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瀚清音艺术中心

明清时期的的文学艺术和思想文化
1个回答2023-02-12 23:13
出现大集成和大繁荣
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什么?何谓艺术?艺术谓何?所谓艺?所谓术?艺艺术术,术术艺艺…怎么也理不清…
2个回答2022-08-17 17:32
对于钟表师来说,修理钟表是艺术;对于画家来说,绘画是艺术;对于穷人来说,钱是艺术;对于一个老人来说,青春是艺术;对于人来说,生命是艺术,我认为艺术应该是指你所追求的却又无法完全得到的东西,这是我的见解,希望能够帮助你。
描写音乐艺术的的成语,如:行云流水?
1个回答2024-01-24 02:04

音乐:行云流水 、天籁之音 、曲终奏雅、沁人心脾 、百家争鸣绘画:呼之欲出 、工力悉敌、别具匠心、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巧夺天工文学:别具一格、 标新立异、 别开生面、 雅俗共赏、 精益求精、引人入胜还有如:龙飞凤舞 光彩照人 别出心裁 良工心苦 门户之见 出神入化 多才多艺 能工巧匠 巧夺天工 心灵手巧 一技之长 货真价实 精雕细刻 巧夺天工 玲珑剔透 鬼斧神工 锦上添花 富丽堂皇 美中不足 瑕不掩瑜

高三面临艺考了,启瀚艺考音乐 都有哪些老师?
1个回答2024-03-10 23:25
启瀚艺考的教师都是来自于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都很厉害。你说的音乐专业,主要分声乐和器乐两个方面。启瀚艺考的顾问李光太教授是中央民族歌舞团冬不拉弹唱创始人,音乐学科带头人管宇老师2006年9月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担任钢琴老师、艺术指导,2007年受贝利尼声乐大赛(世界十大声乐赛事之一)之邀,担任艺术指导及声乐伴奏,获最佳声乐艺术指导,及最佳钢琴伴奏奖。 ~~~
德清民间艺术有哪些 (写明特点)
1个回答2024-01-27 22:48

德清的民间表演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各异、源远流长。其渊源,可上溯到公元前21——16世纪。据史料记载,禹作为部落联盟首领在会嵇山召集会议,防风氏因被水阻迟到被禹错杀,其后人尊防风为神,奏防风古乐,跳祭防风氏舞蹈。“昔禹会涂山……,防风氏后至,禹诛之。……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梁·任昉《述异记》清道光《武康县志》也记述了该舞的大致形式与祭奠所在地,“其后人俗祭防风神,……三人披发而舞。”“防风氏庙,在县南十八里封、禺二山之间”。观氏庙遗迹尚存本县二都,至今还保留着在农历八月二十五举行祭防风氏庙会的风俗。)

《拜香调》 拜香调用丝竹演奏,流传在德清县中东部水乡地区,一般在各种庙会时,烧香还愿的队伍中表演

《奠亡灵》(又名拜忏)佛教音乐流传在德清县莫干山西部地区,影响及表演范围遍及浙江北、中部。它是民间生命消亡后一种祭奠亡灵的形式。

蚕歌 以养蚕内容的《蚕歌》流行在湖州、德清、桐乡等地。它唱腔自由,唱词随编,与蚕桑生产与风俗活动紧密结合,《蚕歌》在民间舞蹈《扫蚕花地》中最为集中,它歌曲音调古朴,旋律优美,为杭嘉湖蚕乡独具特色的民歌之一。

《扫蚕花地》发源于德清县东中部蚕桑地区,是在当地蚕桑生产和民俗活动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清末至20世纪50年代初最为兴盛,由于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及与当地的生产活动紧密联系,因此,不仅在德清县经久不衰,而且艺人的演出活动还到了湖州、嘉兴、桐乡、吴兴、海宁、吴江、松江、余杭等杭、嘉、湖、沪地区。

《唱马鸣王菩萨》 男子一人,肩挑箩筐,前面萝上盖一块木板,上面放一尊马鸣王菩萨,红烛一对,小香烛一只。只唱不舞,用小锣敲过门,内容简单描述养蚕生产过程。春季,演唱者到各村转悠演出,由村民随意施舍。

《扬扫地》 男子一人。身背大布袋,手拿小扫帚,到农家门口表演简单的扫地动作,口中念道“恭喜大发财,元宝滚进来”,“(得儿)一扫帚,扫到东家娘娘脚跟头……。”《扬扫地》原是流传在全省的乞讨形式,一般用韵白表演。在德清县,有的艺人也用《扬扫地》的曲子,歌唱表演蚕桑丰收的内容。

《开唱》由《大红船》、《卖花钱》、《大补红》、《小小放牛朗》、《二姑娘相思》等十余个节目组成的由男、女二人表演的小调歌舞,群众统称其为“开唱”,流行在德清县城关及德清县中部、东部平原水乡。据调查,现存可查的开唱歌舞有 大红船 卖花线 大补缸 小小放牛郎 二姑娘相思

灯 舞

《鳌鱼灯》 西岑《鳌鱼灯》,相传是由明朝年间一位沈姓大户从湖州府带入武康西岑并传承至今

《叶球灯》形成在德清县三桥肇村,由狮子滚绣球演变而来。

《丝马灯》马灯舞流传在德清县中部地区,以洛舍的丝马灯最有特色,据老人回忆:洛舍的马灯属东升村最好,大约有100多年历史。

《十样景灯》流传于德清县筏头乡上皋坞村,该灯起流,据当地吴志梅老人(1912生)说,传说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将令陈玉成率军入浙,过筏头,当地老百姓敲锣打鼓相迎,村民为迎义军和方便群众,乘此机会舞灯筑路,

龙舞 德清县民间舞龙习俗历来盛行,在南宋时期因受都市临安(杭州)的辐射,深受南宋文化影响,舞龙风俗极为盛行。清《康熙德清县志》(候志)记载:“……灯亱新里竞装演故事游逐街巷,始于宋。”宋理宗宝庆三年,为纪念救人英雄载继元(小名戴阿大),每年有划龙船、舞龙灯、踏险塘、祭戴公、看戏文等民间活动。民国德清新志有记载:“寒食亱,城乡十里内武装,戴侯、叶侯、柳侯神象四人肩之,灯笼、火把、锣鼓、外加以大纛旗、帅旗、三军司令旗巡游街巷间……”。据老人童宝庆(1924年生)介绍:乾元镇上两大民俗活动,一是元霄节正月十三至十八的“出灯”,二是清明的“下庙出会”。“出灯”有龙灯、狮灯、马灯、开唱等,“出会”规模更宏大,除了“出灯”全班人马外还有杂耍、风物习俗、化妆表演等,其中龙灯是最受欢迎的一个项目。

祭祀舞

小搭子《小搭子》是在农历八月廿五防风菩萨出会时,巡游队伍中开道的角色。

德清的民间戏剧主要有滩簧小戏、皮影戏两种。

滩簧小戏 滩簧小戏是以湖滩为基本唱腔的说唱滩簧类型戏曲,当地俗称滩簧小戏,花鼓戏,它形成于清同治年间。

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羊皮戏,明清时流行在本县乡村中的一种民间戏曲,一直至民国,县内尚有皮影戏班7个,活动于余杭、桐乡、海宁等地

四、民间曲艺

德清县的民间曲艺主要有三跳、琴书两种。

三跳 三跳又名“纤板书”,湖州地方曲艺曲种之一。因演唱伴奏所用乐器“三跳板”(又名“三敲板”)而得名,又因“三跳板”的形状和船工背纤用的纤板相似,故俗称“纤板书”。

琴书 琴书也称“胡琴书”,是一种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有说有唱的曲种,琴书形成于清末光绪,先统年间,发展与三跳经历相似,但出现较三跳晚,抗日战争前后与1949年以后琴书活动十分频繁,大有超过三跳之势,因琴书较之三跳曲调丰富、弦乐伴奏、音乐性强、适合表现更多题材的书目。

有关于艺术的故事,最好简短清楚一些。
1个回答2024-01-18 15:13
达芬奇,他在小的时候,有一天,教师拿出一个鸡蛋说:“请你画出两个一模一样的鸡蛋,能做到吗?”说完就走了。达芬奇想:鸡蛋有什么好画的,这又有何难呢?达芬奇从这边看,那边看,鸡蛋还是鸡蛋,但他怎么也画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鸡蛋。于是,他去问老师,首先,老师表扬了他认真观察,并告诉他别小看这一个鸡蛋,其实他是千万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同的鸡蛋。达芬奇记住了这句话,不仅用手去画,而且用心灵去画,几十年之后,他终于成为了一个大画家。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提交修改次告诉过你了吗?”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
  怀素小时候家里很穷,年少时就出家当了和尚,诵经坐禅等佛事之余,他对练字产生了兴趣。因为买不起纸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 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他勤学精研;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写至再三,盘板都穿,秃笔成冢,以“狂草”出名。“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前人评其狂草继承张旭又有新的发展,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也很大。怀素晚年草书趋于平淡。

程砚秋练出救命“虚音”: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程砚秋正是有了名师的耐心教授,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才终于在京剧表演的舞台上竖起了“程派”的大旗,以自己婉转绵长的独特唱腔,迷倒了千千万万的观众。 说起拜师,程砚秋真是无比幸运,连遇贵人。15岁时,著名的旦角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收他为弟子,给予了他耐心细致的教导。16岁时,他又被引荐到“通天鼓主”王瑶卿老先生的门下,得以聆听大师的教诲。 但是王老先生的弟子非常多,程砚秋起初也只是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鸭。为了得到授教的机会,他天天泡在王老先生的家里,静静地听先生聊戏,认真地琢磨先生的一笑一颦(pín)、一字一句,直到凌晨两三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老先生终于注意起他,单独教他唱戏了。由于程砚秋拜过梅兰芳为师,所以腔调和唱法都带着梅兰芳的影儿,王老先生时时叮嘱他说:“你的嗓子不能跟梅兰芳比,若你唱不出你自己的风格,就只能当个二流的角儿了。” “你自己”三个字就像一把锥子一样扎进了程砚秋的心窝,他苦苦地思索了几天,终于豁然开朗,决心找出一种适合自己嗓子的唱法。他细细地分析自己的嗓子,苦恼地想道:我变声后,发音再也没有了那种金石之力,这可怎么办呢? 他心里着急,天不亮就爬起来练声,往师父家里跑得更勤快了。经过反复的实验,他终于摸索出了一种以气催声的唱法,练出了一种亦刚亦柔、扑朔迷离的“虚音”,使观众着迷不已。而内行人都叫他的“虚音”为“救命音”。
达芬奇房里出了个妖怪:达•芬奇的父亲皮埃罗一直希望儿子成为公证人,然而达•芬奇却对绘画情有独钟,并有着惊人的天赋。一次农夫乔万尼带来了一面木盾牌,想让皮埃罗家的画师弄点装饰上去,皮埃罗却想试一试达•芬奇的画艺,便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他。 达•芬奇托起腮来开始构思了,画什么才能不同凡响呢?他想起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美杜莎,战神雅典娜把她的魔眼嵌进盾牌,竟使敌人丧魂落魄,不战而败。“好,就画这个女妖。” 达•芬奇确定了想法,就马上跑到野外,收集各种各样的丑怪动物:蜥蜴、壁虎、蝙蝠、蛇蝎、蚂蚁等等一大堆。接着,他就躲在房间里,仔细地观察这些动物,同时在自己的头脑中勾勒出一个骇人的妖怪形象。 一个月过去了,皮埃罗不见儿子有什么动静,便找到他的房间去了。刚推开门,迎面扑过来一个骇人的女妖,她口吐毒焰,两眼射出勾人魂魄的金光,头上盘着一条条凶狠的毒蛇,整张脸反射出一片令人眩晕的光。 “啊!妖怪……”皮埃罗大叫一声,脸霎时失去了血色,眼神也充满了惊恐,双腿颤巍巍的,整个人几乎要瘫倒在地上。这时,达•芬奇不知从哪里蹦出来,脆脆地叫了一声“爸爸”,这才让皮埃罗的心稍稍安定了一点儿。 他定睛一看,不由嘘了一口气:妖怪原来是画架上的盾面画。他责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达•芬奇却笑着说:“爸爸,我要的正是这种效果,盾面画好了,你拿去吧。”这样,皮埃罗见识到了儿子的绘画天赋,便不再干预他的喜好了,不久还把他送到佛罗伦萨去学画画。
艺术人生清明 于丹 演讲稿
1个回答2022-12-04 07:31
问这个干吗?
云南艺术学院 播音
1个回答2024-04-20 03:19
看分数 基本没有机会了。今年云艺播音115 才上线

但还要看你的排名和今年的招生计划。

40分真的太低了点,可以报考过的其他学校看看。

本人就是云艺08播,昆明考生 ,进来时还像分是180排云南第11,后面的在最低也才录到30几名。这是08年的情况。

但大体不会变。

如果连文化考试的凭证都没收到,那就赶快自谋出路了。

但如果你考的文华学院的话就不知道了。

但文华是云艺的专科学院
京剧艺术的尚小云
1个回答2024-04-28 08:37

尚小云,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生于1900年,卒于1976年,原名德泉,字绮霞,祖籍河北南宫,汉军旗籍人,为清平南王后裔。祖父尚志铨曾任清远县令。父尚元照,在光绪年间充那王府总管。
1905年其父病故,他与三弟尚富霞同投李春福门下学戏,入北京三乐科班习武生,后因伴相俊美,嗓音畅朗而改从孙怡云学习青衣,他最初青衣开蒙老师是吴顺林,后又师从陈德霖,并向李寿山学习昆曲,还曾向戴韵芳、张芷荃、吴菱仙等老辈青衣学过戏。1912年春他就在北京汾阳会馆和广德楼出台成为当时青衣行年轻的佼佼者。1914年孙菊仙主动提出与尚小云配戏四日,使其声名鹊起,时被称为“第一童伶”。“三乐社”改名“正乐社”以后,尚小云和荀慧生、芙蓉草(赵桐珊)一起被称为“正乐三杰”。 1916年尚小云搭入俞振庭组织的春合社,后相继与杨小楼、王瑶卿、谭小培、余叔岩、王又宸、马连良合作。其间在1918年,北京第一舞台新排《楚汉争》,杨小楼扮演楚霸王,虞姬一角的人选费尽周折最终确定由尚小云出演。果然,叱咤风云的楚霸王和美貌多情的虞美人征服了所有的观众。
此后,他又向王瑶卿学戏深造,王派艺术本身的爽朗明快,洒脱大方,以及王瑶卿对京剧的理解和悉心教授对尚小云进一步感悟京剧艺术的实质和萌发创新意愿直到形成传世的“尚派”艺术起了关键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此时,他意识到了自己在学习青衣唱腔中的痼疾之所在:恪守传统青衣“口紧字松”,重腔不重吐字的绳墨,不免古朴有余,时尚不足。就此,他不仅着力唱腔的钻研和创新,还向王瑶卿学习各种舞台身段、水袖舞蹈动作,充实表演风格。至1927年秋,他组成了自己的协庆社,建班后排演的新剧目很多,期间,他坚持把传统和创新有机结合,大受欢迎,截止到三十年代末,尚小云新编、改编的剧目就有三十余部之多,其中主要有《雷峰塔》、《汉明妃》、《詹淑娟》、《林四娘》、《珍珠扇》、《卓文君》、《峨嵋剑》、《花蕊夫人》、《千里驹》、《鞭打芦花》。尤其是在当时编排了三部取材于外国及少数民族生活的新剧目,即《摩登伽女》、《相思寨》、《北国佳人》,这样的眼界和胆识在二三十年代是十分难得的。后来他又创编的新剧目还有《梅玉配》、《兰陵女儿》、《龙女牧羊》等等。
尚小云的演唱高亢圆亮、刚劲婀娜,有穿云裂石之胜,怡神醉心之气。念白韵白醇厚、京白妩媚。做工端庄优美,勇健挺拔,美不胜收。他的动作幅度夸张性强,节奏鲜明,十分火爆,刚烈中富于娇媚,柔情中蕴涵坚贞。有人用“歌舞兼长,刚劲挺拔,清新英爽,洒脱大方”这十六个字来概括尚派艺术的特点,是十分恰当的。尚小云曾将表演归纳为:“媚、美、柔、脆”四个字,并且说“柔是关键,美是要求”。尚派的表演特别突出节奏感,舞蹈性强,蹁跹矫健,婀娜多姿。
尚小云还是一位为戏曲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教育家。1937年创办荣春社,培养“春、荣、长、喜”辈弟子200余人。如徐荣奎、李甫春、马长礼、尚长春、孙瑞春、杨荣环、孙荣蕙、尚长麟、景荣庆、赵荣欣、李荣威、尚长荣、贾寿春、方荣慈、钮荣亮、汪荣汉等。
尚小云为人义胆侠肠,对于培养后一辈人才不遗余力。他经常在后台看台上的戏,每当发现好苗子,就在散戏后对演员说“上家去吧”,然后就回家连夜给人说戏。张君秋刚出道时,尚小云对他非常欣赏,看了他的《女起解》后便把自己的行头和配戏的班子全部让给了他。后张君秋每每回亿起此事时,总是感慨万分。在竞争极其激烈甚至残酷的演艺界中,尚小云能如此无私地提携后辈是非常难得的。他对弟子的要求也极为严格,尤其注重培养艺德。有一次,他的儿子尚长春演赵云,当时因天忽降大雨,观众都纷纷退场,尚长春上场时已经没有什么观众了,乐队成员也催着终场,于是戏便草草收场。结果一下台,尚小云就对尚长春严加责罚,并令他做五十个“大下场”。之后,他严厉地告诫尚长春说哪怕底下只有一个观众,戏也丝毫不可马虎。
尚小云曾历任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学校艺术顾问等职。
“尚派”弟子不少,如早年的赵啸兰,其后的李世芳、张君秋、吴素秋、毛世来、童葆苓、董玉苓、刘秀荣、谢锐青等,但他们相继根据自己的不同条件有所发挥和变革,真正较全面地继承者并不多,大概算起来,不过孙荣薰、尚长麟、杨荣环、梁秀娟、李翔、孙明珠、鲍绮瑜以及后来的李莉、鞠小苏等人,河北省京剧院的肖月珠和张艳玲同时兼学梅尚两派也有一些成绩,当今的李国静,条件极好,不知有没有成材的机遇和胆识。
我觉得,京剧的确不会,或者说很难再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时的辉煌了,但是不景气归不景气,她决不会消亡,至少在我们可以估量和预计的时间范围内。原因如下:
只有不断发展的事物才是不会消亡的,她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各个时期的京剧大师们用他们的努力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京剧艺术。直至今天,很多很多的艺术家们在为此而努力着,传承着。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发展振兴京剧。
经济。京剧的演出经营体制的已经形成了市场化。有着相对稳定的观众群体,虽然一场京剧演出的收入远远比不上“超女”的演唱会,但是仍然能够正常的运作下去。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