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渐闷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
1个回答2023-02-13 08:10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别后不知君远近,多少相思多少闷,渐行远渐无踪,说尽相思意别总成空,到如今,不是相思也为相思闷,
1个回答2022-09-17 17:51
别后不知君远近,多少相思多少闷,渐行远渐无踪,说尽相思一别总成空。到如今,不是相思也为相思瘦,旧欢如梦一去无痕迹,脉脉情怀无人语。
渐渐的还是渐渐地怎么用
1个回答2023-09-10 00:25
\“的”字前的词为形容词,修饰名词。\“地”字前的词为副词,修饰动词。在现代汉语中,\“慎卖梁渐渐”配埋均与\“地”字宽运结合,用作副词来修饰动词。不使用\“渐渐的”来修饰名词的。如太阳渐渐地下山了。河水渐渐地漫过了堤岸。
用渐渐的渐渐的造句
4个回答2022-12-08 12:08
用渐渐造句
1、我们渐渐地认识到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2、当她渐渐明白自己的处境时,就变得呆滞,冷漠了。
3、天上太阳,渐渐破云而出,阴霾步步后撤。
4、立夏一过,天气渐渐的热了起来。
5、她渐渐放眼去看那天鹅绒般的暮色。
6、晨曦象手指般地渐渐伸入,照射在那铺着阔幅地毯的地板上。
7、随着冬天的临近,树上的叶子渐渐地掉光了。
8、月亮渐渐地升了上来。
9、我起先不知道怎么造句,渐渐的找到了灵感,然后我就学会了造句。
用渐渐地渐渐地造句?
1个回答2023-01-18 22:35
例句:
太阳渐渐的从高处往下落,渐渐地,渐渐地,太阳的光芒能看清了,慢慢的,慢慢的,太阳变红了。
山上出现了彩虹,彩虹发出光芒万丈,横挂在空中,真美!渐渐地,渐渐地,彩虹若隐若现。
渐渐的渐渐的组词
1个回答2023-09-07 12:35
循序渐进、
防链首微杜渐、
渐仁摩义、
鸿渐于干、
渐仁摩谊、
慎防杜渐、
大棚培数渐弥留、
东渐西被、
渐入佳境、
鸿渐之翼、
渐不可长中闭、
日渐月染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1个回答2023-02-11 12:50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如有其它疑问,欢迎追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1个回答2023-06-19 06:35
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全文如下:
玉楼春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敏塌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单枕梦中凯察寻,梦又桥孙圆不成灯又烬。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1个回答2023-02-17 21:26
木兰花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译文:离别后不知道朋友你怎么样?离我远还是近,我看到的景色都带给我凄凉的感觉,慢慢的走慢慢的远离 渐渐的没了书信往来,天南海北世界这么大到哪去问你的消息.
夜深的时候风吹竹子给人以秋的韵味,所有的声音都让人感觉到恨意,一个人睡觉,在梦中寻找你的身影,但没梦到你 灯也灭了.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啥意思
2个回答2023-05-13 09:00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这首词是一首闺怨词,描写的是闺妇深沉的别恨。从韵律上看,这首词押的是词韵(即词林正韵)第六部的韵,词中押韵的字是“近”“闷”“问”“韵”“恨”“烬”,我已将其加粗显示。

可以看出,欧阳修之所以用“问”这个字,原因之一是使之押韵。题主之所以改为“归何处”恐怕是想着“处”这个字能与“书”押韵吧,但实际上能做到平仄通押的词是比较少的。再者,本词中押的韵属于词韵第六部,题主改动后的“处”字属于词韵第四部,属于不同部的词是不能押韵的。所以,题主将其改为"归何处"已经犯了填词中的错韵大忌。那若只是将这两句从词中拆解下来看的话,将“何处问”改为“归何处”其实也是不妥的,何也?我们从意境上来看看。

原句:“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还是比较好理解的,“爱人啊,你离我越来越远,音信也慢慢减少,如果音信全无,那我该去哪里问讯?”(意译了一下,大致意思就是这样)这两句运用了诗词中经常出现的典故——鱼雁传书。“鱼沉”说明音信中断,“水阔”暗示难寻音信,所以闺妇才发出“何处问”的悲诉。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与人一别,相见之时已不知是何年何月。所以离别给人带来的多是愁苦。如果按题主所言,将“何处问”改为“归何处”句意就完全不通了。“何处问”的主语是思妇,“归何处”的主语是谁呢?违和之处,不言自明。

题主说不考虑词牌因素,其实我觉得,赏析一首词有时还是应将词牌考虑在内。因为当时的词是用来唱的,每首词都有对应的曲调,或哀婉,或激昂。只不过如今曲调遗失,我们只能从格律上感受词的美。
热门问答