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重到苏澜桥

安澜桥是什么样的
1个回答2024-02-09 04:48

1、简介: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建立在岷江上,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 “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

    安澜桥古代又名“珠浦桥”、“许事桥”、“何公何母桥”等,明代末被毁,清嘉庆九年 (1804),何先德夫 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经国务院批准,将索桥下移了一百多米,改用钢索建造。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

2、历史:

      安澜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

      安澜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

      岷江滔滔恶浪,没有修建索桥前,民谣有“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之说。

      1803年,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带领四乡百姓动工,建成今日安澜索桥的前身。

      1964年,因山洪暴发古桥被毁,重建后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桩,扶栏仍以竹藤包缠。

      1974年,修建外江闸门时,把安澜索桥从鱼嘴处向下迁移130米。

关于安澜桥的介绍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06 04:54

安澜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竹篾片编成5寸粗的竹缆索24根。其中10根做桥底索,将此如碗口粗的竹缆索横飞江面,上面在横铺木板作为桥面,木板两端再压上两索,一同和底索夹牢桥面板。再以12根竹缆索分别列于桥的两旁,作为扶栏。

为了加强桥索的坚固性,每隔3尺至6尺,用木条对称的将12根竹缆索扶栏夹紧,以铁栓固定,木条与桥面下的木梁联结而形成U型框架。底缆索捆在横梁上,使桥成为一整体。

在桥跨中间石墩上和两岸,用木绞车绞紧底缆索,再用大木桩绞紧扶栏的竹缆索,绞车安置石室木笼中,在木笼之上修建桥亭,上层用密排大石装砌作为压重之用,下层中空得以行人。

1887年初秋,桥被洪水冲毁,后又修复。安澜索桥越修越好,当地的民众无不称赞。

1894年,安澜桥再次被蔓延的野火焚为灰烬。县令又组织工匠重修索桥,并立“不得荒废维修”一通碑告诫后人。

安澜桥飞架岷江南北,是古代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人民的联系纽带。

据说在唐代以前,它就已经在都江堰的上空像唐诗的韵律一样诗意地摇荡了。杜甫就曾亲自观看过这座桥的重修,他在《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诗中写道:

伐竹为桥结构同,褰裳不涉往来通。

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苍龙见水中。

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

合观却笑千年事,驱石何时到海东。

曾经在都江堰待过很长时间,留下过许多诗章的南宋地区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用很严谨的笔法在他的《吴船录》用诗描绘了当时桥的壮观美景。

织簟匀铺面,排绳强架空。

染人高晒帛,猎户远张罿。

薄薄难承雨,翻翻不受风。

何时将蜀客,东下看“垂虹”?

安澜桥远看如飞虹挂空,又像渔人晒网,形式十分别致。漫步桥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来,东望灌渠纵横,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了然。

这样的风貌,与范成大的描述几乎一致:

将至青城,再度绳桥,每桥长百二十丈,分为五架。桥之广,十二绳排连之。上布竹笆,攒立大木数十于江沙中,辇石固其根。每数十木做一架,挂桥于半空……

不同的是,范成大时代的桥面为“竹笆”而非木板。除此之外,范成大还记述了行进桥上的惊险:

大风过之,掀举幡然,大略如渔人晒网、染家晾彩帛之状。又须舍舆疾步,从容则震掉不可立,同行皆失色。

谁有安澜桥的故事?(多一些)!
1个回答2024-01-29 16:52
电视散文是一种新兴的电视文体,所谓新兴,是因为它近期创作数量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式上较为成熟,能与其它电视类别区别、独立构成一种体载。



   电视与散文的联姻可以说有文化需求的内在必然性。近年来,从精致得玲珑剔透的经典散文如泰戈尔的散文兴起,到林语堂、周作人等人的小品文的广为流传,再到近期所谓的小女人散文的出现,散文从某种角度上说,正体现出贵族化到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从象牙之塔回归大众文化的趋势;而电视是最为大众化的媒体,给人们提供的是“文化快餐”。电视经历了新奇的阶段以后,过眼云烟式的文化快餐并不令人感到满意,在新奇乐之外,荧屏还要有一点更为深层次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文化积淀。



   文学是电视文艺发展的丰富源泉,电视与文学的主动联姻可以说是电视对深层次文化需求的必然出路,也顺应了散文发展的新趋势,所以,电视散文的出现激发了文学界和电视界的普遍热情。电视与文学的联姻,使电视散文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备受关注的综合艺术形式,激发人们潜在的文化兴趣,成为品味文化的传播者。



   电视散文是电视门类中的精致小品。它篇幅短小精悍,但就在方寸之间包融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深切感悟。它不是给人一种感官上刺激,暂时的满足,而是要给人以荧屏审美感受,留下更多的思考和回味。电视散文在电视荧屏中不会成为主体,但它却是电视园地中的一朵奇葩,是信息冲击下的一股清泉,带给人们以高雅的艺术享受,提高电视文化的品质。



(二)



   电视散文这种艺术形式的尝试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中央台将张洁《我的母亲》搬上荧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没有形成创作风气。去年以来,中央台举办电视散文、电视诗歌展播,有力地推动了电视散文的发展,四川省电视散文的创作也呈现出可喜的创作局面。往年,四川省也零星进行一些电视散文的创作,也出现一些佳作,如《草帽》、《绿的追求》等,去年我省的创作数量有大幅度的提高,今年参加省文艺评奖的作品就有37件之多,整体创作水平也有大的飞跃,作品水平整齐、形式规范、制作精美,出现了少有的繁荣景象。



   四川省的电视散文创作有得天独厚的创作基础,四川广袤的土地上,有丰厚的巴蜀文化底蕴,有大巴山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培养蕴育了一代又一代散文大家,现在各地也有大量的散文创作队伍,每年都是我省发展电视散文的良好基础。从参评的37件作品来看,我省的创作基本上能从实地实际出发,发掘本地的文化特色,地方特色浓郁。这次参评的37件作品,全部是发掘新人新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鲜活,透出一股清新。
安澜桥的简介
1个回答2024-02-15 21:06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建立在岷江上,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 “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
安澜桥古代又名“珠浦桥”、“许事桥”、“何公何母桥”等,明代末被毁,清嘉庆九年 (1804),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经国务院批准,将索桥下移了一百多米,改用钢索建造。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
  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 《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

安澜索桥在什么时候被评为,天下第一爱情桥?
1个回答2024-01-24 15:37

由于何氏夫妇悲壮的造桥故事,安澜桥成为爱情的见证者,成为了“天下第一爱情桥”。在桥的一侧建有一亭子,亭子的底座上有一面祈福墙,上面挂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相爱之人的祈福,系上同心结,便能获得甜蜜的爱情,写爱情的寄语,祈求爱情地久天长。

安澜索桥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1-29 21:35

安澜索桥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何公何母桥”。全长240多公尺,飞架岷江南北,横跨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人民的联系纽带。

安澜桥的含有哪些故事
1个回答2024-02-05 03:31
这索桥又叫"何公何母桥''是清朝初年一个教书先生设计修建的.那个时候人们没有办法再那么宽的桥上修一座桥,于是他想出了造索桥的办法.桥造成了,人们来来往往,感到十分便利.可是桥上没有栏杆,在摇晃的木板上走并不是十分安全的事,不久就有人从桥上掉下来摔死了.不满意何先生的官府把责任完全推到何先生的身上,将他逮捕处死.何先生的妻子决心要替丈夫雪冤,要实现丈夫真正的愿望,她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办法,用竹索在桥两旁编上了栏杆
男主名叫苏澜的小说
1个回答2022-11-29 23:50
重生之幸福晓晓
安澜桥的资料
1个回答2024-04-11 06:22
二王庙前的安澜桥,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是一座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重修。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在鱼嘴处建立外江水闸,把桥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乘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钢筋混凝土桩,桥身也缩为240米。远看如飞虹挂空,又像渔人晒网,形式十分别致。漫步桥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来,东望灌渠纵横,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了然。
安澜桥的故事
1个回答2023-12-18 04:11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全长240多公尺,飞架岷江南北,是古代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人民的联系纽带。 安澜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下移100多米,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岷江滔滔恶浪,没有修建索桥前,民谣有“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之说。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俩察看地形,翻阅建桥史料,请教当地水、木工人,报经官府,游说八方募集资金,清嘉庆九年五月带领四乡百姓动工建桥。桥尚未完工时,两个樵夫不所劝阻,顶风过桥,落水丧生。渡口“把头”买通官府,诬以草菅人命之罪。何先德先生含恨九泉。何妻强压悲愤,继承夫志,完成了索桥的修建。桥上横铺木板,竹缆为栏,行走平安,故名“安栏桥”,后改安澜桥,取不畏波澜,安然过江之意。人们为感激何先德夫妻的功德,又称“夫妻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