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那个出版社的好

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哪个出版社的是正版
1个回答2024-03-01 09:33
新华社就挺好的,

去买个世界通史,找里面的中国篇,
而且现在的历史书其实都不大准确,很多史书都是后代编写的,比如明朝的很多史书就是清朝的人写的,就带有很多贬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 ...
1个回答2023-06-24 05:15
答案当然是B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一些题目,长辈进!
1个回答2022-08-05 20:19
(1)反对婆罗门教
九年级学生如何学好历史与社会
1个回答2024-02-22 05:50
多看书,不妨把他当看故事,将书中故事常讲给别人听。还有是不要死记硬背,多看几遍自然有映象。将自己感情带如书中
下社村的历史文化
1个回答2024-06-16 11:48

下社村,原名夏社村。因“夏”、“下”读音相同,且“下”字比“夏”字书写简便,演化为今的下社村。据有关典籍记载,夏社村名的起源,与汉朝名将夏阳侯冯异相关联。夏,指夏阳侯;社,即祭祀之所。夏社,顾名思义,就是祭祀夏阳侯之地。
近日,查阅清光绪《潞城县志》、《中外军事人物辞典》、《辞海》中的有关著述。摘要如下:
将军传 冯异,东汉初名将,字公孙,颖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其博学多识,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新莽时,以郡掾监五县。后归刘秀,授主簿,参与消灭王郎割据势力,并镇压铁胫农民军。公元23年,为刘秀提出扩张势力、宽释囚徒、与民以利等夺天下之策,使刘秀赢得人心。25年,用离间计将刘玄军困于洛阳孤城。为人谦退不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他常退避树下,军中因号为“大树将军”。刘秀即位后,他被封为夏阳侯,任征西大将军,在崤(Xíáo)底战败赤眉军8万余人,后进军河北隗(kuí或Wěi)嚣部,死于军中。
将军庙 旧时,夏社村东建有将军庙。据清光绪6年(公元1880年)邑人刘体中在《汉大树将军冯异庙墓考略》文中记载:“其庙坐坎向离,正殿三大楹为将军殿,东西两廊各三楹,……入瞻神像,戎装彩饰厚重,威严凛凛有生气……及览碑志,皆前明镌刻,但记重修而不详韧始。其溯建庙之由云:将军名异……初从光武,……后拜征西大将军,讨更始,破天井关拔上党时,曾驻兵村东,秋毫无犯,民被其泽,因立庙祀之。”
将军墓 旧时,将军庙前有将军墓。刘体中在同一篇“考略”中记载:“今庙旁有高阜,俗呼将台,即当日屯兵处也。庙门外空地一区,其下将军墓在焉。四周五十步,荆刺丛生,断碣犹存,而字迹漫漶不复可辨。询诸土人则云:每逢清明祭扫之期,维首备祭品祭墓,并挂纸幡以招魂,相沿已久”。
2008年重阳节前夕,应好事者刘俊明之约,专程到夏社村,就将军庙墓之事访问了两位70岁以上的老者,并对将军庙墓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将军庙墓的方位,与137年前刘体中亲眼所见相印证。
两位老者回忆,将军庙坐落在村东3米多高的土台上,一进两院,前后院植有几株一围多粗的松柏树,东廊下有吊钟,正殿将军像前供桌上摆着铜磐(qìng),每年清明节焚香祭拜时,有敲钟的,有击磬的,场景甚为隆重。大约在二十世纪50年代,村里修桥时,把年久失修而又无力维修的将军庙拆毁。
将军墓坐落在将军庙南一块空洼地上,墓呈金字塔形状,砖石券(此处读xuàn)。同上原因,于二十世纪50年代,将砖石做了修桥的材料,至今人们还把此处地名称“将军坟”。
从将军庙遗址向北望去,有10多米的高崖挡住眼帘,老者告诉我们,那叫点将台。早年这里从下到上呈坡形,是一座小土山。解放后,村里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将南坡切断,在崖面修筑起一排窑洞。我们从一户农家院沿40多级阶梯登上窑顶,那是一大片开阔地,中央有块近一亩的台地突起,当地人管它叫“印上”,据传是将军当年点兵之所在,台地上下四周都已整修成耕地和果园。
沧桑巨变,人事已非。我们在考察中只寻觅到明时重修的将军庙遗址上的一砖一瓦。将军庙及其碑碣(jié)虽已掩埋在黄土之下,但掩盖不住人们的记忆,掩盖不住人们对仁义之师的缅怀和崇敬。
夏社,是一页历史的遗存,它蕴含着厚重而质朴的乡土文化。

求人文社会科学类、文史类、自然科学的区别
1个回答2022-09-16 22:05
英语专业算社会科学类
请教各位老师、家长,哪个出版社的《史记》适合中学生阅读
1个回答2024-02-29 22:27
首先表明,我不是老师,也不是家长。个人认为中华书局的比较好《史记》——中华经典藏书,定价20元。这本书经过精选很适合首次阅读的读者。一本好书,建议未读过的可读。《战国策》——中华经典藏书,定价22元。如果不是研究之用,只是想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谋略及相关史实等,此书还是值得一看的,它不会使你厌烦。《三国志》——中华经典藏书,定价18元。此书装裱精美,字体看起来舒服,注释也较好 。《汉书》--中华经典藏书,定价17元。数不淸的典故出于其中,学术文章层出不穷……不读《汉书》,不知《汉书》的魅力。中华经典藏书”丛书是中华书局专为爱好传统文化的非专业读者设计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既考虑展示传统文化经典读物的整体,又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并考虑读者的购买能力。因此,本套丛书选录了传统文化的经典读本,加以题解、注释、白话翻译;其中一些作品,本身部头较大,故而请有关专家精选出本书的精华部分,满足普通读者一睹经典魅力的需求。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