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东北大鼓唱响

响鼓和重槌 响鼓重锤
1个回答2024-03-10 12:03
  中国有句老话:“响鼓无须重槌。”这句话我在乡下听得最多,都是大人们用来教育小孩子的。大人在说这句话时,有一个前提:肯定是小孩子犯了什么错误,而且不止一次。仔细想想,这句话里其实隐藏着很微妙的中国式意味:如果你是一面响鼓,就不需要我敲得很重。这既给对方留了面子,顺便给了一个台阶下,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失望,属于既是提醒又是警告,但尚处于能够忍耐的阶段。
  倘若你所面对的是一面真正的响鼓,这样的提醒或许能起点作用;倘若不是响鼓,就算你有重槌,只怕也是枉然。但无论如何,重槌是很有必要的。即使面对的是众多麻木的心灵,也有必要重重地敲打一下。国人的思维和思维模式有问题,由来已久。那种坐享其成、不思进取、自私自利、一叶障目、盲目自负的劣根性,也已根深蒂固。在老祖宗的荫庇下活着,对于我们来说很是受用;而我们的前车之鉴又太多,以至于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谁也不敢贸然行事。一代又一代都是这样过来的。大家凑到一起,很容易达成共识。没有重槌,响鼓不响,这就是我们所面对的现实。这样的现实一晃就过去了多少年!
  当俄罗斯感到迷茫的时候,他们有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舍斯托夫、别尔嘉耶夫等巨人指引道路;西方的理性思维传统更是一环紧扣着一环,步步推进。唯有中国,在世界近代思想史上根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声音,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飘在空中,然后一头栽了下去,再也没飞起来过。
  楚渔先生的《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一针见血地把这一事实推到了我们面前,字字句句振聋发聩。不是因为楚渔先生有多么敏锐,而是因为我们太迟钝了;不是因为楚渔先生有多么高深,而是因为我们太浅薄了;也不是因为楚渔先生有多么清醒,而是因为我们太麻木了。我一直搞不明白,中国学术界那些所谓的“精英”一天到晚在干些什么。一般人迟钝一点、浅薄一点、麻木一点似乎无可厚非,难道他们也是这样吗?在个人既得利益和短期利益面前,“精英”们的追逐只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在宣扬什么,维护什么,迎合什么,他们应该是心知肚明的,但就是没有人从这个队列里勇敢地站出来,像楚渔先生这样发出自己独立的、有良知的呼声。幸好还有一个楚渔,在没有重槌的情况下,楚渔先生就是这个时代的响鼓;尽管很无奈,但他自己擂响了自己。我,作为一个倾听者,有必要向他表达我的敬意。
  我相信历史总会有回望的那一天。我希望那一天能够尽快到来。
  (梦天岚,著名诗人,作家。)
自由的小鼓咚咚响
1个回答2023-12-14 17:05
要找到这个问题。辩别哪些是故障异响,哪些是合理异响。去修理厂检测异响的车辆,只有近20%的车真的出了问题。配备了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车型,响声和自然吸气发动机的声音必然存在着区别;安装了发动机护板的车型,也可能会因为摩擦产生声响;一些车主接触不同的车后,很可能因为自身缺乏对机械知识的了解,把合理异响误以为是车辆故障。因此,学习分辨汽车异响,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二、汽车响声的鉴别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因受工作条件局限,汽车的响声很难使用专用仪器进对汽车的响声进行形容和比较。例如轴承干摩擦发出的“哗哗”声,气门间隙过大发出的类似小锤轻击水泥地板的“嗒嗒”声等。
1、 正确区分正常响声与非正常响声。
汽车在工作时各机构存在的振动,会发出多种性质的响声,但有响声并不表示汽车就有故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拆卸,首先必须区分正常响声与非正常响声。各系统部件的正常振动声(如发动机表面的噪声),换档时齿轮的冲击声,用气体作工作源的进气声、排气声,齿轮啮合噪声等均属于正常响声。非正常响声(异响)按对汽车性能的影响可分为轻微响声、一般响声和恶性响声。轻微响声,如高压电漏电的跳火声、滚动轴承轻微松旷的响声等,一般音量较小,机件磨损程度不大,较长时间无显著变化,这类故障不经修理仍可维持汽车的正常行驶。
3、 在诊断汽车异响时,应注意创造良好的听诊条件,设法排除其他噪声的干扰,以免影响判断的准确性。
最好能有意识地将声音放大或缩小,即使用旋具或其他金属杆件作听诊器具接触发响部位将响声放大,或采用单缸断火的方式将响声减小,以适应诊断需要。听诊现场应保持安静,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国王与魔鼓是什么民间故事
1个回答2024-01-23 13:51
魔鼓。
因为这个事件发生在非洲民间,首先对国王的魔鼓主要内容进行概述,其次对国王的魔鼓的魔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效果和反应等主要内容进行详细描述,最后对国王的魔鼓进行综合评价。敲响鼓后会变出大量的零食和饮料。埃夫里亚姆·杜克(EfriamDuke)是卡拉巴尔的一位古老国王。他是一个和平的人,不喜欢战争。他有一个很棒的鼓,当它被打时,其特性始终是提供大量的美食和饮料。
凤阳花鼓是南方民歌还是北方民歌?
2个回答2023-04-13 23:06
凤阳的花鼓,他是南方的民歌,不是北方的民歌。我们知道《木兰诗》是北方的民歌。而很多南北方时期他有一定的说法和界限的。
击鼓戏民讲了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1-18 10:36
击鼓戏民的寓意:(先说明一下当时的情况,其中有部分是转载)

楚厉王遇到了紧急的敌情,就击鼓把老百姓召集起来守城。有一天,厉王喝醉了酒,胡里胡涂地拿起鼓槌敲鼓。老百姓听到了鼓声,慌慌张张地赶去守城。厉王连忙派人去制止,并要派去的人转告说:“厉王喝醉酒,胡里胡涂地拿起鼓槌敲鼓动,同大家开玩笑的。”老百姓听了都回家了。

过了几个月,真的有敌人入侵,厉王击鼓发出警报,老百姓以为又是国王喝醉酒闹着玩的,因而就没有像上次那样赶去守城了。后来厉王更改了原先的命令,重新变更报警的信号,老百姓才相信。 。。。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这则寓言说明:
1、不能拿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开玩笑,否则,必然会失信于民。
2、不论是谁都要自重,不尊重自己的人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3、在事关重大的事情上,千万玩不得儿戏。如果拿原则问题开玩笑,招致大祸。

下面参考资料:有个不错的读物网站你看看那吧,不错的哦。
击鼓戏民全文
1个回答2024-01-27 10:15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翻译:楚国的国王厉王有警令,用击鼓来让百姓实行保卫国家。(厉王有一次)喝酒醉了,经过时击鼓,民众震
惊,让人制止他,(他)说:“我醉了跟左右戏耍,经过时(就)击鼓(了)。”民众全都作罢。过了几个月,有警事,
击鼓但民众不到,(厉王)便重新发布命令说明民众这才相信了。
文言文‘‘击鼓戏民’’
1个回答2024-02-20 02:34
【原文】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名号而民信之。

  ------《韩非子》

[编辑本段]【译文】

  楚厉王有紧急情况,就击鼓将老百姓召集起来戍守。(有一天)厉王喝酒醉了,路过击鼓,百姓十分惊恐,(百姓)派遣人去制止他,(厉王)说:“我喝醉了,和身边的人戏耍,路过击鼓罢了。”百姓听了都作罢。 过了几个月,有紧急情况,厉王击鼓百姓却不来。厉王于是更改了那明号,百姓才相信他。

[编辑本段]【字词解释】

  击鼓戏民——戏(戏弄)

  为鼓以与百姓为戍——戍(戍守)

  过击之也——过(过失,错误)

  使人止之——止(阻止)

  使人止之——使(派遣)

  击鼓而民不赴——赴(去)

  更令名号而民信之——更(更改)

  吾醉而与左右戏——左右(身边的人)

  【警】:警报,紧急的情报。

  【为鼓以与百姓为戍】:击鼓召集百姓来守卫城。为鼓,击鼓。与,同盟,在文中也可以解释为“召集”。戍,守城。

  【过】:过失,错误。

  【戏】:开玩笑,闹着玩。

  【使】:派遣

[编辑本段]【道理】

  1、不论是谁都要自重,不尊重自己的人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2、在事关重大的事情上,千万玩不得儿戏。如果拿原则问题开玩笑,就会失信于民,招致大祸。

  3、不能拿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开玩笑,否则,必然会失信于民。
击鼓戏民
1个回答2024-02-29 06:01
击鼓戏民

楚厉王遇到了紧急的敌情,就击鼓把老百姓召集起来守城。有一天,厉王喝醉了酒,胡里胡涂地拿起鼓槌敲鼓。老百姓听到了鼓声,慌慌张张地赶去守城。厉王连忙派人去制止,并要派去的人转告说:“厉王喝醉酒,胡里胡涂地拿起鼓槌敲鼓动,同大家开玩笑的。”老百姓听了都回家了。

过了几个月,真的有敌人入侵,厉王击鼓发出警报,老百姓以为又是国王喝醉酒闹着玩的,因而就没有像上次那样赶去守城了。后来厉王更改了原先的命令,重新变更报警的信号,老百姓才相信。 。。。

【说明】这则寓言说明,不能拿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开玩笑,否则,必然会失信于民,给国家带来祸害
石鼓山的民间传说
1个回答2024-03-05 08:59

关于石鼓山山名的出处,按照民间传说,出自莽汉之争。说是西汉末光武帝刘秀被王莽的追兵撵到此地,前无生路后有追兵,情势万分紧迫,便匆忙逃上山顶。见山顶有一大石,形状像石鼓,斩木为棰,不禁悲从中来,捏五根树枝为香对天默祷盟誓:“他日我若能得天下,请让此石鼓发声!”言罢,抡棰猛击,石鼓竟轰然作响,其声之迅猛,好似惊雷一般,王莽的追兵闻之,溃败而退。刘秀鼓足了勇气继续逃命,最后终于熬过了逆境坐上了龙位。从此这山便命石鼓山。

鼓声咚咚的响着是什么描写?
1个回答2023-08-11 09:02
环境描写的白描。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