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看侯耀华的相声

侯耀文 侯耀华
1个回答2024-04-21 19:21
经常在电视上出现的,被其他人称作侯哥的,是侯耀华
侯耀文和侯耀华
1个回答2024-04-16 09:05
楼主你好 :他们俩不是双胞胎 ,但是亲兄弟

侯耀华,男,1946年出生在北京,

侯耀文,男,1948年出生。
侯耀文 侯耀华
1个回答2023-04-19 09:21
被其他人称作侯哥是侯耀华有名点的是侯耀文
侯耀文 , 侯耀华的师傅是谁?
1个回答2022-09-22 04:10
父亲侯宝林大师
侯耀文和侯耀华谁本事大
3个回答2022-12-20 11:41
侯耀文当年影响力很大 但是达不到郭德纲现在的高度 但是 如果没有侯耀文帮郭德纲 郭德纲现在也不知道干嘛呢 侯耀文走了 徒弟郭德纲站在了相声界的顶峰 把侯耀文抬高了 抬高了侯耀文 反之又把他的徒弟郭德纲进一步抬高 郭德纲自身也是努力 有天赋 所以他俩缺一不可 相辅相成
侯耀文 侯耀华是兄弟啊?
2个回答2022-10-12 22:26
侯耀华是哥哥排行老三。侯耀文是弟弟排行老五.
侯耀文和侯耀华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
1个回答2022-12-24 09:11
侯耀文是哥哥,侯耀华是弟弟...我确定以及肯定噢~~~呵呵
侯耀华和侯耀文什么关系
3个回答2022-10-02 07:38
亲兄弟,候宝林之子!
侯耀华为什么争侯耀文的遗产
1个回答2024-04-30 02:07

侯耀文曾表示,当年争侯耀文的遗产,是因为不希望袁茵和戴志诚拿到。

侯耀华,1946年12月23日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内地男演员、中国戏剧影视研究院副院长、艺术总监。侯宝林的次子、侯耀中的弟弟、侯耀文的哥哥。

长期活跃在文艺舞台,在小品、话剧、主持等方面都有表现,参演作品有《重耳传奇》等。侯耀华小时候希望能做一名相声演员,经常在学校表演,但父亲侯宝林并不支持。22岁时,侯耀华听从父亲的话,进厂当了一名工人。

演员之路:

1982年,36岁的侯耀华出演他的第一部电视剧《寻访画儿韩》,虽然戏份很少,却开启了他日后的影视之路。虽然刚进剧组只是个剧务,6年中也没机会再演戏,但侯耀华一直在等待机会。

1988年,机会终于来了,侯耀华先是到天津拍摄了电视剧《大马路,小胡同》,随后又接拍了《顽主》等影视剧,到了1991年的《编辑部的故事》,侯耀华已经颇有名气了。

侯耀华说,他拍《编辑部的故事》的时候,正值父亲住院,当他把做好的部分录像带给父亲看时,父亲那句评价让他至今难忘。

“我父亲说,‘行,饿不死了’!你知道当时像我父亲能有这么一句话,对一个人的作品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对他来说,这已经是很高很高的评价了。”侯耀华说,令他终生遗憾的是,因为工作的原因,父亲去世时他竟然连最后一面也没能见到。

历史上的包青天真有那么神吗?
1个回答2024-06-20 11:43

包拯在民间的口碑很好,名气很大,主要归功于公案小说《三侠五义》。小说中的包拯头上有个月亮,是星宿转世,能够日审阳夜审阴,铲除奸佞,不畏权贵,故百姓称之为“包青天”。可惜,历史不是小说,正史中的包青天刚正不阿确实不假,可要说断案本领,却没有小说里面的那么神。      包拯执掌京城,执法严峻,一方面对权贵刚正不阿,可另一方面对百姓也毫不留情,一律公平对待。这点,和寻常官员偏袒权贵不同,和士大夫偏向小民也不同。应该说,包拯的态度更加理性。只是,理性的包拯也有被感情挟持的时候。一旦感情用事,以公平刚正自律的包拯也不免犯浑。   一次,京城某街道发生火灾。宋都汴京的商业区和住宅区混杂在一起,并且有许多店铺商贩占道现象,交通拥堵,一旦发生大火,后果不堪设想。包拯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看到府尹大人都行动起来,各有关部门自然不敢懈怠。包拯看到现场烈火熊熊,大火已经延及十多家房舍,很是焦虑。这时有个人跑来请示:“是到甜水巷取水,还是到苦水巷取水呢?”包拯一听大怒:在这样紧张的时刻,竟然还问这样糊涂的问题!救火还分甜水苦水吗?于是断定这个人有意戏弄,竟下令将这个人当场砍头。整个火场的官员百姓,没有一个不感到害怕,人人对包拯“畏服”不已。      这则故事出自《独醒杂志》,作者为南宋学者曾敏行,杨万里曾给此书作序,称赞此书:“其载之无谀笔也。”在曾敏行看来,这个请示者是个“无赖子”,一伙无聊青年聚在一起,想故意戏弄包拯,于是有这么一问。但是,也有另一种可能。可能请示者就属于那种做事情瞻前顾后、毫无主见,面临大火,手足无措的平凡人。既然府尹大人亲临现场,任何事都要先请示才行。可包拯不问情由,断定此人目无官长,贻误灾情。不过,就算此人是有意戏弄,也罪不至死。不过说了一句玩笑话,却被包拯砍了脑袋。为官如此任性,罔顾律法,以个人感情作为断案依据,包拯罔称青天。      判案也曾中“苦肉计”   包拯为官,号称明察秋毫,可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包拯的另一件糗事。一个大款犯法,按律当受杖刑。大款有钱,想要贿赂了事,可包拯廉洁刚正不爱钱,于是大款找到了负责打板子的小吏。小吏收了红包,就指点说:“你今天会见到府尹大人,他盘问之后必定会把案件交给我。这时你只要大喊冤枉,其他的事情都交给我。”   包拯带大款上堂,一番盘问之后果然交代小吏用刑。大款便如小吏交代的大喊冤枉,小吏大声呵斥道:“你只要老老实实接受杖刑就可以离开,何必多说?”他是在包拯面前表示,大人已经断案,自然不会有错。      一般官员自然喜欢这样的奉承话,可包拯不同,听后不喜反怒,认为小吏只是小吏,根本没资格评价案件,此举有弄权嫌疑。于是下令停止对大款用刑,无罪释放,却把小吏拖下去打了十多板子。      包拯的本意是要打压手下官员的气焰,让他们不能从中偷奸,妨碍司法公正。自认为精明,谁料想一切都在熟知他作风的小吏的预料之中。用个苦肉计,就让大款逃脱了法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