不可复制的特性。兄弟也曾亲耳听到有的人在茶园里模仿他的喝彩声,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平心而论,那样的嗓音,那样的理解,还有那样的真诚,别人是很难兼备的。大家为了拖住后面的“噫”,就顾不得收声归韵,往往把前面的“嘿”声省略掉,变成了比较难以理解的“噫”了。所以我父亲曾经笑说,此君来听节目,定是事先在家喊过嗓子的。



后来,随着我工作的繁忙,去园子的时候越来越少了。即便去听节目,也往往是以欣赏刘、阚、李、廉、张(伯扬)等老先生们的单弦为主,也就很少能听到那声峻拔悠扬的喝彩声了。听父亲和叔伯们讲,那位的叫好声逐渐少了,还戏说此君怕是“倒仓”了吧。兄弟想来,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嗓音、气力和激情都不复当年了。



一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一次我陪李老先生和我师薛宝琨先生去中国大戏院观看“津门曲荟”的一场演出(或者是刘秀梅的单弦演唱专场,实在记不清了),在一段节目的结束时(似乎是刘的一段新作),居然又听到了久违的那一声“嘿噫”!听声辨位,他应该仍然坐在二楼的右侧。使我惊喜的是,喏大的中国大戏院,那一声彩声竟然依旧是贯满全场!当时我就想起我的祖父对我讲的,金少山在“中国”演出,一进场就觉得他在你耳边高唱的感觉。坐在观众席上,又没有麦克风等音响设备,这样的嗓音,似乎比金老也差不了许多。不过,自那一声以后,直到终场,就再也没有听到他再次喝彩。到现在为止,我再也没有见过他,那也是我最后一次听到那种荡气回肠的“嘿噫”。



几年前,兄弟重新拾起荒废已久的爱好,再次回到剧场茶馆,看“众友”相声队的相声大会时,才发现众多年轻的爱好者朋友依然继承着对那位不知名的听众的模仿。不过很可惜,喝彩声已经由当初的“嘿噫!”讹传为简单的长腔“噫!”了。



去年十一月五日,再次去中国大戏院观看郭德纲相声演出,中场休息的时候,发现自己两次不自觉地抬起头,向二楼右侧的方向望去,听到的只有一片嘈杂。那个高亢激荡的喝彩声终于成为绝响,而那位已经从茶园里消失的普通听众,知道他的人应该也是寥寥无几了
郭德纲的今古奇观听完了,还有郭德纲其他的长篇单口吗?或者别人的类似今古奇观的!
1个回答2024-01-18 11:01
老郭的济公传,善恶图,张广泰回家,丑娘娘,枪毙任老道等很多。。自己搜去吧!
郭德纲说相声时,观众含“咦”,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3-02-23 08:16
原本天津鼓曲场流出来的叫好方式,就是拉长“咿”声,就是叫好,有一点叫邪好的性质。现在就是起哄架秧子。
郭德纲的相声观众为什么“鱼”声不断?
2个回答2022-09-08 19:23
是 噫 听起来像是嘘声 其实是喝彩的 这本来是天津曲艺界的一种喝彩方法 因为郭德纲是天津人 所以就把这种喝彩方式带到了德云社
郭德纲说相声是观众喊“于——”是什么意思?
4个回答2022-09-10 14:10
不是“于~”,是“咦~”。是天津人叫好的方式,最早起源于天津剧院里,观众在听京剧时叫好的方式。后来德云社成立后被带进剧场里。
谁是郭德纲那卖一张票的相声听众
1个回答2024-03-28 21:56
那个人一直没有找到。
郭德纲郭德纲郭德纲什么梗
1个回答2023-11-10 05:06

郭德纲郭德纲郭德纲这个梗说的是:就是给配乐填词,音乐的三个声音__登,de二声de三声,连起来听成郭德纲是很顺耳的翻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空耳。

有人也听成高老庄,高老庄,高老庄;另外有一段战斗音乐是四个声循环,有人翻译:蒋委员长~蒋委员长~蒋委员长。那段bgm也就成了蒋委员长之歌。

郭德纲,男,1973年1月18日出生于天津市,相声演员,曲艺演员,电影、电视剧演员,主持人;1979年投身艺坛,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学习评书,后跟随相声名家常宝丰学相声,又师从相声大师侯耀文;其间又学习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辗转梨园多年;1996年,创办北京德云社;2005年起,郭德纲及其德云社异军突起,使公众重新关注相声这一艺术门类,实现了相声的二次复兴;2006年于解放军歌剧院举办德云社相声专场,同年于天津人民体育馆举行德云社省亲相声专场,创下连续25次返场纪录。

郭德纲郭德纲郭德纲什么梗
2个回答2022-10-26 14:55
加快速度并连读,像马蹄的蹄哒声,最后加上“于”谦的“吁……”。就像让马停下来一样。
《老郭有新番》:郭德纲这么讲“三国”,观众可就不困了
1个回答2023-11-12 13:18


郭德纲对相声的意义仅仅是创造了德云社吗?显然并不是,很多人重新去剧场听相声,就是因为郭德纲。正如相声艺术家马志明所说的那样“他带动了相声的热乎劲儿,让大家看到了相声的希望。”

所以郭德纲的意义更多的是在于他将相声重返民间,这一点是非常厉害的。而在这之后,他又盯上了另外一个传统艺术,那就是评书。

2021,郭德纲的新动作就是《老郭有新番》,老郭,有啥“新番”?您且听我说说看。

这个节目可没有那么简单,里面包含了太多郭德纲的 “野心”。

自从单田芳老师去世之后,评书界也遇到了和相声当年一样的困境,没有了灵魂人物。大家对于评书的念想,怀念收音机、电视机里单田芳先生沙哑的声音。

“且听下回分解”,下回今何在?对于传统文化艺术衷爱的观众期待“新番”。

而郭德纲对这一切一直有自己的执念。

正如郭德纲自己说的那样“ 因为小的时候,我是先学的评书。我7岁学的评书,9岁学的相声,上世纪80年代末又唱了5年的戏,我也就会这三样,别的全不行。所以,我是很爱说书的 。”

看到没,他学评书竟然比学相声还早,现在回过头来说评书,其实也是要来完成自己小时候的梦想。有这种理想加持,郭德纲就是一心要在评书方面“搞事情”。这是他人生的一种执念,不去完成,他睡觉可能都不得劲。

看过郭德纲相声的都知道,老郭的路子一直都是在传统与创新中推进,别看他一直穿着大褂,其本质上一直都是一个“革新派”。

从《欢乐喜剧人》就能看出,他的包容性和灵活度都非常高。但是在《老郭有新番》选材方面,郭德纲却选择了一个非常传统的题材,那就是《三国》。很多人都不太理解。这个题材从最早的评书艺术家就开始说,不稀奇了,怎么老郭会选这个?其实这就是郭德纲的聪明之处。

《三国》可不好说,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相关知识,郭德纲就曾表示过《三国》是非常难得,“ 说一个《三国》顶说十个《聊斋》的,顶二十个《杨家将》 ”那他为什么还自讨苦吃呢?因为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演绎这个传统题材,形成一种对比,从而深深地打上郭德纲的标签。

人家说书都是书接上回,老郭上来就说自己的“人情世故”,说自己的儿子“郭赘婿”,说自己的二宝是个大胖小子从小就爱去南极。大家奔着评书来的,怎么就听着听着就成了家长里短。

难道是和单口相声?但又不像,中间还动不动爆出些不少冷知识,讲到刘备三人结拜,解释了义结金兰的“金兰”其实是“ 赤金永不变色,比如兰花永不变味,这叫金兰之好 。”而结拜用的乌牛白马“ 乌牛是黑色的牛,白马是白色的马,白色的马是祭天用的,黑色的牛是祭地用的 。”

估计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知道这些知识,尤其是“ 刘关张三人结拜,拜的竟然是关二爷 ”让全场观众差点喷饭,这怎么又有点脱口秀的味?

观众们明明知道老郭说着说着就变了“味”,但是大家还是听得前仰后合,被里面的知识点所吸引,这就是郭德纲不一样的《三国》。

“脱口秀”是舶来品,年轻观众喜欢,讲得都是一些演员自己身边人的事,容易拉近距离。而《老郭有新番》的“闲白”时间,郭德纲也放料一些自己的事,比如提到有一回去黑龙江被同行羞辱“偷了天津同行的东西”,老郭形容这比吃蛆还恶心……引发猜想这人谁呢?

又比如自爆每天吃饭十块钱就够了,豆腐熬白菜就挺香。外界传闻郭德纲身价多少亿,敢情老郭不喜欢山珍海味,这可没想到。

凡此种种也有点脱口秀味道,观众五官打开听到了没听过的,好家伙,新评书要这么讲,可就不困了。

3.这可能是你见证 历史 的机会

很多追了三季过来的都知道,同样一段评书,郭德纲说起来就会比很多说书人更吸引人。这也是事实,这个效果确实也跟老郭的个人魅力有关,他在相声的人气转身放在了评书这,不火都难。毕竟郭德纲也说,“ 说书卖的是演员的个人魅力 。 ”

熟悉老郭的人都知道,郭德纲是非常善于逆势出新的人,当年三上北京,终于替相声界开创出了一番新天气,很多人感觉不到这种变化点在哪。这种改变是划时代的,正是他将普罗大众的艺术-相声,再次在民间热闹起来。

大胆一点,老郭能否凭《老郭有新番》,让说书艺术再次大放异彩?

对于这些,郭德纲在出节目之前肯定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于是才创造了《老郭有新番》。并且在这个舞台上,开始不断尝试创新,用一种看似比较混搭的方式,尝试将相声,戏曲,说书,脱口秀等形式重新整合在一起。

虽然目前看还没有拨云见日,但是《老郭有新番》却搞得风生水起,就如同当年德云社的横空出世。 历史 总是有些相似,我们可能真的会见证传统艺术在新时代光芒四射,让更多年轻观众了解接受并喜爱。

正如单田芳的墓碑上刻的那几个大字“且听下回分解”,谁会接过接力棒来“分解”还未可知,但如今有了#《老郭有新番》#,我们可以边看边品。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