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调

小兔子乖乖音调。
1个回答2023-08-13 15:16
不同物体放出的声音,音色一般不同;图中小白兔判断门外是不是外婆,就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ACD错误,C正确;
故选C.
乖乖乖乖我的小乖乖是什么儿歌
1个回答2023-10-22 14:42
小乖乖。《小乖乖》是一首儿童流行歌曲,由陈爽恩讯作粗谨词、陈爽作曲岩谈基,罗诗琦演侍皮唱,这首《小乖乖》是陈爽老师为罗诗琦打造的充满了无限童真的原创儿童歌曲。
乖乖是什么意思啊乖乖意思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1-25 09:20
1、乖乖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uāiguāi,本义为:顺从,听话;乖巧,可爱。在一些场合中表示吃惊,惊讶。某些地方情人间的昵称,对家中幼儿等的昵称。
2、基本解释:[well-behaved;obedient]顺从,听话;[dear]可爱的人;漂亮的小乖乖。
是乖乖地,还是乖乖的?
1个回答2022-06-19 08:44
这得看前后的修饰语了,不同的语境用不同的词语
形容孩子又乖又调皮的说说?
1个回答2024-02-02 02:22

孩子有时候很调皮,在墙上画了好多画,有时候又很乖,帮妈妈摧肩揉背。

怎样才能让一个调皮的孩子变乖
1个回答2024-01-31 03:58
要给孩子一定的诱惑
例如、说、你听话我就给你买、、吃
要用哄的、千万别吓孩子也别打、
一个很调皮的孩子,怎么才能让他变乖?
1个回答2024-01-30 21:26
正像平淡是真说的,调皮的孩子大多聪明,而聪明的父母,会很好的利用孩子的聪明,合理的引导孩子不断走向成熟。我们大人,在很多事情上的判断都已经定了型,甚至对一些现象早已熟视无睹,而在孩子的眼里,什么都是新奇的,什么都可以是他的研究对象,也会有很多不同于大人的思维方式和尝试,如果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变得乖一点,听话一点,无形中,极有可能就抹杀了孩子的学习机会,让孩子的灵感在我们的机械的要求中从有到无。孩子的智慧,是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而知识的海量,也不是我们大人想象的这样一成不变,所以,我们大人不应该强调孩子应该学什么,而是要引导孩子自己主动去学什么,且学会方法和技巧,是事情变的更有趣和更有序。大人是孩子的航标灯,不是孩子人生的导演,而孩子,也不是我们手中的牵线木偶,我们只是孩子人生的最贴心的助手而已。
怎么能让宝宝变得乖一点呢?现在太调皮了!
1个回答2024-02-20 17:49
首先需要说明,调皮或者乖是孩子性格的反应,性格外向的宝宝会表现出调皮,性格内向的宝宝会表现出乖。不能以此来论孩子好坏。
想让调皮宝宝变成乖宝宝,需要给孩子划清界限,明确告诉孩子什么不该做,做了有什么后果。如果违法了需要按照约定的方法来处理,这样慢慢建立起孩子的规矩意识。有了规矩意识,孩子自然就会变乖的。
但是,一定要注意,避免矫枉过正。有些家长管教过于严厉,孩子虽然十分听话,但是失去了孩子的灵性,同时失去的也是创造力,这样的乖不是我们希望的,总之一定要把握好度。
调皮的猫叫乖乖行不行?
3个回答2023-10-10 21:25
你好朋友调皮的猫叫乖乖,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是可能扮亏有些就是性格不怎么相似。所以这个你自己怎么模信教都旦缺轮是可以的。
怎么把一个调皮的孩子教得乖乖的?
1个回答2024-01-06 21:01
仔细观察发现,不是小孩不听话,而是做父母的不会说孩子能听懂的话。这种年龄的小孩已具备一定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但这种潜在的能力只有通过适合其年龄特点的说话方式才能够被激活并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做家长的应该怎么说,两三岁的孩子才会听话呢?

  借助孩子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或动画形象

  两三岁的孩子还不具备独立的判断能力,还不能直接依据父母口中的是、不是,要、不要,可以、不可以,应该、不应该等判断语句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但若把他们喜爱或厌恶的各种实物、形象作为“外力”,却可以对其行为起到鼓励或制止的作用,因为在这些物象当中,饱含着他们多种纯洁而深厚的情感。譬如,小孩子都比较喜欢黑猫警长、白鹤阿姨、啄木鸟医生,讨厌毛毛虫、苍蝇、蚊子,害怕大灰狼、狗熊、刺猬等。依据小孩的情感倾向,有意识地经常使用这些物象与他们交流,就可以进一步强化小孩对这些物象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如冬冬睡觉不喜欢盖被子,爸爸说“天黑了,小朋友要睡觉了。蚊子就会嗡嗡嗡地叫着说:‘唉,我的肚子好饿呀,到小朋友的身上去找点吃的吧。’冬冬,你身上盖好被子,蚊子使劲一咬,哎哟!这是什么呀?一点也不好吃,还把我的牙齿弄歪了。再找找好咬的地方吧。”冬冬听完,乖乖地把被子盖上了。此后,每当睡觉时,只要妈妈说一句“蚊子又要出来找吃的了”,冬冬就会主动地盖好被子。

  借助以小孩为“主角”的故事

  快3岁的冬冬特别依恋妈妈。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就哭闹不止,幼儿园的阿姨、家里的保姆怎么哄也哄不住。有一天,妈妈尝试着编了一个故事讲给冬冬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故事是这么讲的:“有一个小朋友,妈妈给他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冬冬。可是,这个小朋友给自己换了一个名字,叫跟—屁—虫,小名叫虫虫。因为他总是像一条小虫子跟在妈妈的屁股后面。他到幼儿园,班上的同学就问他:‘你就是虫虫同学吧。’冬冬想:班上小朋友的名字都挺好听的,虫虫这个名字多难听呀,以后妈妈不在的时候,我再也不哭了。于是,这个小朋友就又变成妈妈的好冬冬了。”爱听故事是小孩的天性,在他们心目中,虚构的情节也是真实的生活,而且对故事的内容深信不疑,尤其是把他变成故事中的主角时,他对自己在其中的表现就格外关注,如果大家对主角的表现满意,他就会高兴和喜欢,并在实际生活中体现主角的行为倾向;如果大家对主角的表现不满意,他就会反感或害怕,并在实际生活中避免主角的行为倾向。这种说话方式在运用过程中有极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借助小孩心目中“权威人物”

  两三岁的小孩常常会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向你表达这样的意思:你这样做不对,我们老师说应该那样做。也就是说,与小孩接触亲密、关系亲近的人的态度与行为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有效的引导作用。我们不妨把这样的人称为小孩心目中的“权威人物”。但小孩对待权威人物的态度有一个特点:当他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你的话他不一定听得进去,而不在现场的第三者却有可能被当成权威。譬如在家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可能成为权威。在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就有可能成为权威。借助这些可亲可敬的人来引导小孩的行为,常常很灵。例如冬冬夏天洗完澡后,不肯让妈妈往身上抹爽身粉,妈妈就对他说:“宝宝洗了澡,抹上这个粉就会感觉特别舒服,再也不长那种讨厌的红豆豆了。你瞧,你的皮肤像白雪公主一样白,多可爱呀。幼儿园的申老师知道了,也会高兴的。”因为老师知道了会高兴,所以“思想工作”很快就做通了。

  借助有趣的活动来鼓励

  俗话说:小孩爱吃抢饭,的确如此。一个小孩吃饭可能吃得不好,要是几个小孩一起吃,他们就会争着吃、抢着吃。是饭菜香吗?不一定。原因就在于这不仅仅是吃饭,还是一场小小的比赛。小孩子一般都喜爱活动,活动的趣味性、竞争性和激励性对他们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小孩的生活设计成各种活动,通过活动对他们的行为加以引导。比如,小兵不到3岁就能自己穿裤子了。看小兵穿好了裤子,妈妈拍拍手,说一句“小兵真能干”,就激起了他学习穿鞋、洗手等的欲望。实际上,小孩的荣誉感甚至比成年人还要强烈,但又很单纯、质朴,绝少功利色彩。想想一朵纸做的小红花在小孩心目中的分量,你就大可不必怀疑精神奖励在引导小孩行为当中莫大的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做父母的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把引导小孩各种行为的道理同他们熟悉的形象、故事、人物、活动等紧密结合起来,耐心地启发、督促,就会发现:你的孩子原本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可爱的乖孩子。

  孩子总不能按家长的指令做时应注意:

  经家长多种方式的启发,孩子对指令仍没有什么反应,家长就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智力发展、接受能力是否有落后的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干预治疗。

  有的孩子常常是还未听完家长的要求就急着做,因此出现偏差。

  智力发展没有任何问题,也听得懂家长的指令,但就是不愿意按家长的要求做,很有可能是孩子对家长的话毫无兴趣,是故意不愿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