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老师霸气的五分钟评书

侯氏仙草骨霸为什么评价这么差?
2个回答2023-01-27 04:36
首先是可能主要它的这个功能性不是特别强,效果不好,所以说评价就比较长。
曾侯乙编钟之声有感
1个回答2024-03-08 10:15
我不经常听音乐。

在这个下雨的夜晚,突然想听听音乐,和着窗外的雨声。

之前在博物馆的时候见过编钟和编磬,听过它们的声音,但从没有真的静下来听一听一首曲。

曾侯乙编钟-屈原问渡,竹枝词,幽兰等等。我不太懂音乐,也不经常听音乐,但是美的东西总是让人向往。编钟的声音很美,说不出来的那种美——听着它的声音,似曾相识却又不同,就好像大自然的某种声音一样,像雨声,像石头的撞击声。它让我想到了山和水,想到大自然的一些东西,想到历史,想到一些壮阔的雄浑的东西。就连欢乐的节奏感觉也是沉重的乐,与那些年少轻盈未知世事的欢乐不同,一种好像经历过世事磨难之后拥有的欢乐。听着这些音乐,它让我觉得世界很大,它让我听到悲伤痛苦以及幸福。

其实无论是编钟还是编磬,他们都是礼乐的一种。所以会给人一种比较沉重比较严肃的感觉。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在这里面听到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有一些更复杂的东西,更难以明说的东西。它能让人从中获得一种治愈的力量,像一个老者在与你娓娓诉说他这坎坷不平的一生,同时又告诉你这些苦难都是值得的,幸福终会到来。
什么是曾侯乙编钟?
1个回答2024-05-09 05:50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堪称“编钟之王”。曾侯乙编钟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个,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拨钟,共65件,总重量达2500多千克,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因下排甬钟上铭刻“曾侯乙”得名。

凡有机会耳闻目睹过的人,无不为此千古绝响惊叹叫绝,赞誉它不愧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瑰宝,世界音乐史之奇迹。

曾侯乙编钟的钟体为铜木结构,由两列三层漆绘木质横梁联结成曲尺形,横梁两端装饰有浮雕及透雕龙纹或花瓣形纹饰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3个佩剑铜人分别用头、手顶托,并通过横梁的方孔以及子母样牢固衔接,在中部,还各有一铜托承托横梁以加固定。佩剑铜人身着长袍,腰部束带,面容肃穆,立于铜质雕花圆形跗座上,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也加强了整套编钟的隆重地位。

全套钟架由245个构件组成,可以拆卸,设计精巧,结构稳定,历经两千多年,出土时依然矗立如故,让人赞叹不已。楚音韶乐形制精确,方能保证音律精准,这在今天也不易办到。合理的金属成分配比和规范的外形尺寸,以及工艺上的特殊处理,使编钟达到了令人赞叹的音响效果,创造了“楚声韶乐”的曾侯乙编钟实在是一件稀世之宝。

曾侯乙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钟上刻有关于记事、标音、律名关系的错金铭文2828字,加上钟架笋梁(横梁)、编悬配件上的铭文、磐铭文、磐盒铭文总字数3775字,其内容是先秦乐律的重要资料,被专家学者称之为“一部珍贵的音乐理论论著”、“一部不朽的古代乐律学典籍”。64件编钟(楚惠王送给曾侯乙的钟除外),每件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全套编钟音质纯正、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能旋宫转调,演奏各种采用和声、复调以及转调手法的乐曲。

实践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此前有些专家认为是秦汉时代,更不是来自古希腊传人的舶来品),我国音乐就已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在7声音阶、5个8度音、12个半音以及旋宫转调的表现手法上,就已形成理论与实践。因而,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使人们对传统乐律学不得不重新估价,因此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某些方面需要重新研究。

编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打击乐器,它将乐钟依大小和音高次序编组,悬挂在钟架上,用木槌敲击演奏,故而得名。

什么是曾侯乙编钟
1个回答2022-10-26 01:45
青铜文物 乐器又是礼器 网上一查就查到
曾侯乙编钟
1个回答2023-11-13 08:56
摘自《国家宝藏》

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主要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槌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都要演奏编钟。

曾侯乙编钟,铸造于战国早期,1978年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是我国目前出土的保存最完好、铸造最精美的一套编钟,是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钟架长748厘米,高273厘米。全套编钟,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的钟重8千克。先秦钟的外形特征是合瓦形,按照钟体上的标音铭文所示,分别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同一钟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两个乐音之间相差三度,是为“一钟双音”。全套钟12个半音齐备,其音域跨5个半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具有欧洲键盘乐器的功能,曾侯乙编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
钟汉离什么时侯当的神仙
1个回答2024-02-12 08:04
汉钟离复姓钟离,单名权,燕台人,有人说他生活在汉朝,也有人说他出生于五代。汉钟离刚刚出世,就像三岁的孩子,圆圆的脑袋、宽宽的额头、深深的眼窝、长长的眉毛、高高的鼻子、厚厚的耳朵、大大的嘴巴、红红的脸蛋。到了第七天,他就跟大孩子一样吃饭,跑起路来飞快,没有一个孩子赶得上他。

后来长大做了将军,在一次战争中,打了败仗,他单驱马,落荒而逃。由一位外国僧人的指引,他见到了身披白鹿裘、手持青黎杖的乐华先生,向他学习修道成仙的方法,又得到华阳真人、王玄甫等仙家的指点,终于成仙,定居在终南山鹤顶峰的洞府里。
曾侯乙编钟的由来
1个回答2024-02-17 03:14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商代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这套编钟出自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同期出土的还有其它乐器近百件。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 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另有一件镈钟,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大,钮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后顾,蛇位于龙首之上,盘绕相对,动势跃然浮现。器表亦作蟠虺装饰,枚扁平。镈钟上有铭文,记述此镈钟乃楚惠王赠送的殉葬品)。 此外,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体只能发出一个乐音,但是编钟的每件种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   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   这套编钟深埋地下二千四百余年,至今仍能演奏乐曲,音律准确,音色优美,是我们研究先秦音乐的重要资料。春秋战国编钟气势恢宏,后世多有仿制。宋徽宗崇古尚古,仿照当时出土的六件春秋时期宋成钟铸造了一组编钟,称“大晟”编钟。钟为椭圆形,扁体双夔钮,饰多层蟠虺纹,其形制呆板,纹饰模糊,是典型的宋仿铜器。后因战事,这套钟散落民间,至今可知有十余件流传于国内外,故宫博物院、河北省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都有收藏。北京市文物工作队曾从废铜中挑选出一件宋代小钟,钟钮明显是后续的,乃“大晟”编钟之钮,此钟则可能是制假之人拼凑而成的一件伪器
曾侯乙编钟
1个回答2024-02-28 04:44
摘自《国家宝藏》

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主要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槌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都要演奏编钟。

曾侯乙编钟,铸造于战国早期,1978年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是我国目前出土的保存最完好、铸造最精美的一套编钟,是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钟架长748厘米,高273厘米。全套编钟,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的钟重8千克。先秦钟的外形特征是合瓦形,按照钟体上的标音铭文所示,分别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同一钟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两个乐音之间相差三度,是为“一钟双音”。全套钟12个半音齐备,其音域跨5个半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具有欧洲键盘乐器的功能,曾侯乙编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
介绍曾侯乙编钟
1个回答2024-02-29 06:01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编钟是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曾侯乙编钟
1个回答2024-03-04 04:24


中国战国早期的曾国青铜乐钟。1978年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出土。因有“曾侯乙”铭文而得名。包括甬钟45件,钮钟19件,及楚惠王所赠鏄钟1件,共计65件。按形制不同,以大小及音的高低为序组成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3层钟架上。钟架平面作曲尺形,全长10.79米,高2.67米,表面髹漆彩绘,架旁有漆木锤8个、漆木棒2根。钟上均有篆体字铭,除“曾侯乙”铭外,还有标音铭文及乐律铭文。经实测,每钟都能敲出两个乐音,音律曾侯乙编钟准确,音色优美。总音域包括5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备。迄今仍可演奏出各种曲调。该编钟设计精巧,工艺水平极高,是研究先秦音乐史与青铜铸造工艺的珍品。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