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赏析论文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春 评论赏析
1个回答2024-04-18 11:34
好诗好诗啊···
论解嘲 的赏析与评论
1个回答2022-11-21 22:31
尴尬是人不满足本性的一种自发流露,是人们自以为丑陋的东西被意外暴露而表现出来的无所适从、林语堂先生认为解嘲是一种智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做到!
《西游记》赏析评论
1个回答2023-05-19 12:12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农夫与蛇的赏析评论?
1个回答2024-02-17 18:13

《农夫和蛇》的故事说明,即使对恶人仁至义尽,他们的邪恶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对恶人千万不要仁慈.这个故事是说,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恶,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对那些恶人即使仁至义尽,他们的本性也是不会改变。

寓意:讽刺了那些恩将仇报的恶人和帮助恶人的伪善的人.告诫我们要学会辨认是非。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的赏析评论
1个回答2022-08-04 15:21
这是第16首
论孩子的作品赏析
1个回答2024-02-07 06:58

这首诗的题目虽为《论孩子》,具体内容却是论父母之道的。诗人从根本上否定了父母把孩子视为私有物、附属物的观念,指出孩子是独立的,是与父母平等的个体,父母只能给孩子以爱,却不能代替他们思想、灵魂的形成。这种思想仍有启发意义。

天空之城动漫赏析简评
1个回答2024-01-28 08:42
事实上《天空之城》就是这样一部既娱乐大众又具有深刻内涵的动画电影,那些离不开泥土的守护机器人造型可以放在任何现代艺术馆的展厅也毫不逊色,同时影片也融入了许多让人非常乐于接受的元素,鲜明的人物性格、明快的色彩、毫不艰涩的故事、跌宕起伏的剧情、优美的音乐、幽默感、伤感……最重要的,是对天空那种不可思议却又亲切自然的幻想,最不同的是爱和创造力,当然不是好来坞式的爱情,这部电影毫不例外的把爱提升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自然、和平的主题中包含着内向纯真的爱情。
《天空之城》的背景是建立在喧嚣的空想工业社会,对于海盗婆婆一家人来说,贪婪这个词汇是和她们的率直可爱一样理所当然的成为天性的一部分,而矿山里的男孩帕索,他习惯了现有的生活方式,他所希望的是对于未知的世界的向往和探索,可当他遇到希达时,当他们来到向往中的天空之城时,当他们看到守护机器人轻轻拿开飞行器去保护压在下面的鸟巢时,他们终于明白应该去向往的是大自然和生命,故事的结局暗示出寓言般的主题,也许人类最终会被他们为权利和无尽的贪婪而缔造的完美的科学社会所毁灭,而不灭的永远是生命本身,就像天空之城勒普泰最后成为巨大的生命之树,而不管是飞行石或是机器人或是其它事物,它们的作用,往往取决于人的邪恶或善良,这颗飞行石,将永远属于拥有真爱的人。天空之城中人对人无条件的信任和人们不求回报的付出造就了天空之城中世界的纯净和美好......同样的,当社会中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辜负他人的信任被视为可以理解的行为,当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得不靠法律和合同等强制力来维系,人和人的关系会因为利益的冲突而破裂是,纯真就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就只能一边观赏着没有太多物质需要的孩童那幼稚的纯真,感慨着纯真的美好,另一面为了在社会中维护自己可怜的利益而和纯真背道而驰...
论语十二章赏析
1个回答2024-04-26 18:08
这里就《论语》开篇第一句谈谈自己的看法。《论语》的第一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感觉孔子的这几句话的前面都应当加上如果两个字才是完整的,即如果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如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样我们就可以将这段话解释为:如果能够做到经常回归总结所学过的东西,岂不是很令人高兴的事情!如果有志向相同、志趣相投的人自远方而来,难道不应当以乐礼相待吗!如果能够做到不因为别人对自己的不了解而不高兴,那不是很具有君子风范吗!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几句话不是孔子对现实情况的叙述,而是对于希望的假设。孔子希望他的学生、同事和朋友们都能够学而时习之,甚至还可能也是对自己的自勉。希望大家能够将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去学习,去温故知新。当然,从事物的另一方面去看,学习对于常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甚至可能很痛苦,可能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啦!

纵观孔子一生,他应当不是一个追求平静生活的人。他带着一帮拥趸们跑了不少地方,并不是被迫的,还有不少地方想去而没去成呢。所以一旦不往外边跑,在家里呆久了多少会觉得生活缺乏生气,如果这个时候有朋自远方来,那个高兴劲儿当然就不用说了。因此孔子对于有朋自远方来这样的事,孔子恐怕不只是希望了,而是盼望了。不过这里有一点要注意,不要因为我这样的解释,而将后边的“不亦乐乎”的“乐”字理解错了,这里的“乐”是指乐礼,不是说心情快乐,那个时候“乐”字没有直接表达快乐的意思,这层意思是后来引申出来的。有朋自远方来,心情当然是快乐的,心情快乐就要有所表示。怎么样来表示呢?首先就是隆重的接待。孔子时候对远来之朋的隆重接待,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去当地高档的酒楼吃一顿大餐,而是相应规格的礼乐。个人之间的会面,不太可能是钟鼓齐鸣,但也有一定仪式,这种仪式是通过乐体现出来的。

必须说明的是,这里的“朋”现在常常被解释为朋友,其实是不合适的。古人的朋和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人所说的友有我们现在的朋友的意思,是亲人之外的情感关系的人,可以说是亚亲人或者准亲人。但朋不是,朋是指同类之人,或者说得好听点是志同道合的人,同情感没有必然的关系。所以对于朋需要以礼相待,对于远方来朋当然更得这样,也就应当有乐了。但是友是接近亲人的人,自然不需要以礼相待,否则倒反而外道了。后边提到的原壤同孔子就是友而不是朋,所以两人见面不讲究任何礼节,说话直来直去,甚至动手动脚,但是谁也不会计较(详见【14.43】)。当然了,朋很多最终都发展成友,而友中也常常发现有朋,因此我们最终就将朋友混为一谈了。

一个人如果自认为很有才学、才干,却没有被社会发现、没有被领导看重,心里一般都会很委屈、憋闷,感觉怀才不遇,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消极表现。古往今来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可以说太多了。如果不因为怀才不遇而不高兴,一直泰然处之,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这需要极大的胸襟和气度,不是有乐观的态度就可以做得到。有了这样极大的胸襟和气度,也一定能够表现出极好的风度。而具有这样极大胸襟和气度,表现出这样极好风度的人,在孔子看来当然是已经达到君子的高度了,所以才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孔子的教育一直是着力于培养君子的,希望学生们都能够成为君子。继续把《论语》读下去,你就会感觉到这一点。
谁能赏析评论一下这段文字啊?
3个回答2022-11-11 11:02
断章取义,论据缺乏说服力,这个结论的得出只能说是以偏概全,而且开始部分的论据罗列让人看不到什么顺序,个人觉得应该从小孩罗列到大人会比较好
怎么写文学评论和赏析文章?
1个回答2023-01-07 13:40

它们的侧重点不相同。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