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评书创始人

评剧的创始人是谁?
1个回答2023-03-17 06:06
评戏的创始人不是某一个人,评戏的起始是冀东一带的民间戏曲蹦蹦戏,是被以成兆才为首的民间艺术家搬上了舞台,得以光大和发展。评戏的命名人是花淑兰评戏艺术家。
评剧的最早创始人是谁
1个回答2022-11-30 10:36
如果说评剧最主要的一个创始人是谁?
评剧的创始人、来历和近代著名演员
1个回答2024-03-12 19:18

评剧的创始人:成兆才

  成兆才(1874~1929)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扒齿港镇绳各庄村人,字捷三(又作洁三),艺名“东来顺”。中国近代杰出的剧作家,北方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评剧创始人。

来历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近代著名演员

李晓梅  马晗  筱桂花等

评剧的创始人、来历和近代著名演员
1个回答2024-03-16 10:56
警世戏社头班的演员人数较多,队伍很强,多时达到六十余人,皆可称谓评剧创始人,但其中贡献最大者,要数成兆才、月明珠、任善庆、金开芳诸人。



评剧同一些古老的戏曲相比,是一个新兴的剧种,从其形成时期算起,至今也才有七十余年的历史。尽管它的历史较短,发展却极为迅速,近三十余年,评剧已成为我国几个影响很大的戏曲剧种之一。

评剧发源于河北省唐山地区。前身是唐山地区流行的莲花落(民间演唱形式),后与关外的二人转(亦称蹦蹦,也是一种民间演唱形式)相结合,吸取了河北梆子、京剧、皮影等艺术营养,于 1912年前后,在唐山形成了评剧。

莲花落发展成为舞台戏剧之后,始称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后因其名与当时的京剧名字相混淆(彼时京剧亦名为平剧),为便于区别,遂改平为评,这也就是评剧名称的由来。尽管评剧已有了正名,以往群众还是习惯称它为落子。

评剧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孕育、形成、壮大、提高几个时期。下面就每个时期的重要班社、演员及其艺术特点分别作简要介绍。

孕育时期 ( 1909年以前):即莲花落时期。一般莲花落班社,多系业余组织,演员主要是贫苦农民,其活动规律基本是农忙务农,农闲演出。清光绪、宣统年间也出现了一些职业班社,其中较有影响的有滦县的赵家班、二合班,乐亭的崔八班,丰润的孟光武班,迁安的金鸽子班,汉沽的庆春班等。影响较大的演员有金菊花、月明珠、成兆才、任善庆等。其中尤以金菊花名声最著,他擅长演《卖子孙贤》、《安安送米》、《拾万金》等剧目,以唱悲调见长,代表了这个时期的莲花落艺术特点。

形成时期 ( 1909-1923年):从民间演唱形式的莲花落过渡成为初具舞台艺术规模的评剧,这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发展。完成这个过渡的班社,首先是汉沽的庆春班。由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对莲花落艺术横加排斥、扼制,致使许多莲花落班社解体。庆春班进入唐山后,面对严酷的现实,为了求得生存,争取社会承认,遂在艺术上进行了一番大胆的改革,努力使莲花落更像是戏曲,因而大量地吸取河北梆子的锣鼓、唱腔、化妆和表演程式等,并取名为平腔梆子戏。经过这样一次改革,很快获得了群众的欢迎。变莲花落为平腔梆子戏,这是评剧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自此评剧跃上了戏曲舞台。

庆春莲花落班改名为京东庆春平腔梆子戏班后,营业甚佳。数年后因班主易人,曾改名为永盛和班,不久,又更名为警世戏社。此时班中尚无女演员,旦角皆由男演员扮演。由于该班是评剧的奠基者,是第一个变莲花落为评剧的班社,因此被称头班。警世戏社头班的演员人数较多,队伍很强,多时达到六十余人,皆可称谓评剧创始人,但其中贡献最大者,要数成兆才、月明珠、任善庆、金开芳诸人。

成兆才,滦县人,艺名东来顺。他既是领班人,也是导演和演员,同时又是一个了不起的剧作家。他为警世戏社头班编写的《开店》、《花为媒》、《占花魁》、《杜十娘》、《珍珠衫》等几十出戏,成为评剧赖以生存的基础剧目。特别稍后一些时候,他创作的《杨三姐告状》,影响甚大,为评剧反映现代生活开创了先例。成兆才一生创作和改编了近百出戏,可以说,流传至今的评剧传统保留剧目,多半是他的作品。他为评剧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后人尊奉他为评剧的始祖。

除警世戏社头班外,同时并存的还有孙家班,著名演员有孙凤岭、孙凤岗、孙凤鸣等。该班初期由于艺术上发展较缓,曾一度被警世戏社所淹没,后积极学习头班的艺术成就,并且率先培养了评剧第一代女演员,使评剧旦行艺术得到了飞跃发展,一举振兴起来。最早著名的女演员李金顺,就是由孙家班培养出来的。以后,该班又造就出了一个名贯全国的白玉霜,为评剧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壮大时期 ( 1923-1949年):女演员大量涌现,标志着评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继孙家班之后,警世戏社的班主也办起了以女演员为主的警世戏社二班和三班;此间,京、津及东北三省各地也都先后涌现了许多以女演员为主的评剧班社。自此,女演员成了评剧舞台的佼佼者,其影响向全国扩展开来。彼时最著名的女演员,除前已提到的李金顺、白玉霜外,还有爱莲君、刘翠霞、筱俊亭、筱桂花、筱麻红、喜彩莲等。

白玉霜,天津人。原名李慧敏,又名桂珍。幼时学过连珠快书和京韵大鼓,后随孙凤鸣学落子, 13岁登台。显露头角后,自已组班演出。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上海演出时,得到田汉、欧阳予倩、洪深、安娥等进步文化名人的帮助,上演了欧阳予倩所写的《潘金莲》,并主演了同一作者所写的电影《海棠红》。影片一出,白玉霜名声噪起,其影响遍及大江南北。

白玉霜的嗓音宽亮、浑厚,善于鼻腔共鸣,唱腔低回、婉转,擅长演悲剧;她在念白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将唐山语音的念白改为普通话音,为评剧向更大范围的流播创造了条件。

提高时期 ( 1949年以后):新中国的建立,使评剧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就20世纪50年代情况而言,中央及许多省市都建立了国营评剧演出团体,影响较大的有中国评剧院、沈阳评剧院、天津评剧院、哈尔滨评剧团等。其中著名演员很多,筱白玉霜、新凤霞、魏荣元、马泰、鲜灵霞、花淑兰、韩少云等都是观众所熟知的。

建国后,评剧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和现代题材的优秀剧目,如《秦香莲》、《杨八姐游春》、《茶瓶计》、《张羽煮海》、《刘巧儿》、《小女婿》、《小二黑结婚》、《志愿军未婚妻》、《金沙江畔》等。随着剧目题材和人物范围的扩大,各行当的表演艺术也发展起来,评剧不仅有了武生、武旦行,也有了花脸行,这些行当以前是没有的。

评剧音乐亦属板腔体,就其基本板式而言,有慢板、二六板、垛板、流水板、散板、反调等。文武场伴奏乐器与河北梆子相同。建国后,评剧音乐有了很大的发展,以慢板和反调唱腔为例,不仅增加了生行的慢板和反调唱腔,还创造出不同调性的慢板和反调唱腔;伴奏上也增加了许多前所未有的中、西乐器,一改评剧传统音乐的旧面貌。



评剧著名演员

李子巍1920年生'滦南县邓庄人;1928年在警世戏社三班开始学戏'师父是戍兆才和成国桢'评剧的老剧目他都学过'他与筱桂花'芙蓉花'刘翠霞'小白王霜'花月仙'筱俊亭'筱玉芳'

郭砚芸'喜彩莲等人合作过

刘小楼1922年开始学戏'宝坻县人

1922年开始学戏师父是刘宝山'刘庆奎'老评剧他学过'同李金顺'刘翠霞'芙蓉花'花莲舫'周紫霞'爱莲君'小白玉霜'新凤霞'新翠霞'韩少云'喜彩苓'小俊亭等人合作过

新翠霞 1920年生'天津人

9岁开始学成'师父是赵月楼'刘翠霞'学过,,[花为媒]等等戏

莲小君1925年生'天津人

师父爱丽君'[坐科6年]学的戏有[回杯记]等

郭砚芸1920年生;天津人

13岁在天津学成学戏'师父是杜洪宽

鑫艳玲1925年生山东人丨

11岁开始学戏'师父是张振东'艺名[四季红]

李福安 1921年生'宝坁县大米庄人

李福安的师父是自己的父亲李宝全'学了[开店][珍珠衫]等'同碧莲花'花王兰'李银顺'小白玉霜'新凤霞'鲜灵霞等人合作过

郑伯范1914年生'在北京马大人胡同住

1926年学戏'师父名叫山老鸹'[本名李岐鸿'学的是[开店][回杯记]等与[花莲芸][赵凤珍][花凤霞][王月仙][白玉霜][张日亭][李银顺][爱莲君][钰灵芸][筱桂花][刘鸿霞][鲜灵霞]

[新翠霞][小白玉霜][新凤霞][ 王素秋][花迎春][筱玉芳][喜彩苓]等人合作过

莲小君1925年生'天津人

师父是爱丽君[坐科6年]演出剧目有[诊珠衫][桃花巷][鸳鸯枕][三赶樊梨花][夜审姚达][茶瓶记][一贯道][打拘劝夫][李三娘][啼笑姻缘][珍珠塔][孔雀东南飞][陈三五娘][天雨花]

[刘胡兰]等'等

郭砚芸1920年生'天津人

13岁在天津学戏'师父是杜洪宽'她经常演出剧目有;[嫌文娟][劝爱宝][梁红玉][杨三姐][卓文君][苦菜花][南海长城][红楼梦][樱花颂][珠珠衫]等

鑫艳玲1925年生'山东人

11岁学戏'师父名张振东'艺名[四季红]她演出剧目有[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祥林嫂][小二黑][小女婿]等
求一篇儿童散文,最好是自创的,是儿童散文,长点的
1个回答2024-03-28 13:17
儿童散文啊。。。你来这看看吧,我记得我这只有儿童小说。
散文的创编一般在大班才开始尝试。
1个回答2024-01-27 13:33

本题选择:B

原创散文
1个回答2022-06-02 05:12
去文章阅读网找
急求儿童散文!要自创的啊!
1个回答2024-02-04 19:59
春的消息
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你看,春天已经来到!让我们换上春装,像小鸟换上新的羽毛,飞过树林,飞上山岗,到处有春天的欢笑.
看到第一只蝴蝶飞,它会牵引着我的双脚;我高兴地捕捉住它,又爱怜地把它放掉.
看到第一朵雏菊开放,我会禁不住欣喜地雀跃,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
来到去年叶落的枝头,等待它吐出新的绿苞;再去唤醒沉睡的溪流,听它唱歌,和你一起奔跑.
走累了,我就躺在田野上,头顶有明丽的太阳照耀.
啊,是谁在抚弄我的面颊?啊,是身边又钻出的嫩绿小草…
不见就散创作原因
1个回答2024-03-07 15:31
这首歌纪念他们的结合。
歌曲《不见就散》原本是勤深深组合的原唱。这首歌由《我们的歌》后期的歌词和音乐组成。周深的声音是甜的,李克勤的声音是涩,苦,甜的。
“勤深深”是《我们的歌》中李克勤和周深的组合。是很多人第一次见到周深的地方。是年轻一代领略李克勤实力的地方。也是中国音乐进入新时代的黄金时代的优美弧线。两人的合作,就像是撒了些盐粒的西瓜:早一步,晚一步,对对方来说,不会有“勤深深”这样一个多变的阶段,这样持久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