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州乡土大鼓夏雪梅

澧州大鼓里面的加官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12-15 16:37
我没有见过这里的内容,不清楚它的大鼓里面说的加官是什么意思?你最好问一下,懂得澧州大鼓的人
澧州大鼓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5-31 01:59

关于澧州大鼓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周孝王母亲喜欢听故事,为表孝心,讨得母亲欢心,周孝王便时常陪伴母亲左右,还经常边敲桌子,边给母亲讲故事。周孝王孝敬母亲的故事感人至深,令人景仰,其事迹与行为逐渐流传至民间。后来,人们将敲桌子又演化为敲竹筒、敲瓦盆,最终发展成孝鼓,到庄子时已形成了丧鼓。
至今,澧县艺人中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周公治其礼,孔子治诗书,庄子治其打丧鼓。”大鼓声声传孝心,澧州大鼓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孝德孝义。 清朝嘉庆年间,澧州有一落第秀才苏金福(1779年-1842年),因屡试不中而浪迹江湖,结识了不少民间艺人,并爱上了丧鼓艺术。他利用自己的满腹才华对丧鼓进行改革,规范整理了唱腔,定出了一流、二流、三流、慢板、数板等板式,大大提高了丧鼓的艺术表现力。
他后半生致力于鼓词创作,先后改编、创作了《白蛇传》、《半日阎罗》 《白马驼尸》 《京都风云》 《小八义》等20多个唱本,为澧州民间艺人奉作范本。对艺术的痴狂与热爱,奠定了苏金福的大鼓人生。对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也注定了他必然要成为艺人们永远铭记与膜拜的师祖。
从可查的七代艺术师承关系着手,由此推算,澧州大鼓艺术的发展史应在四百年以上。

澧州大鼓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3-12-09 09:29

关于澧州大鼓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周孝王母亲喜欢听故事,为表孝心,讨得母亲欢心,周孝王便时常陪伴母亲左右,还经常边敲桌子,边给母亲讲故事。周孝王孝敬母亲的故事感人至深,令人景仰,其事迹与行为逐渐流传至民间。后来,人们将敲桌子又演化为敲竹筒、敲瓦盆,最终发展成孝鼓,到庄子时已形成了丧鼓。
至今,澧县艺人中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周公治其礼,孔子治诗书,庄子治其打丧鼓。”大鼓声声传孝心,澧州大鼓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孝德孝义。 清朝嘉庆年间,澧州有一落第秀才苏金福(1779年-1842年),因屡试不中而浪迹江湖,结识了不少民间艺人,并爱上了丧鼓艺术。他利用自己的满腹才华对丧鼓进行改革,规范整理了唱腔,定出了一流、二流、三流、慢板、数板等板式,大大提高了丧鼓的艺术表现力。
他后半生致力于鼓词创作,先后改编、创作了《白蛇传》、《半日阎罗》 《白马驼尸》 《京都风云》 《小八义》等20多个唱本,为澧州民间艺人奉作范本。对艺术的痴狂与热爱,奠定了苏金福的大鼓人生。对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也注定了他必然要成为艺人们永远铭记与膜拜的师祖。
从可查的七代艺术师承关系着手,由此推算,澧州大鼓艺术的发展史应在四百年以上。

梅州的风土人情
1个回答2024-05-15 13:00
去书店找《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

该书系分为《客家新探》、《客家方言》、《客家围屋》、《客家艺韵》、《客家民俗》、《客家诗文》、《客家之子》、《客都梅州》八本书。
澧县澧州实验学校幼儿园什么时候报名
1个回答2024-01-23 17:00
澧县实验小学
常德市澧县古属澧州,物华天宝、地灵人杰、钟灵毓秀。在城头山——中华六千年文明的发祥之地,在古代文化灿烂的澧州古城西门,有一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创办的新型完全小学---澧阳镇实验小学。
学校现分为小学部和幼教部,小学部现有30个教学班,学生2360人;幼教部现有10个班,幼儿600多人。150多名教职工中有特级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5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市县级骨干教师15人,国家省级课题实验优秀实验教师18人。学校以“开展快乐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开展校本研训,促进学校发展”为主要特色。
梅州有( )乡之称?
4个回答2023-01-28 06:01
梅州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的称誉
客家歌-家乡好梅州
1个回答2024-02-26 23:48
这是外来媳妇本地良中的由美唱的一首普通话版的 家乡好梅州。
梅州的“金柚之乡”是怎样来的?
1个回答2024-06-05 04:14

梅县是著名“金柚之乡”。当年从广西容县沙田村引进的沙田柚,十多年来在梅县开枝散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金柚之乡”,“梅县金柚”成了闻名全国的名牌产品,成了梅县农村的经济支柱。梅州市属亚热带气候,十分适合柚类的栽培。梅州是中国最大的金柚商品生产基地,栽种金柚已有近百年历史。梅州金柚果大、型美、皮色鲜黄、肉质清甜、汁多爽口、营养丰富,是果中之王

华侨之乡的梅州
1个回答2024-01-05 11:48

梅州古称嘉应州,是客家人的聚集地,也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18世纪末至19世纪大批客家人从这里出发“下南洋”谋生,目前梅州有700多万华人华侨 ,分布在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家和省重点侨乡。 同时也是港澳台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而台湾500万客家人中,就有180万祖籍在梅州。
2013年10月13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中国国内唯一的移民纪念项目——中国(梅州)移民纪念广场在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正式落成。同时,世界客侨移民展览馆也开馆迎客。 时间上溯到南宋末年,元兵犯境,战尘蔽天。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的卓谋等800名壮男,追随宋右丞相文天祥起兵勤王,一度克复过梅州。但终因寡不敌众,退到潮州,上船撤往珠江口,不料风急浪高,舟沉崖山。时有10多名幸存者,在卓谋的召集下,继续漂海南渡。海浪将他们送到一个荒岛———婆罗洲(今印尼加里曼丹岛),他们以客家人创业开拓的锐气,从一片原始蛮荒中开辟出新的家园,揭开了梅州客家人海外迁徙史的第一页。
明朝永乐年间(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中有一支由梅州客家人组成的队伍,因在马来西亚上岸后迷路,便在吉兰丹牙拉顶深山定居。
明崇祯13年(1640年),大埔长治乡民江龙、大东乡民罗宏等人参加郑成功的抗清义军,在台湾兵败后转至东南亚谋生。
丰顺县石湖乡陈宏谋于1750年出洋到暹罗(今泰国)万磅开设“寿元堂”药行。
上述是有史可查的梅州人较早出洋的记录,若从卓谋出洋始,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梅州客家人早期出洋开埠,有一个“兰芳共和国”最富于传奇色彩。拥有明末启蒙思想的罗芳伯,祖籍嘉应州石扇(今梅州市梅县区石扇镇),因不满清廷统治,年已35岁的罗芳伯于清乾隆37年(1772年)邀集“亲朋百众,冒险出走南洋”,自虎门觅得出海之路,遂挂帆到达加里曼丹岛(旧称婆罗洲)的西部(即今印度尼西亚西部)。起初在坤甸以教书为业,他有文化、有胆识,又懂武术,深受当地人民和华侨的拥戴。时内忧外患,强邻入侵,他率众几经血战,打退了荷兰殖民者,东征西讨,终成立自治政府,管辖百姓有11万人。他无意为王,故立“兰芳大总制”,民众称他“大唐总长”。时值公元1777年,兰芳大总制乃世界近代史上最早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雏形。
卓谋、江龙、罗宏、陈宏谋、罗芳伯是早期梅州人出洋开埠故事中的代表。 以往限于条件,梅州籍客家人出洋大都靠水路,多取道梅江、韩江水路直达汕头海港,再由汕头海港乘木船、舢板、帆船等交通工具,随风漂流到哪里就到哪里上岸,定居谋生。也有部分由珠江水域出洋,更有少数从陆路步行,经数月从广西、云南边境,进入印支半岛各国。
在700余年的历史里,移居海外的梅州华侨驾舟闯海,开疆辟地,体现出梅州客家人那种特立卓行的气概,血缘一脉,薪火相传,时时地地都凝结了这个汉民系恪守的人文传统与理想憧憬。他们一方面与当地人民一道开发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争取民族独立;另一方面,他们身居海外,心系祖国,情牵故土,积极支持祖国的革命和建设。同时在促进中外关系方面,他们是经济文化的使者。
鸦片战争后,国家经济衰败,大埔籍的印尼华侨张弼士率先回国投资兴办企业。他支持兴办粤汉铁路、广三铁路,创办烟台张裕酿酒公司,酿造出“金奖白兰地”和“味美思”等名酒,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用科学方法酿制优质葡萄酒的途径。1910年起,他又先后在广州创办省城亚通机器制造厂、雷州机械火犁厂等,开创了海外华侨在内陆投资的先河。1906年,梅州籍的印尼华侨张榕轩、张耀轩投资修建潮汕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纯商办铁路。1941年,梅州籍的印尼华侨丘元荣独资创办梅州市梅县区华侨玻璃厂。早期华侨投资兴建的实业还有梅州正中机械修理厂、光耀电灯公司、火柴厂等。
辛亥革命时期,有众多的华侨捐款捐物给“兴中会”、“同盟会”,支持孙中山革命事业。平远籍马来西亚华侨姚德胜捐出巨资,孙中山给他颁发一等“嘉禾勋章”。梅州籍印尼华侨谢逸桥、谢良牧兄弟,倾尽海外家财支持孙中山的革命,革命胜利后,孙中山还亲自到松口探望谢氏兄弟,为其题词以示嘉奖。梅州籍的印尼华侨梁密庵鼎力支持辛亥革命,受到孙中山颁发“旌义状”。还有梅州籍的归侨饶辅廷、陈敬岳、温生才、罗福星、周增、陈文褒、林修明等人,弃业从戎,投身辛亥革命,献出宝贵生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东南亚的梅州籍华侨,纷纷成立爱国抗日团体,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和募捐经费活动。此外,不少华侨返国从戎,奔赴前线杀敌。1931年“1·28”淞沪抗战爆发后,梅州籍的周辉甫 在上海组织华侨义勇军大刀队,活动于淞沪一带,建功良多。
新中国的建立,更加激发广大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的爱国爱乡热情,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捐资、投资,积极支持梅州的各项建设。据统计,建国后至今,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资助梅州故乡兴建的科教文卫体设施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累计人民币22亿多元,在梅州兴办“三资”企业1300多家,投资总额达12亿多美元,其中利用外资10.8亿美元。此外,“三胞”还在全国10多个省的大中城市投资兴办了一批实业和捐资公益事业。他们为祖国建设、家乡的腾飞立下了巨大的功绩。
在旅港乡贤曾宪梓、田家炳、余国春、罗焕昌、刘宇新、何冬青、林光如、姚美良等先生的带动下,振兴梅州教育,改变家乡面貌已成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识,捐资范围遍布梅州城乡。仅田家炳、曾宪梓捐建学校楼、馆分别有40多幢,每幢耗资都在50万元以上甚至超千万元。很多香港同胞都有教育系列工程,如曾宪梓先生在嘉应学院的系列工程及分布于全市的梅州市曾宪梓中学、曾宪梓小学系列工程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梅州籍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为家乡兴学育才,助医建院、振兴文化、发展体育等公益福利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至2004年元宵节,共有五批共193位杰出代表被梅州市人大常委会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青田县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东接温州,北接台州,西临丽水,是丽水市下辖的一个县。
青田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石雕之乡、田鱼之乡,现有海外华侨华人达22万之多,分布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青田历史悠久,有“石雕之乡、华侨之乡、名人之乡”的美誉。也是中国房价第一县,中国金融十强县,外汇第
一县,人均存款第一县。青田也拥有的世界农业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青田石是四大国石之首,女娲补天的遗石,封门青是三大印章之首。
2013年,青田深入实施“深化辐射温州,打造世界青田,建设幸福侨乡”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实际绘就侨乡“富饶秀美、和谐安康。 陈琪(1878—1925),又名兰薰,浙江青田阜山王费垟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入江南陆师学堂,二
十九年任湖南省武备学堂监督兼教导队管带。三十年(1904)被派往美国圣路博览会负责湖南赛品陈设展出,考察英、法、俄、意、奥、葡、瑞、西、比、土等国山川、物产、工商、政教,并著考察记多部。三十一年(1905)任参赞,多次出国考察政治。1913年中国政府应美国政府在旧金山举办万国博览会之邀,委任陈琪为中国赴巴拿马赛会筹备事务局局长。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