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入肠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出自哪本书
1个回答2024-02-23 00:37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

六节:节,次也,度也,这里有周期的意思。古人以“甲子”纪天度,甲子一周为六十日,是为一节。每年三百六十日,分为六节。高士宗《素问直解》:“六节者,天以六为节。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六十日而甲子周,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

藏象:此二字首见于本篇指脏腑居于体内,而形象表现于外,从外而知内,故名。藏(臓-脏),藏也,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征象、形象之意。王冰注云:“象,谓气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

《六节藏象论》出处:

张志聪《素问集注》:

此篇乃论岁运之总纲,天之十干,成六六之节以应一岁。而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气。《五运行大论》云:‘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

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是在天之六气,在地之五行、五味,而又化人之五脏也。然人之五脏,地之五行,皆由十干所化,故曰‘六节藏象论’也。”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

节,谓一定的度数。古人以甲子纪天度,六十日甲子一周而为一节,六节为一年,故称六节。脏,指内在脏器;象,为可见之形象。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本篇首论天度,继论脏象,以明人与天地相应之理,故名。篇末介绍了人迎与寸口脉象异常所发生的病变。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出自哪本书
1个回答2024-02-18 08:53

出自于 《素问·六节藏象论》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素问·六节藏象论》:

六节:节,次也,度也,这里有周期的意思。古人以“甲子”纪天度,甲子一周为六十日,是为一节。每年三百六十日,分为六节。高士宗《素问直解》:“六节者,天以六为节。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六十日而甲子周,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

藏象:此二字首见于本篇指脏腑居于体内,而形象表现于外,从外而知内,故名。藏(臓-脏),藏也,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征象、形象之意。王冰注云:“象,谓气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作者是?全诗是?
1个回答2023-06-22 15:25
作者是范仲淹
小儿直肠滴入疗法
1个回答2024-03-11 09:50
建议:直肠滴入疗法可以通过直肠达到镇静,降温的作用。如果孩子不配合的话就不要采取直肠滴入疗法,也可以用药物降温,或都是物理降温也是没有作用的。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1个回答2022-09-24 05:17
思娇的情绪抑制不了
“酒入愁肠”的下一句是什么?
1个回答2022-09-28 09:53
化作相思泪,是范仲淹的《苏幕遮》里的。
酒入愁肠下一句诗是什么
3个回答2023-01-20 05:20
范仲淹(苏幕遮)词中,酒入愁肠。下一句是化作相思雨。
酒入愁肠愁更愁
1个回答2023-10-23 13:02
想开奌,少喝奌。多一奌理智,少一些烦脑。活着就去奋斗,明天会更好。
我见过一位直肠癌病友、她去北京做界入、化...
1个回答2024-03-12 17:05
指导意见:对于癌症治疗,目前的医疗水平并未有可靠的治疗方案,就是靶向介入治疗也仅是相对性的,放,化疗方案对免疫功能都有比较大的影响,治疗时并不能够完全杀死癌细胞,由于疾病进展,癌细胞转移也就容易造成多发性肿瘤,目前的治疗方案主要是能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就可以,疼痛时可以口服吗啡缓释片。
指导意见:你好,这个情况,不是这个原因,是病情发展的情况造成的,化疗主要是控制癌细胞生长,转移的,只是效果因人而异,可能不能控制病情发展的情况造成的,希望我的回答你满意
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入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3-23 07:25
嗳气(ǎi qì )中医名词。俗称“打饱嗝”、“饱嗝”,是各种消化道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伴有嗳气症状。嗳气,在中医讲,属于“气机上逆”。嗳气是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古代称为噫气。亦属胃气失和而上逆的一种表现。 症状 与短促冲击有声的呃逆不同。饱食之后,偶有嗳气,无其他兼症,不属病态,多可自愈。临床根据嗳 嗳气 声和气味的不同,以辨证之虚实。嗳气酸腐,兼脘腹胀满者,多为宿食停滞,属实证。 嗳声频作而响亮,嗳气后脘腹胀减,嗳气发作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者,多为肝气犯胃,属实证。 嗳气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兼见纳呆食少者,多为胃虚气逆,常见于老年人或久病体虚之人,属虚证。 嗳气频作,无酸腐气味,兼见脘痛者,多为寒邪客胃,属寒证。 尤其是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伴有嗳气症状。 编辑本段 病因 1,饮食不节,恣食生冷水果或粘滑难消化等物,致使损伤脾胃,其物滞于中宫,宿食不化故为嗳气。《病源论》曰;“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噫而吞酸。” 《伤寒论》 2,外感风寒,寒气客于胃,可致嗳气。如《伤寒论》曰;“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 3,忧愁思虑过度,因伤脾胃;或暴怒伤肝,肝气乘胃皆可致嗳气。 4,病后或年迈脾胃虚弱,胃虚气逆,可致嗳气。 发病机理 嗳气之病机,主要是脾胃不和,胃气上逆所致。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若因饮食不调,起居不时,致脾胃阴阳不和,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或胃中生痰生火,或脾胃虚衰,致使胃气上逆而为嗳气 希望能帮到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