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不是郑南音

郑人惜鱼的寓意
1个回答2024-01-20 16:26
违背自然规律,按照自己主观意识办事,结果好心做错事。
郑人惜鱼告诉什么道?
1个回答2024-02-10 08:46

19列 三 盆 庭 中 /且 实 水 焉/ 得 鱼 即 生 之。(2分)20.⑴不久 ⑵很少 ⑶才(3分,一点1分)21.没过几天,这些鱼都鳞片脱落而死。(2分)22.要按照科学规律做事 ,过分爱之等于害之等。

郑人惜鱼文言文
1个回答2023-12-04 22:31

1. 《陈亢问伯鱼》翻译与原文

原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有受到老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诗经》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说不好话。’我就回去学《诗经》。

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礼记》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记》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就回去学《礼记》。我只了解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却)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学《诗》的意义,知道了学《礼》的意义,还知道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出处:《论语·季氏第十六》——春秋战国·孔子

扩展资料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庭训

2. 群鷧啄鱼古文翻译

译文:从前,有个人有个养鱼池,苦于一群鹭鸶总是偷偷啄食鱼,就绑草做了个假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放在鱼池中用来吓唬它们。开始一众鹭鸶在空回旋飞翔不敢下来,后来渐渐注意观察,飞下来啄食。久了,就经常飞到竹竿上站着,自自在在不再被它所吓了。

有人看见了,就偷偷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池中,仍然下来啄食飞停照旧。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鹭鸶脱不了身,拼命扇动翅膀发出“嘎嘎”的叫声。那人说:“先前的确是假的,现在也还是假的吗?”

出自:明·耿定向《权子杂俎》

原文:人有鱼池,苦群鷧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池中以慑之。鷧初回翔不敢上,已而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以为惊,啄鱼如故。主人见之,窃去刍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鷧不知也,仍飞止如故。其人手执鷧足,鷧奋飞,声“假假”,其人曰:“先故假 ,今亦假耶?”

扩展资料

一、赏析

此文选自《权子杂俎》。文中的稻草人虽说是农夫随意想出来防范鹭鸶,鸟雀夺人之力的权宜之策,但它蕴涵着一种亦真亦假的智谋。告诉人们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如果一成不变地凭 经验办事,就有可能吃大亏。也可以认为是兵不厌诈的意思。从人的角度来讲,也要学会变通处事,才能左右逢源。

二、寓言启发

1、讽刺了思想僵化,不知变通的人。

2、贪得无厌、无所顾虑的人,必将自食其果。

郑人惜鱼文言文道理
1个回答2023-12-02 09:24

1. 涸辙之鲋文言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涸辙之鲋讲庄周的故事

庄周即庄子,他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于是就向富有的监河侯去借。作者用十分简练的文笔,描绘出监河侯这个吝啬鬼的形象,揭示出了一个道理: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绝不能只说大话,开空头支票,大话和空话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

6寓意

这个故事源于庄周借粮,监河侯开出了一张空头支票,要等到拿到金钱之后。庄子‘忿然作色’,立刻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来反击监河侯。庄子善于通过寓言故事来说理,这个故事是用来说明人做事要当机立断。同时讽刺世人不从实际出发,做些无效的事。 鲋鱼的回答可以用“远水解不了近渴”概括。

2. 《陈亢问伯鱼》翻译与原文

原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有受到老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诗经》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说不好话。’我就回去学《诗经》。

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礼记》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记》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就回去学《礼记》。我只了解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却)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学《诗》的意义,知道了学《礼》的意义,还知道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出处:《论语·季氏第十六》——春秋战国·孔子

扩展资料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郑人惜鱼和揠苗助长有什么相似之处
1个回答2023-11-30 14:45
相似的地方是都是说要尊重一些客观规律。
揠苗助长:发挥主动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
郑人惜鱼:描述郑国有个爱惜鱼的人,将鱼钓出来养在家中,三天后将鱼都养死了。此寓言寓意为郑人违背自然规律,按照自己主观意识办事,结果好心做了错事。做事要顺其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揠苗助长和郑人惜鱼有没有相似之处
1个回答2023-11-29 03:17
揠苗助长和郑人惜鱼有相似之处。
揠苗助长和郑人惜鱼都是属于寓言故事,通过故事传达道理的。
揠苗助长;当今社会家长们大多数都望子女成龙凤,不惜花重金替孩子补习,但从来不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样不但让孩子身心疲惫,而且学习效果不佳.看法:顺其自然,让孩子快乐学习。古代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慢,就一棵一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说拔苗助长。
郑人有爱惜鱼者,计无从得鱼,或汕或涔①,或设饵笱之。列...
1个回答2024-02-11 04:58
【答案】
【小题1】 (1)充满 (2)饱
【小题2】未几∣掺麦而食∣复掬而观之∣曰∣腹将不厌乎?(每处0.5分)
【小题3】君子曰:民犹鱼也,今之治民者皆郑人也哉?(1分)作者意在讽刺当朝的统治者__头上爱护百姓,而实际上却任意鱼肉戕害百姓。希望统治者真正地爱惜民力。(2分)
【小题4】这则寓言还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错误的爱往往会对被爱者造成伤害。(3分)(能概括出其他的道理亦可)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第一题,先疏通文意,了解句子的语境,再根据语境理解字义。第二题,在文章语境中理解句子的意思,要先试着翻译一下,把层次划一划,在需要停顿的地方划分节奏。第三题,找到第后一句理解即可。第四题要把全文看懂,然后根据第后一句来理解分析。
考点:字词解释、节奏划分、文意理解。
点评:本题为课外阅读,学生必须有一定的古文基础,方可看懂文章,所以平时学习古文,要注意积累语言方面的知识,打好古文的基础。
惜惜相惜是成语吗?
1个回答2024-01-20 14:46

惜惜相惜不是成语,应该是惺惺相惜。

惺惺相惜 [xīng xīng xiāng xī ]

释义: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

详细释义:

【解释】: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

【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他若是共小生,厮觑定,隔墙儿酬和到天明,方信道惺惺的自古惜惺惺。”

【示例】:这是双方的互相倾慕,~,但是,又何尝不是一种缘分呢! ——柳残阳《断肠花》第34章

【造句】:

1、 他们两人相见恨晚,惺惺相惜,自是沆瀣一气。

2、他们两人言谈投机,不免有些惺惺相惜的意思。

“惜惜相惜”是不是成语?
1个回答2024-02-18 08:59

惜惜相惜”是成语。

释义:

惜惜:可惜;怜惜。相依:互相靠对方生存或立足。

个人理解:

我理解就是同命相怜的两个人在人生道路上始终彼此关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始终手牵着手,心贴着心,走过慢慢长路,相扶到底 ,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