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弛放

张弛有道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11 00:36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解释:
  张:拉开弓弦。弛:放松弓弦。
  比喻工作的紧松和生活的劳逸要适当调节,有节奏地进行
张弛有道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02 00:01
【名句原文】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名句出处】

选自《孔子家语·卷七,观乡射第二十八》。

【名句注释】

张:把弓弦绷紧。弛:把弓弦放松。文武:指周朝的周文王和周武王。

【名句译文】

把弓弦绷紧而不松弛,文王、武王不会这样做;把弓弦放松而不绷紧,文王、武王也不会这样做;有放松有绷紧,这才是文王、武王的治国之道。

【名句赏析】

孔子在此阐述了文王与武王在治理国家上所遵守的原则。它不仅适用于安,:-冬国,也适用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只张不弛,人们就会疲劳,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就得不到提高;只弛不张,生活就会懒散,学习就会放松。所以,“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样学习效率才会高,生活才会更精彩。
张弛有道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31 02:21
 【名句原文】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名句出处】
  选自《孔子家语·卷七,观乡射第二十八》.
  【名句注释】
  张:把弓弦绷紧.弛:把弓弦放松.文武:指周朝的周文王和周武王.
  【名句译文】
  把弓弦绷紧而不松弛,文王、武王不会这样做;把弓弦放松而不绷紧,文王、武王也不会这样做;有放松有绷紧,这才是文王、武王的治国之道.
  【名句赏析】
  孔子在此阐述了文王与武王在治理国家上所遵守的原则.它不仅适用于安,:-冬国,也适用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只张不弛,人们就会疲劳,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就得不到提高;只弛不张,生活就会懒散,学习就会放松.所以,“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样学习效率才会高,生活才会更精彩.
“文武之道,有张有弛”出自哪里?原意是什么?
1个回答2022-09-13 15:54
好像《道德经》也说过
一张一弛一文一武,原意是指;
1个回答2023-10-27 04:45
原意是B,引申意是C
是“一张一弛” 还是“亦张亦弛”
3个回答2023-12-12 01:21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语出《礼记·杂记下》:孔子的学生子贡随孔子去看祭礼,孔子问子贡说:“赐(子贡的名字)也乐乎?”子贡答道:“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孔子说:“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文武指善于治国的周文王、周武王。这段话是说:一直把弓弦拉得很紧而不松弛一下,这是周文王、周武王也无法办到的;相反,一直松弛而不紧张,那是周文王、周武王也不愿这样做的;只有有时紧张,有时放松,有劳有逸,宽严相济,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国的办法。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就是说要治理好国家,就要让人民有劳有逸,劳逸结合,使工作,生活有节奏地进行。
“弛”怎么读?
2个回答2023-03-04 00:57
(chi)弛,4声
蒋龙张弛在一起了吗
1个回答2024-01-26 23:12
没有。
他们俩是一对喜剧舞台上默契十足的搭档,并没有在一起,两人搭档表演了很多颇受好评的情景喜剧。
2023年1月7日,《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总决赛结果揭晓,蒋龙和张弛获得了喜剧搭档第一名。
色衰爱弛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12 23:00
色衰爱弛
     【词目】色衰爱弛   【拼音】sè shuāi ài chí   【出茄察处】《韩非子·说难》:“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颤族茄   【解释】色:姿色、容颜、容貌;弛:松懈,衰退。姿色衰老,不被宠爱。指靠美貌得宠的人,一旦姿色衰老,就会遭到遗弃。也喻指男子喜新厌旧。   【示例】及即位数年,~,武惠妃有宠,阴怀倾夺之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十年穗橡》   【有关】令人神往的中国美女中的一位,李夫人,汉武帝刘彻的宠妃。她最出彩的成就是韩非子“色衰爱弛”的理论大实践。她在病中坚决不让汉武帝看见自己的病容,使得他不至于变心,在她死后还关照自己的亲人。
色衰爱弛是哪个典故
1个回答2024-02-04 15:52
色衰爱弛
【拼音】sè
shuāi
ài
chí
【出处】《韩非子·说难》:昔者弥子瑕有宠於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教哉!为母之故,亡其刖罪。“异日,与君游於果围,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亡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馀桃。“故弥子之行未变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後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於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後说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